2023年中国成最大汽车出口国,盘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辛酸史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其中,新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中国汽车总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正式跃升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实背后充满了辛酸,技术被封锁、零配件被垄断、人才无储备,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是一个“闻者落泪,听者伤怀”的故事。

民生汽车 短暂的“春天”

提起中国第一辆汽车,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 红旗CA770,然而,早在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购买了“Republic”牌载货汽车,并在1931年6月就仿制出了中国第一款国产汽车“民生”汽车。

除了最核心的发动机、传动、轮胎等部件需要从美国进口,全车666种零件,其中464种实现了自产,自产率达到70%,这一数据在世界上也属于优秀水平。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3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民生汽车连同工厂和生产线一并落入了日军之手,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就惨遭夭折。

中国汽车工业的暂停键一按就是20多年,直到1956年7月13日,长春一汽解放牌CA10型载货车的下线,终于再次正式开启了中国造车工业的大门,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正式起航。当然,在发展之路也并不顺畅,大跃进期间上演了无数“闹剧”,没有倒挡只能向前走的“永向前牌”汽车、铁匠17天造出的嘎斯69……

技术换市场 打开发展新思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终于有机会睁眼看世界。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团与中国代表团谈判重型汽车卡车技术引进,提出了一个新词joint venture,译成中文即合资经营。尽管当时谈判无果,但是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983年5月5日,美国汽车公司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1984年1月15日,由中美合资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合资车企正式成立。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大门,也是这一天,中国汽车工业史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从此合资车企应运而生。

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成为外国车企眼中的香饽饽,至此,中国也正是开启了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此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三菱、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等多个品牌相继加入合资阵营。

逆向研发 掌握造车话语权

合资固然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中国车企始终没有太多话语权。外资方以品牌占用、技术转让、零部件供应为名拿走了大部分利润,中国中产家庭成为外国车企眼中一茬又一茬的“韭菜”。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只会沦为外国车企的代工厂。

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中,国产车企由于缺乏技术,不得不去抱国外车企的大腿,作为汽车的发祥地,如果能够得到德国的技术支持,那么制约中国车企发展的最大因素——发动机制造,就会迎刃而解。很显然,德国毫不犹豫的拒绝,并且甚至还三令五申,禁止对华出售任何零件。

没有了发动机技术支持,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各大品牌想发展起来可以说难如登天。在西方国家严防失守之下,只有三菱向国产车抛出橄榄枝,愿意出售4G6和4A9型号发动机。尽管技术在当时并不算先进,但至少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难题,后来,三菱发动机正式成为国产车的标配,毫不夸张的说,三菱系列的发动机基本上是养活了当时大半个国产汽车品牌。

自主品牌的发展虽然很难,但也不乏一些经典车型,以丰田花冠为原型打造而来的比亚迪F3,5万元左右的价格正好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一经问世就掀起了“腥风血雨”,再结合皮实耐用、经济适用、节能省油的三大产品优势,F3可以说是垄断了五万级紧凑型轿车细分市场。十几年间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

合资车企虽然在技术方面层层封锁,但合作期间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汽车行业从业者,这批人才如今也成为自主品牌车企成长的脊梁。同时,随着合资企业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本土化汽车供应链,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链体系,甚至全球5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都与中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哈弗H6曾累计93个月获得中国SUV月销量冠军,连续6年获得全球年度SUV销量TOP10,这也是对合资品牌的有力反击。

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经摆脱了“借鉴”的形象,逐渐形成了家族化的设计语言,无论是设计、工艺、品质等多个方面,都不熟合资品牌。尤其是在配置方面十分全面,将原本合资品牌二三十万的才有的配置下放,对合资品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换道超车 新能源技术反向输出

在传统汽车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领域已经有了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并且长期对我国设置技术垒,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发展势头迅猛,但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要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

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全球各大车企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成为中国车企突围的有力赛道。欧美作为老牌汽车工业强国,在传统汽车领域保持巨大优势,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当前的蛋糕,所以在新能源战略布局相对较为滞后。而日本和欧美车企拥有类似的情况,不过不同的是日本人对新能源布局很早,更是一步到位,将研发中心放到了氢能源汽车领域,并且注册了大量的技术专利,中国车企和欧美车企想要发展氢能源汽车必然绕不过去这些专利。

日本本想着按照欧美燃油车的专利封锁的思路,通过专利授权,收取巨额专利费,完成对中国车企和欧美车企的技术狙击,不过日本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由于日本本土面积过小,日本消费市场无法支撑起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所以20多年来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面对日本的氢能源汽车专利封锁,中国和欧美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电动汽车赛道,凭借中国和欧美巨大的市场,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赛道,对中国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由于中国锂矿资源储量丰富,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我国锂、钴、镍等战略性新兴矿产储量分别同比增加57%、14.5%和3%,这对我国锂资源供应安全、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巨大利好。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我国建立了上下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连续8年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

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厂商中,超过半数来自中国,其中宁德时代长期卫冕冠军宝座、比亚迪的装机量也在逐年攀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池生产国。

如今,比亚迪全混动车型通过“油电同价”策略,正在完成对合资品牌市场的快速收割,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过302万辆,是新能源汽车的有力佐证。同时,吉利、奇瑞、长安等传统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逐步发力,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第一梯队。而问界、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在智能辅助驾驶、人机交互等方面对合资品牌形成了全面碾压的态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售价远高于国内,然而,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泰国、印度等多地甚至出现连夜排队买车的现象,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

回顾这70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领先的转变,如今,中国汽车不仅在产销量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新能源技术储备是领先全球。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无疑动了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蛋糕,未来少不了风浪,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再难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点击进入 车家销量解读官计划 专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关注 | 15作品
+ 关注
陕西网白鹿科技官方账号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