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雷诺与奔驰,川汽为何选择引进斯太尔技术?

时间来到1979-1999年,改革开放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众多国内外技术的交流让我们的汽车工业迈上了新台阶。面对国家经济发展对运输的旺盛需求,川汽(上汽红岩前身)积极与时俱进,开始造民用重卡。

技术引进的初衷与考察之旅

以当时的背景,第一件事就是要引进技术,并派出代表团到美国、法国和德国考察,考察团去过雷诺、奔驰、通用和福特等汽车企业。期间雷诺运来样车,美国送来一辆长头车,到中国后都先做试验。技术人员考察后认为,美国车不适合中国,长头车影响前方视线,很不安全。


然而,就在我们即将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坏消息:国家财政困难,外汇减少,投资项目需要缩减。大家商讨过后,决定还是要搞重型汽车。就在这个即将止步不前的时候,一位犹太籍国际商人找到了我国的考察团,他给我国考察团人员介绍,奥地利政府愿意通过信贷银行贷款,支持企业跟中国做买卖。我国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购买斯太尔技术,再逐渐用卖车款还钱。那时我们还没有听说过斯太尔汽车。

1981年上半年,双方开始参与斯太尔引进谈判。与斯太尔谈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经济谈判,包括成本核算;二是技术谈判。为充分了解斯太尔汽车,我国技术人员搜集了大量资料。他们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外文杂志,对斯太尔品牌、行业技术趋势有一定了解。这期间,还在一些有关载重汽车的德国杂志上,看到对斯太尔、雷诺和奔驰重卡的性能比较文章,结论是斯太尔技术并不差,比如增压中冷发动机技术很先进。所以,在与斯太尔谈判时,对方甚至还有些吃惊,没想到我方人员准备得如此充分。

斯太尔技术转让合同正式签订

1982年,汽车局派技术人员到奥地利考察。斯太尔厂建在一个名叫斯太尔的小镇上,对方介绍说,他们跟中国早有交道,清朝政府就到斯太尔厂买过枪,当时他们做军工,有块纪念牌上刻着很多名字。

1983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礼堂奥地利斯太尔公司正式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斯太尔向中方提供91系列重型汽车98种车型的全套产品设计与工艺图纸资料。标志着我国重型汽车进入第二轮技术引进和市场大发展时期。

可以说在中国汽车引进技术项目中,斯太尔项目最成功。直到现在,它还影响着中国重型汽车行业,对化解长期困扰中国汽车行业的“缺重”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终在1985年4月29日,我国第一辆斯太尔重型汽车在四川汽车制造厂装配下线,红岩汽车提升为斯太尔技术平台,民族重卡升级换代。为我国重卡行业的突飞猛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重卡领域的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此车型后来逐步发展成红岩CQ25.290和红岩CQ15.250系列,也就是斯太尔霸王、红岩金刚系列的前身。

对于红岩军转民这段时期的历史,相信通过上述文章的解读,大家已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那么,对于这段历史,大家是否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者感想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015关注 | 378作品
+ 关注
为重卡行业代言,倾听卡车人的心声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