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中国车企,“欢喜冤家”?


作者:宋家婷

切磋有益,可别贪多。

开工第一周,难免心神恍惚,志不在工位,这不乌龙说来就来了。

极氪007原本庆贺10000辆量产下线的文案配上了蔚来ET7的快乐海报,这事儿很快就传遍社交圈,调侃的讨伐的不一而论,热情网友又忙着在极氪官微给小米汽车支招,称 小米SU7若在此时公布价格必然是“王炸”。

小米倒是没有直接凑这个热闹,反而买小米SU7送北京牌照的传闻突然沸腾,这让雷军哭笑不得,公开问网友:经常看到小米汽车各种谣言咋办。

蔚来忙着推新车,也没有回应这个从天而降的大瓜。

最后,涉事小编很快自曝罚抄10000遍,接着吉利集团各路兄弟人马也赶来救驾“一方有‘抄’,八方支援”。

这么几轮折腾下来,已经说不上极氪小编是手误还是故意为之了。毕竟,以秒计速的年代能挂上热搜被讨论多时,可太不容易了,你懂的,凭借着这波流量几方都赢麻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我们再深究一下这几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不由得感叹,不是冤家不聚头。

说起来,中国车企还真有那么几对“欢喜冤家”,从产品战到公关战,每年从年头打到年尾,打得难解难分却难言胜负,终究叫人看了徒增叹息。

国外车企也不乏这样针尖对麦芒的情况。BBA相互调侃早已是千年老梗了,去年12月特斯拉电动皮卡Cybertruck被困雪地遇福特F-150系列救援的事,则让二者的新仇旧怨再次浮上冰面。

不过呢,相较于老外们的四两拔千斤,

中国的车企对头们火药味重了太多。


长城 VS 比亚迪

2月18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刚刚表态“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留下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扭头就扔出了两枚“双核弹”炸响了龙年第一价格战。

前后脚地,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身着工服测试坦克700的短视频也在社交圈刷了屏。

没错,这就是去年中国汽车市场闹出最大动静的一对冤家。起因就是比亚迪率先发动的价格战,将中国市场无论电动车企还是燃油车企,无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尽数拖入了极致的卷中卷。

你能想象,南北丰田争相降价电动车的局面吗?你能想象,傲娇的雪铁龙能将曾经的旗舰车型亏本卖到12万吗?同样,你能想到中国车市有一天竞争激烈到政企联动搞促销吗?

平心而论,这不能怪比亚迪不给对手留活路,而是市场发展得太迅猛了。如果说2021年70多万辆体量的比亚迪尚且能够进退自如,那么2022年180多万辆体量的比亚迪只能被市场推着跑了。

但是,动了同行的蛋糕是真的。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比亚迪以302万辆的体量占据了1/10市场份额;同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比亚迪销量占比超过三成。

比亚迪的增量自然是其它车企丢掉的份额。

问题就在于,一如所有突然爆发的黑马——比如特斯拉,销量暴涨带来的也是各种质量与规范问题,比亚迪自然逃不过这个规律,于是被围攻也就顺理成章了。

问题同样在于,相较于同行们更擅长于和和气气玩内涵,长城汽车耿直到直接开炮了。去年哈弗枭龙系列上市时,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就炮轰友商“赢了销量,输了底线”。

此后长城举报油箱事件,直接将比亚迪推上风口浪尖。接着,尽管王传福泪洒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现场,并发出“我们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的倡议,长城汽车却拒绝被“道德捆绑”,坚持要在一起不如先打一架。

倏忽一年时间过去,二者的恩怨没有结论,但市场却给出了答案。比亚迪斩获中国第一、全球第九,电动汽车赛道力挫特斯拉继续全球第一。长城汽车则累计销量同比增长两位数,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翻倍。

看看,还是要有压力。有压力才能迸发动力。

因此,接得住去年9.98万元的秦PLUS DM-i冠军版,也必须要接得住今年7.98万元的秦PLUS荣耀版,这既是考验也是实力的体现——你怎么知道,比亚迪如此定价内心没有在流血呢?

关键时刻,拼的还是对自己动刀的狠劲儿。


理想 VS 问界

传统车企动嘴没啥用,但互联网车企就未必了。

在特斯拉独火的那些年,门徒蔚小理们凭借“致敬”特斯拉一招鲜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就站稳了脚跟。后来传统车企不甘寂寞,新生品牌层出不穷,更是打成了一锅粥,但蔚小理们在口才上从未输过。

比如,理想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从理想笃定了増程式电动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数次亲自上场手撕质疑増程路线的同行,前大众中国CEO冯思瀚就因不同的意见两度陷入舆论风波。

最早是在2020年9月,在一场PHEV技术交流活动中,冯思瀚称增程式电动车对整个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糟糕的解决方案,隔日李想便在社交平台下战书,称非常愿意和大众旗下最先进的PHEV进行节能环保的对比测试。

两年后这场路线之争达到顶峰。这也恰是吊诡之处,彼时华为发布增程式SUV问界M7时主事人余承东因公开感谢李想“开拓探索增程模式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而遭到时任长城魏牌CEO李瑞峰丝毫不留情面的连环反驳,李想在理想二季报电话会议上还不忘记力挺余承东。

谁知道短短又两年时间不倒,两家增程式“黑马”车企突然间关系崩了。

就在传统车企们忙着搞测评时,李想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段“自我检讨”,复盘2023年做得不好的地方。

全文简明扼要,条理非常清晰。一是理想汽车销量不行,37.6万销量其中40万辆都是卖给二手车商的;二是NOA特别拉垮,只推送给了他一人,而不是全部车主;三是做不到某些品牌的车,180时速追尾大货车,可以把货车撞到木星轨道上且驾驶员毫发无损。

这令人一头雾水的一段话,需要多方位科普才能理解背后的深意。除了内涵那些质疑理想实际销量和智能化的看客、对手和车主,第三条更是被称暗讽了华为问界M9此前在大货车碰撞测试中的出色成绩。

意外的是,一向以快人快语著称还赢得不少铁粉的李想这次口嗨翻车了,被不少网友车主嘲讽“阴阳怪气”、“格局小”。

让李想失控的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只是拿2023年问界9万多辆的年销量对比理想37.6万辆的销量,确实看不出什么头绪。但问题来了,今年1月开始问界已经多次打败理想“周销量”了。

比如1月第一周,问界就以0.59万辆的销量超过理想0.43万辆排在了新势力榜单第一名。截至春节后上班首日那一周,问界仍以4.25万辆的销量超过了理想的4.13万辆排在第一名。

这其中,除了问界M7将理想L7、L8、L9甩在了身后,还有消息称问界M9累计大定已经突破了4万单大关。

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竞争与利益,昔日惺惺相惜的战友终于变成了棋逢对手的劲敌。只不过,理想被自己发起的周销量榜单坑了,李想也被自己的大嘴反噬了。


吉利 VS 小米

如果说长城与比亚迪、理想与问界还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恩怨,那么吉利与小米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了,说这两者相互看不顺眼,都不如挑吉利与蔚来的刺儿来得容易。

毕竟极氪小编的手误致敬蔚来,还拎出了两者之间似有若无的抄袭风波,小米连量产车都还没有上市,哪里就招惹了吉利?

一切都要从小米汽车发布会开始说起。这场不省心的发布会,一开始向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时,就被吉利方面称“过了”,“不能理解”。

紧接着,极氪007赶在小米发布会的前一天上市,又被同行拿来遛小米SU7,仍被吉利反驳“不跟小米比”。

同样,没有蹭极氪007乌龙热点的小米汽车,因话题#小米员工称买小米汽车可能送北京牌照# 登上微博热搜,继续被吉利关照“一定要落实,拜托了”。

实际上,自从登顶自主一哥后,吉利集团早就退出了口舌之争。过去数年来,面对多数争议吉利很少主动下场撕谁,顶多也就是随声附和几句而已,正经打官司的事就直接发律师函了。这次确实对小米的紧追不舍,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仔细想想,原因大概是有两个。

其一,大抵还是和去年年初长安与吉利的矛盾一样。原长安汽车集团全球设计总监陈政跳槽到了吉利汽车,其主导设计的银河系列被长安汽车认为侵权了长安UNI系列,不过二者后来握手言和。

相应地,吉利前任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低调跳槽到了小米汽车,随后小米推出的汽车架构被认为抄袭了吉利浩瀚平台。这可能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从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后铺天盖地的风评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呢,汽车技术同质化这点是行业普遍的共识,谁抄谁谁又能说得清呢?若要这般理论,里里外外都被抄过不止一遍的车企巨头们岂非更亏?

其二,二者都做汽车生态。现在中国汽车业有三家不容小觑的车机生态,一是小米,二是华为,三是吉利旗下的星纪魅族。若要拼生态,本土车企恐怕还是这三家同一梯队。相对来说,小米生态又更完整,有着先发优势。

因此,从前没啥关系的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现在剑拔弩张起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就如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所言,致敬对手最好的方式就是超越。

中国车企的“欢喜冤家”们,与其咬牙切齿拼个你死我活,莫若相逢一笑携手共渡这更加艰难的2024年。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4关注 | 903作品
+ 关注
有人气的汽车新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