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楠尽|我读何小鹏的十年长文:不易,知己与死磕


(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星车场总编辑沈楠)

人生有几个十年?

对于一位创业者而言,造车这十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显然,五味杂陈这个词远远不能概括十年的酸甜苦辣,惊涛骇浪。

2024年是小鹏汽车创立十年的大日子,中国人对于10这个数字有着格外的感情。

而从一名中国最成功的程序员之一,到成为造车野蛮人中的一员,何小鹏同学显然也是心中有话要说。

最近,我看到何小鹏同学在社交媒体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长文,讲述了当自己走到了十年造车的十字路口之际,心中的感慨与思考。

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的成员,中国这十年波澜壮阔的新造车运动中的亲历者,我认为,这篇长文不仅可以视为小鹏汽车的"阶段总结",也可以视为浩浩荡荡的造车新运动的一个注脚。

而我从这篇何小鹏的心里话中,读出了哪些"关键词"呢?

不易

首先,何小鹏提到了小鹏汽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小鹏汽车的竞争基因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四个字,智能驾驶。

他写道,过去几年里小鹏无数次地被用户、投资人和媒体朋友们拷问:"小鹏真的能靠智能驾驶挺进决赛圈吗?"

而早在2014年,小鹏汽车创办之初,他就凭借着一个朦朦胧胧的认知,毅然决然地投身造车事业。

"过去100年,汽车、飞机、铁路、轮船改变了出行方式。最近的40年,有没有可能有更便捷、更安全、更便宜的出行方式?当时我们有一种朦胧感觉是AI会彻底改变出行,自动驾驶是突破口。"

"回到2014年,汽车还只是大家出行的代步工具,智能化的功能和用户体验都很弱。比如最早的语音指令一点也不智能,只有屈指可数的数十条指令,经常听不懂用户在说什么,更别说一个能用好用的智能驾驶。"

而作为中国著名的软件工程师,臭搞技术的何小鹏认为要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他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有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由这三组要素构成,第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AI和数据为驱动力;第二是以智能制造和工程能力为基石;第三是要站在全球运营的高度,以用户为和全球化为"始"和"终"。

而小鹏汽车就是以这个观点为出发点,开始了造车这件事。

但是知易行难,智能驾驶的万水千山,对于这家小小的初创公司而言,可谓是难上加难。

对于开始时候的艰难,何小鹏仍然记忆犹新。

他写道,小鹏从诞生开始就组建了智能化团队。到了2017年,小鹏正式搭建了一个二三十人的自动驾驶团队。我觉得研发的进度太慢,人手不够,那个夏天就带着兄弟们去美国硅谷拜访了很多企业,跑遍了高校去招人。

他还记得那段时间HR同学经常和我反馈,他们每次面试都会被候选人质疑:"来小鹏打拼这件事真的靠谱吗?"

确实,加入初创公司是一次"赌博"。HR只能用"真诚加死磕"把第一批、第二批同学"陆续忽悠"进来。记得那时候小鹏汽车和候选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小鹏有量产车";"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以及虽然未来几年智能驾驶行业注定是不断试错的,"但小鹏勇于做变革者,会死磕到成功为止"。

知己

创业不易,造车更难,通过智能驾驶的突破实现新造车的突围,难上加难。

何小鹏的苦逼造车,名副其实。

但是,我觉得何小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是他有一份好运气。创业很苦逼,但如果能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知己,那就能鼓舞他走的更远。

UC时候的俞永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造车这十年,我认为,何小鹏也非常幸运地在汽车圈遇到了一位知己。

那就是同为造车野蛮人的李斌。俩人虽然名为竞争对手,但实则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

造车苦逼,知己难觅。

在何小鹏的这篇十年造车回忆之中,他只提到了一个名字,就是李斌。

他再次讲到了2019年和李斌那个海边的夜话。很显然,这次香港迪士尼海边的促膝夜谈,是何小鹏创业造车十年来,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时刻。

看看何小鹏是怎么写得和李斌的"那一夜"的。

"2019年对我和公司来说都是充满太多"不确定"的一年。记得在2019年下半年,我跟李斌有一次凌晨坐在海边聊了好几个小时,聊了很多。李斌说他已经在“ICU”里面了,已经快挂了,我说我就坐在“ICU”门口,准备等着进去。我们都没有钱,我特别希望蔚来能够挺过去,因为蔚来如果挺不过去,我们也很难。我给李斌说了很多省钱的方式,李斌也跟我分享了怎么样能把销量做好的方法。我们甚至想通过一些合作来共同降低经营成本,但是最后觉得很难实现。账面上的钱只够维持6个月,我想去见再多的人,大家都不愿意见我,一开口就知道我想谈融资。那一夜之后,我想还是要死磕挺过去,挺过去小鹏就会有新的明天。"

显然回头来看,2019年何小鹏和李斌都遭遇了造车的“至暗时刻”,都在ICU门口徘徊。重大的不确定性让这两位富豪如临深渊。

而何小鹏在同李斌"同苦"之后,创业路上并肩走,更加坚定了何小鹏在这条荆棘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死磕

谈及过去七年的智驾研发,何小鹏感慨,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都是在过鬼门关。

他谈到了小鹏汽车打过的两场硬仗背后的辛酸和苦难。

第一场恶战就是场景泊车。

2019年,小鹏选择了先从用户最高频的使用场景"泊车"入手,在G3上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全场景泊车。2021年又在P7上推出了"记忆泊车",成为了行业里第一个量产停车场记忆泊车的品牌。

第二场恶战则是高速场景。

高速场景这道“鬼门关”同样难闯。

磕高速场景的时候,小鹏汽车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硬件选型。

"硬件选型很难,就拿传感器来说,不是我或者智能团队光靠技术需求来直接拍板决定。供应链、制造的同学在会上会一遍遍质问你,它能过车规吗、生产的一致性如何保证。摄像头、激光雷达、车载的芯片,我们拿到的都是供应商在研的实验室数据。过两年供应商能把这些硬件做成什么样的性能指标,能不能过车规,没有人敢打包票。"

但何小鹏和团队硬生生地扛下来了。

"当时市面上几乎没有可用的大算力芯片。英伟达的Xavier虽然很强,但大家都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用大算力芯片做研发,对车厂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自研团队根本做不出来。其他车厂要么完全依赖供应商,要么既有自研的方案又有供应商提供的Plan B。我不担忧,因为小鹏是全球很少数能达到全栈自研+软硬件一体化并且进行快速迭代的公司。在落地过程里,面对一块没有人量产过的全新芯片,小鹏的智驾团队和英伟达一起并肩作战,解决了非常多的技术难题,在这里也非常感谢当时英伟达的全力支持。"

2020年4月,搭载了高速NGP功能的P7上市了,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下线了第10000台车。2020年的“1024科技日”,小鹏汽车推出了XPILOT 3.0,展示了高速NGP的工程版,3.0系统已经能够像人类司机一样,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快速路,实现全自动的变道、超车、进出匝道、切换高速。在做这套方案时,小鹏汽车没有用激光雷达,只是把自研的视觉感知和毫米波雷达做了融合。

2021年1月26日,小鹏汽车向所有用户全量推送了高速NGP。

何小鹏强调,"我过去习惯于从产品或者技术的角度出发,规划3-5年它要做到什么样的能力,再倒推我们要打怎样的技术基础、需要哪些资源。所以我和团队花了很长时间讨论智能驾驶研发要怎么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步要把技术变成能用的产品;第二步是让产品变得好用,让智驾能像老司机一样帮你开车;第三步是让用户爱用、常用;第四步是让所有人都能用得起,这样智驾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为什么何小鹏能闯过层层难关,我认为只有两个词,那就是相信。是真的相信技术的力量,真的相信智能驾驶。

正如何小鹏写得那样,"很多人觉得,小鹏汽车是不是有点傻啊,账上都没几个钱了,竟然还在智驾上持续投入,简直是自杀。但我坚信,缩减智能驾驶团队也许能省出一小笔钱,多活几个月,但小鹏的未来一定不会很好,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一家电动汽车公司。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才是小鹏汽车创立的初心。所以当时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减法,唯独在智驾上没有。"

我一直认为,创业成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创业者自己。

创业者的认知,创业者的判断,还要有创业者的一点运气。

造车是一件长周期的事情,长周期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坚持到底。

有时候,谁能成功,不是资金,技术和团队,而是坚持,执念和傻。

小鹏之所以能在智能驾驶上领先一点,小鹏汽车能走到现在,不是靠的何小鹏的财气,而是他的一点傻气。

傻傻地相信,傻傻地干。

先当一个臭搞技术的,再当一个造车大佬。

我也相信,傻傻的何小鹏会有好运气。小鹏汽车会有好运气。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鹏P7 小鹏G3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关注 | 45作品
+ 关注
车圈边缘媒体,15年+行业报道,关注车圈八卦,关注汽车新趋势。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