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狂飙500亿!“抠厂”理想,开启疯狂赚钱模式

“要成为留在‘牌桌上’的新能源车企,至少需要几千亿元的收入,头部车企则要达到上万亿元。”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说。

千亿营收和百亿利润是什么概念?中国汽车制造业中,上市的整车厂年营收超过千亿的只有六家,净利润超百亿的只有上汽集团和比亚迪。曾因卖一辆赔一辆与小鹏、蔚来合称“造车新势力三傻”的理想,如今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次性把过去五年的钱全赚回来了。2023年,理想全年营收1238.5亿元,净利润达到118.1亿。不仅如此,随着财报的曝光,理想的市值也开始狂飙。

截至昨天收盘,理想汽车美股市值438亿美元,港股市值超3700亿港元。现在的理想,不仅成功留在牌桌上,还成了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国内首家实现年度盈利的新势力,净利润更是达到了长城汽车的1.7倍。开启赚钱模式的理想,也到了必须换挡的时刻。

01.

昔日“抠厂”狂赚百亿理想打了一场硬仗理想在行业内素有“抠厂”之称,其极致的成本控制也成了理想的标签。理想汽车有多抠搜?
出差要买折扣最低的机票;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在一起住;为了控制灯箱制造成本,理想将“理想智造”改为“理想”;发布会也不为参加者提供“车马费”,只能报销打车费用以及星巴克咖啡等简餐。

理想的信条是: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做。过去理想的抠总是被吐槽和嫌弃,但事实证明,财富就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柳传志仍把联想的PC业务比喻成“拧毛巾”的买卖,“一分利润、半点效益都是‘挤’出来的”。这套理论放在放到理想身上同样适用,近两年,理想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理想能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最先赚钱的企业,李想的“抠”帮了大忙。

近三个季度以来,理想汽车的销售管理费用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去年一季度该项费用率也不超过9%,全年为7.9%。相较之下,2022年其销售管理费用率为12.5%。类似地,2022年,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率为15.0%,2023年,该数字变为了8.5%。能让理想不断压缩开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路线;二是车型单一。理想的增程驱动方式被诟病为“落后”,但真省钱。 理想ONE带电40千瓦时,蔚来ES8带电75~100千瓦时,仅动力电池一项,增程模式就省下数万元。

过去的一年,理想的销量几乎全部由L7、L8、L9贡献,虽然是三款车,但核心动力系统、基础配制,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定位上来看,L8是理想ONE的直接换代车型,L9是尺寸和规格更高的PLUS版,而L7是尺寸稍小的5座版。

三款车的零部件高度通用,理想汽车不需要购买、储备大量的零部件,也不需要额外调整生产线,三款车,一起量产,最大程度地规模化,将成本压缩到最低并缩短上市时间,同时销量增长带来的规模化效应又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帮理想打赢了交付战。2023年,理想汽车的销量是37.6万辆,这个数字是2021年的四倍,2022年的三倍。

这个增长速度和去年理想新增车型的投放数量基本一致,如果说过去理想的赚钱大单品是一个理想ONE,那2023年的赚钱利器就变成了“大单品x3”。

汽车是典型的规模效应行业,理想去年交付量的攀升,让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开始大幅增长。2023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车的毛利率为23.5%,而2022年第四季度为20.2%,2023年第三季度为22%,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大幅增长,2023年全年理想的毛利率达到22.2%。靠着极致的抠,理想成了“新势力淘汰赛”中的首胜者。02.嘴炮没赢过的理想,凭什么杀出重围?争议最多,赚钱最狠。这句话是理想的真实写照。理想汽车一直是在群嘲之中,迅速壮大的。舆论上没赢过,但销量上没输过。理想这场胜仗,让不少人好奇,不就是彩电、冰箱、大沙发吗?怎么就能狂揽1200亿营收?其实赢在冰箱彩电+增程是对理想最大的误解,理想杀出重围的真正秘诀是:聚焦中产。他聚焦的用户就是有家庭的中产,我们所看到理想的所有动作,都是围绕这个选择而做的。  1.奶爸神车+交付力=极致体验理想作为“奶爸神车”,彩电,是给小朋友看的,大沙发是给老婆、父母配的,冰箱则是给客人、朋友准备的。大部分买理想的车主,早就拥有过BBA了,不需要BBA来装点自己的门面了。以前,买BBA为了体面,现在买理想就是为了体验。

这种极致的需求满足,让理想打出了差异化,也让理想的套娃车越卖越多。
让奶爸神车和理想划上等号,就是理想做的最成功的事情。理想搞定中产,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搞定买车后体验——快速交付。对于不少车企而言,每个月能卖多少辆车,其实取决于能生产多少。曾经的蔚来、去年的理想、现在的问界,都发生过订单来了,但交不了车的情况。

去年理想销量暴增,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了交付难题。去年8月理想的产能卡在零部件供应上,极限是3.4万辆/月,但李想对外说四季度要月交付4万辆。为此理想10月国庆期间工厂升级改造,把产能补上当月就过了4万。2.最互联网的车企:大数据造车在中国各大车企掌门人中,李想是学历最低的。他只有高中学历,但在新势力中,造车最成功的也是他,为什么?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汽车之家作为一个综合汽车媒体平台,让李想拿到了太多关于车主的大数据了,他知道中产们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李想曾在微博上说,之前总有高手提醒怎么做战略,让他做房车市场,跑车市场、皮卡、运动轿车、老年车、运输车等……他都没听,一直聚焦家庭高端用车。

他只列了一个数据进行反驳:到2030年,中国售价20万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场吃到35%就是上万亿。相比于市场上眼花缭乱的新能源车型,理想汽车的车型高度集中,即聚焦中高端的30万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场。2023年理想实际在做的,就是用L系列的三款车,吃透3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SUV家庭用车市场。它的产品矩阵、营销、渠道,全部围绕这个展开。

衡量一个企业好坏之一是战略聚焦,无论是死磕冰箱彩电还是增程式,或是30万价格带,本质都是为了打入中产家庭。03.成功上岸的理想,还没到躺平时刻展望2024年时,李想表示“将挑战全年交付80万辆,实现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第一的目标。”80万是什么概念?2023年,宝马、奔驰、奥迪三家车企国内销量分别为82.5万辆、76.5万辆、72.9万辆。理想2024年目标定到80万辆,便是要挑战BBA。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注定很残酷,在实现80万销量的路上,还有两个拦路虎挡在理想面前:首先是步步紧逼的对手。今年年初,问界最先给了理想一个大逼斗。今年1月问界汽车以3.3万辆交付数据略超理想汽车,2月目前的数据显示两家车企你来我往,交付量相差不大。

这并不是问界第一次给理想带来压力。2023年6月,李想曾在微博上回忆称,“2022年三季度,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李想视“华为为理想的劲敌”,随着产品线越来越重合,很明显,处处和理想PK的问界已经成了理想的一大劲敌。问界同样以增程式SUV为主,也有一些纯电车型,产品的价格、定位均与理想汽车重合,但部分产品价格低于30万元。

问界汽车的另一大优势便是依托于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春节之前华为便宣布,问界新M7无图智驾覆盖全国99%道路,乡间小路也能用。在比亚迪降价后,特斯拉、蔚来、零跑、阿维塔、极氪等10余个品牌推出不同程度的优惠,最高优惠幅度达5万元,这些车企的价格区间与理想存在重合。其次是竞争激烈的纯电+智能。面对诸多竞争对手,理想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补齐AI、智驾等领域的短板。去年理想汽车将智能驾驶技术纳入到核心目标,并不断加大该方面的研发投入。

李想曾表示,理想汽车共有四支AI团队,分别负责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工厂、智能零售,其中智能驾驶团队计划2024年底扩充至2000人。与之对比小鹏汽车以智驾为主的AI团队已有3500人,每年研发投入超过35亿元。比亚迪智驾团队更是超过4000人,并且还在扩招,计划投入1000亿元研发整车智能与智驾。车企纷纷加码智能化,理想汽车恐怕需要将研发投入翻倍,才能避免整车智能落后。

过去,理想集中资源打造爆款,避免研发、制造、服务的摊子铺得过大、战线太长。所以,理想从一开始就是三家当中经济效益最好的。但只凭两三款SUV无法包打天下。未来的纯电动车型是理想中长期成功的关键,且已建立的“奶爸车”定位和用户群体们,能否接受理想纯电产品的挑战。

目前纯电动车已被先行者定义,理想要再次打造爆款,不能沿着前人的“车辙”走,也必须换挡加速了。结语:2023年7月,李想曾在朋友圈表示,一个新品牌和它的产品是否真有价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验证:一是销售愿意卖;二是用户愿意买;三是对手特别恨。现在看来,理想好像做到了,但2024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车市竞争,价格战已经开了一个残酷的头,未来还会卷产品、卷服务、卷流量.....活下来,活得好,活得久,理想还差最后一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61关注 | 184作品
+ 关注
关注新能源刀法,越深挖,越硬核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