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开年,汽车圈就风起云涌。
这里指的不是继续变着法的打价格战,而是出现了一波被普遍解读为“为了争利,有人急了”的观点。
导火索是最近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1月16日,在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的一些发言,或者可以说是开炮。
“发布产品、做广告都没有底线了,明明就几万块钱、几十万块钱的车,非要说上千万。我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应该有基本的价值观,不要误导消费者,是领先就领先。”
这句话被解读为指向余承东,在 问界M9发布时,余承东曾说这款车是“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
针对长安阿维塔为什么选华为HI模式,而不选鸿蒙智行模式,朱华荣称“这是为了保障用户根本利益”。
他同时提出三个问题,鸿蒙智行模式是否符合产业规律、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以及是否保障用户最根本的利益。
这又再次质疑了余承东一手坚持和打造起来的华为智选,也就是现在的鸿蒙智行模式。
这里先简单科普一下,华为智能车业务分为HI和华为智选两种模式。
HI模式是华为只提供智能软硬件,其余车辆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生产,销售,售后还都由车企负责。代表品牌就是阿维塔。
华为智选则是华为深度介入一辆车诞生、销售的全过程,除了工厂不是华为的,哪哪都是华为。
代表产品就是问界,以及现在的智界。所以,也有人称“界”字辈车型可以看做是准华为汽车。
虽然理论上,别管是阿维塔还是问界,核心智能技术都是华为的,但市场反响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问界新M7月销已近2万辆,大定超过10万辆;问界M9大定超过2万辆;可阿维塔11月均销量就2000辆上下,阿维塔12首月销量1000多辆。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显而易见——华为的品牌号召力独步天下。
买问界的人,去到华为的线下门店,就是冲着“华为”的金字招牌去的。
这种现象反应出一个基本事实——决定消费决策的,仍是品牌价值和形象,这正是包括长安在内的,中国传统车企的痛点。
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华荣这番话,是长安“急了”的缩影。
先不论长安急不急,其实朱华荣这个时候说这番话的时机就很不一般。
相信大家都知道,去年11月,华为和长安就关于智能车业务曾经达成了一笔重磅合作。即华为把车BU独立,然后同长安组成合资公司,并且股权未来面向行业开放。随后,余承东还公开向一汽集团喊话,邀请其加入。
当时我们做过解读,这次合作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了新一次的顶层重构,而有领先技术的华为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底座。首先是一众央企、国企将首先得到华为技术的正向赋能,增加技术产品实力。而合资公司开放股权,也是为了打消车企与华为合作的顾虑,让大家利益均沾。
朱华荣这次也披露了合资公司的更多细节。
“长安与华为的新合资公司暂定名为Newcool。新公司将聚焦于七大领域的发展,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和智能车灯等。”
他同时表示,在双方的协议里面,“华为承诺不从事整车业务,不从事新公司里面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1月15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这个时候知情人士又出来说话了,引望是华为车BU成立的新公司,后面随着更多伙伴加入,引望将成为一个股权多元的技术开放平台。
介绍了这么多背景信息,就能明白为什么朱华荣这时候说这番话显得很一般了,都和华为要长期合作,利益捆绑了,为什么还要吐槽对方呢?
问题就出在品牌塑造上。
如果车企都选择鸿蒙智行模式,那车卖得越多,华为的品牌光环越耀眼,赛力斯们越透明。
而现在的趋势就是加入鸿蒙智行的车企越来越多,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反倒是HI模式就剩长安一个独苗。
朱华荣的这番话可以视为长安,及其它有跟华为有潜在合作意向的央企、国企的意思——Newcool是一家单纯的智能技术供应商,它和车企合作要采用HI模式。
我们先搁置传统车企与华为的利益矛盾,借鉴一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能发展起来,决定性原因是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的出现。
iOS是封闭的,苹果自留。而安卓是开源共享的,除了苹果,几乎所有手机品牌都用。
但是如果一开始苹果把iOS共享出来,很可能就没安卓什么事了。因为早期版本,iOS的体验优势太大。
如果苹果再借着iOS的先进性,再进一步强势捆绑A系列处理器、应用商店,那垄断全球市场的可能性就很大。
可为什么苹果不这么干?
如果苹果这么做了,全球智能手机大概率会只有“iPhone”一个品牌,就跟华为的“界”字辈车型一样,无非有小米“iPhone”,oppo“iPhone”、三星“iPhone”等等。
但垄断是不可能长久的,不说触犯了各国的反垄断法,对手一定会想着法的独立研发新技术,来跟苹果竞争。
于是,很可能是在幕后资本(是谁就不多说了)的安排下,开源共享的安卓几乎是同iOS同时问世,再借助高通、三星、台积电等美国资本、技术高度渗透的企业,牢牢地把持了智能手机产业链的上游。
如果只有一个开源的iOS,达不到这种地步。
一个开源的系统,带来一个潜在好处。就是像小米、OV,虽然一直被诟病为“组装厂”,但在终端,消费者起码是本着它们的品牌来消费的,不然也就没有什么米粉了。
反倒是搞出了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的华为,虽说拿掉了美国卡脖子的手。但小米、OV也没有投诚到麒麟、鸿蒙的阵营。
根本原因就跟现在的问界和阿维塔一样,如果它们改用华为的核心技术,因为华为自己也造手机,那么销量必然拼不过纯正的“华为”,而且还会把自己的品牌搞掉。
说到这,就得来谈谈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点。可以认为从2024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即将进入新阶段。
发展重心从电动化转到智能化,从国内转向海外。
智能化不多说,拼的是硬实力。
从国内转向海外也到了新发展阶段,是因为一方面在美元加息周期,国内的消费增长压力很大,未来几年,国内市场容量很可能已经饱和。要增量,必须得从海外拿。
另一方面,传统跨国车企已经发力,智能化转型速度在提升。而且欧美针对我们出了很多市场准入限制措施。这种情况下,再靠着在国内打价格战这套,不仅不能长久,还赚不了多少利润。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升中国品牌的品牌价值,拿出实力先进过硬的产品,到海外去硬碰硬。
朱华荣的一句话说的很对,别看去年我们出口销量超过日本,达到500多万辆,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现“总体呈现车型多、批量小、成本高、亏损大”的特征。
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品牌溢价是唯一出路。
华为和长安的合作,明显是上面授意,基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次顶层行动。
那么为了提升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是靠着华为这一把尖刀去单点爆破,还是打造出一批汽车行业的小米、OV去集团作战。
需要包括长安、华为在内的所有中国汽车人冷静、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