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高合”引热议:新造车企倒下,国家该不该兜底?

导语
Introduction

今年会有多家新造车企遭遇经营危机,用户如何避开“交车成悲剧的开始”这个大坑?

在高合汽车因为停产停工六个月陷入困境后,“微博之王”、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表了一番言论,呼吁国家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体系,包含资质相关的问题:接下来会有不少新品牌会遇到经营和资金的问题,虽然都是合理市场竞争的结果。经营不善而并购产生的社会损失是10的话,经营不善倒闭的社会损失则是100。美国三大当年也是上百个车企激烈竞争、合并的产物。

李想这一番话从呵护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提建议,但评论者并没有朝这条路走到底,而是进行了发散性讨论,大家涉及的范围很多:李想这是在为以后理想汽车的发展铺条后路、理想汽车该不该收购高合、企业经营不善要国家兜底吗、淘汰落后产能是市场竞争的表现.....虽然有不少情绪化的宣泄,但其中很多言论还是代表了中国网友的智慧。

就目前的评论来看,社交平台争辩特别激烈的一个话题是:新造车企倒闭后,国家该不该兜底?

照今年降价的疯狂程度来看,一波新造车企必将被卷出赛道的竞争,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前两天在高合汽车传出暴雷的消息后,有热心网友分享了一张“新造车企生存图”给大咖。上面显示,原来的48家新造车企中已经有26多家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很多家岌岌可危。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意味着,今年会有一部分用户遇到“交车成悲剧的开始”这个烦心事儿。

虽说这几年在产业升级中,不同行业都有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倒下,对员工以及消费者都造成了伤害。但汽车属于大宗消费品,有很长的上下游产业链,加上消费者购车后一直得跟厂商打交道,所以车企倒闭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多、更严重。

因此李想提出的“国家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体系,包含资质相关的问题”这个建议很具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汽车产能处在严重过剩阶段。截至2022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289万辆,而当年的产量为270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63%。也就是说,超过1500万辆年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每年都有车企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国家不会进行干预,更别说兜底。

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依然有不少企业希望实现“造车梦”。可是汽车生产资质获取门槛非常高,有些新造车品牌被困死在这临门一脚时刻,此前小米汽车、极越汽车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获得造车资格。

建立健全的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机制因此非常重要。如果政府能设立标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并购,并对收购企业进行审核,让有实力企业在收购资产的同时也可获得生产资质,那对解决就业、盘活闲置生产基地、维持车主服务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值得点赞。《保险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提取保证金,存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

早在2014年,保险业就出台了《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对保险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

这些政策在保险公司陷入困局时,能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并保护投保人的权益。

实际上,对任何行业来说,兼并重组都是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但出台一项产业政策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当下的新能源车车市中面临的困境迫在眉睫:今年好几家车企面临资金与销量双重挑战、可能暴雷。

从博郡汽车、威马汽车、高合汽车等企业的经历,我们可以整理出一个新造车企衰败的信号:由于缺少现金流而拖欠供应商款项、物业管理费、员工工资,从而引发大量投诉。

如果相关执法部门能根据投诉的频率与问题严重程度,提前进行干预,并把信息反馈给其他部门,联合形成有效的监管,可以避免车企在倒闭前还继续欠债、甚至转移资产出境等问题,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汽车行业大咖》立场。)


                               -THE  END -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93关注 | 328作品
+ 关注
聚焦汽车市场,关注行业动态!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