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多亏多!“欧拉风波”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经历缺芯减配风波之后,长城欧拉再次陷入一场新风波。近日,长城汽车经销商称已经接到厂家通知,停止接收 欧拉黑猫、白猫两款低价车型订单,并称,“这两款车型确实已经停产了”。

2月23日晚,欧拉CEO董玉东发文解释,黑、白猫停止接单,不是停产,“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似乎非常矛盾,那么,欧拉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深陷停产风波

欧拉黑猫、白猫,在车市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次风波又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别看黑猫、白猫价格不到10万元,但因造型颇为时尚,设计感“萌萌哒”,颇受女性和下沉消费市场的喜爱,销量红极一时。

以黑猫为例,指导价为6.98万-8.48万元;白猫价格略高一点,为7.18万-8.88万元。两款车型因造型和价格原因受到了用户市场的追捧,截至目前销量已累计达17.3万辆。

这其中的大部分销量是在2021年完成的。厂家公布的数据显示,两款车型2021年共售出13.5万辆,同比增长140%。

董玉东表示,虽然欧拉品牌拥有产业链优势,但依然给公司带来巨额亏损。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单台车亏损额度超过1万元。

“停止接单实属无奈之举”,董玉东将其原因归咎于缺芯带来的“后遗症”。据悉,黑、白猫等待向用户交付的订单量已超过2万个,但按当前生产量计算,如果继续接收订单,新的订单交付周期要拖延至2022年下半年。

这其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毕竟,按照长城汽车的规划,到2025年要在全球实现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

当长城旗下的其他新能源车型还处于产品爬坡期时,欧拉可谓是承载了“全村人的希望”。如今,长城汽车“自断后路”,不知这一决定是否会对宏伟目标的达成带来影响。

涨价的困扰

欧拉不断重申,停止接收订单是因为“缺芯”原因,但这显然有些避重就轻。毕竟,芯片只是缺货,并没有出现断供,而芯片价格在整车中的占比也没有那么大。

其实,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上涨才是行业普遍面临的头疼问题,这对价格偏低的欧拉车型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今年初,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就有一批车企主动承认了这一点,并启动了价格上调机制。那么,供不应求的欧拉为何不采取提价的方式呢?

按照欧拉的说法,卖1台就亏1万多,也就是说,车型至少提价1-2万元才能确保车企不亏或略有盈利。

这样算下来,价格偏低的几款欧拉车型涨幅均在车价的30%以上。这个涨幅是不是让人瞠目结舌?一款以价廉物美著称的电动小车,价格却逼近了10万元关口,消费者会乐意为此买单吗?

问题就卡在这里。欧拉黑猫、白猫主打的“价廉物美”优势瞬间就荡然无存。而10万元预算的车型,新能源汽车中可选择的范围就海了去了。

在新能源汽车启动补贴退坡后,为何部分车企敢于马上宣布价格上调?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即便涨价了,大部分客户还是会被留下来的。但是欧拉呢,涨价后真的有底气继续卖好吗?

小艾曾试驾过欧拉的白猫、黑猫车型,说实话,动力实在有限,凡遇到上坡路段,脚下就明显感到绵绵无力,至于想要体验风驰电掣的感觉,基本不存在。也就是说,这样的电动小车只适合城市短距离出行的代步。

“规模效应”折戟

为何欧拉会选择低价产品路线呢?这与小米当年成长的策略有几分相似。按照成本定价法,薄利多销、通过打造“爆款”形成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进而降低整个链条上的采购成本。不过,这一招不是次次奏效,比如这一次,新能源汽车整体面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对价格偏低的电动车更是当头一棒。不仅欧拉如此,还包括五菱、奇瑞等。

压缩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是,寻找关键元器件的替代品,培养自己的国产供应链。此前,燃油车市场也是这么玩得“666”的,比如一辆10万元左右的国产汽车,可以搭载那些在30万、40万元车型上才能看到的豪华功能,其中的奥秘就是国产供应链的培养。

比如,Velodyne的激光雷达比较贵,那就换成禾赛或者速腾聚创的,通过这种逐步替代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反正消费者也不会真的去计较搭载的品牌,用着趁手就行了。

车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也有效降低了成本,何乐而不为?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同点在于,电动车的研发和制造,中国市场是引领全球的。也就是说,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身就是由中国带动起来的,产业链上没有过多的“水分”挤压,过去通过“国产替代”来降低成本的方式已行不通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与手机的出货量也根本不在一个体量,其严苛程度更是远高于后者,为了降低成本对供应链的把控稍有失手就会“砸盘”。

就连不断扩大“规模”的特斯拉,面对原料价格上涨的现实,也不得不宣布“提价”来应对。

爱点评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如今已经很难再通过供应商的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了。所有的车企在原材料成本控制上,基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你能选择的替代品,别家也自然能够找到。

欧拉的这次风波,让新能源车企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挤压供应链成本、做大规模的方式来不断降低硬件成本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且越是中低端的产品面对剧烈调整的供应链,也就越容易败下阵来。

对于这一点,特斯拉就很清醒,硬件层面的降本技巧会被友商很快学习并借鉴,但芯片与软件的优势会随着时间、随着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大。

那么,对新能源车企来说,当下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创新提升品质和服务。否则,面对供应链体系的价格动荡,只能跟着飘摇不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2关注 | 1194作品
+ 关注
带你玩遍好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