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新能源集体反水,所以小米SU7怎么办?


刚过完年,国内车市就开启了冰火模式,一边是高合停工停产的消息,一边是各种“荣耀版、龙腾版”加特林式上市,开启“油比电低”的热潮。国外车市更让人吃惊,苹果宣布放弃造车转投生成式AI,奔驰宣布暂缓新能源转回燃油车。网友们在惊叹的同时,不免感慨一句“留给 小米SU7的空间,不多了。”

小米SU7怎么办?

自从去年底,小米发布会展示SU7后,网络话题不断。不管是冲压机、还是半隐藏式把手、再或者一张后排照片,都能引起热议。当然,这两个月中国品牌新车的密集低价上市,也引起了对SU7定价的担忧。毕竟,跟SU7产品力相当的新车不少都进入了20万以内的区间。虽然小米的用户数量庞大,口碑也不错,但小米不管是手机还是智能家电主打的都是性价比,总价也不高。可一辆车,动辄多少万的价格,可不是“交个朋友”那么让人容易下单的,何况这还是小米的第一台车,后期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小米之前的风格是首战即决战,价格战的前提是成本控制,而SU7主要核心零部件均为采购,成本控制难度极大,基本已经丧失价格战的能力。

有人说,苹果都放弃造车了,劝雷军及时收手。且不说小米坚定造车之路,关键SU7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苹果连辆概念车都没有出来,小米可是全套都准备好了。就像做一顿大餐,一个去菜市场琢磨半天,最后决定还是出去吃;另一个都已经出锅,就等着摆盘上桌了。不出意外的话,小米SU7肯定会赶在今年4月北京车展前上市,抓住这波流量,也能和国外车企加强沟通。虽然价格多数人不看好,但别忘了,小米不是还有青春版呢。而且小米账上爬着上千亿,第一款嘛,赔得起,咱不瞎操心了。

欧美日集体反水,新能源路径上大开倒车

2月22日,奔驰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计划。28日,苹果宣布已取消长达十年之久的电动汽车探索计划,将团队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甚至包括宝马、丰田、福特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开始萌生退意。去年9月,英国宣布将原定于2030年实施的燃油车禁售计划推迟至2035年。而德国则在年底结束了对电动车购买的补贴政策。说好的2035年欧洲停售燃油车呢?最早提出2035年全面电车的就是欧盟,如今却取消了这个计划,玩呢?有人说,玩不过就耍赖不玩了。也对,但不全是这样。

首先,卖不动。2021年欧洲的电车渗透率就超过了22%,高于中国的17%;但2023年欧洲电车的渗透率只有25%,低于中国的35.7%。而在这些欧洲跨国车企曾经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面对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十分强悍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毫无招架之力。

其次,赔太多。从传统燃油车转型新能源,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从零开始,建立纯电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提供便捷的补能服务等,意味着要放弃之前的几乎所有优势再投几百亿进去,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对于德国这样的汽车制造大国来说,传统汽车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福特23年就在电动车业务上亏损47亿美元,欧美其他跨国车企情况也都差不多。搞新能源,钱没赚,再继续下去,可能还会动摇了燃油车的基本盘,得不偿失。

然后,话语权。之前的燃油车时代,销量排全球前十的车企几乎掌握了汽车行业的话语权。专利壁垒、标准门槛成了很多新品牌难以逾越的鸿沟,想想中国汽车品牌刚起步时举步维艰就知道。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零部件无一不被卡脖子。这就好像几个庄家看着新来的小弟,听话了给口汤喝,看不顺眼就直接走人。打什么牌,庄家之间也得都玩得起才行,比如日本提出的氢能源,打算自己吃肉,欧美车企就选择集体不跟,而日本自己也没有发展起来,只能处于半放弃状态。如今新能源时代,中国不仅建立了完整强悍的产业链,更是打响品牌不断增加电车出口数量,甚至直接卖到这些跨国车企家门口,打起擂台,关键买的人还真不少,你说他们能不焦虑吗?

这让我想起大概二十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决定在汽车动力能源上走一条新路线,外国车企轮番来中国游说。日系主张油电混动,欧系主张高效柴油机,都想把中国市场以后牢牢捏在手里,中国最后谁都没听,选择了一条正确且困难的路,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欧美日车企一看,都等着看笑话,没想到中国居然搞成了。这次庄家们再次选择不跟,但情况和氢能源完全不同,全球的电车严重依赖中国的产业链,以前闭眼睛从中国市场吃肉,现在翻过来了,他们也担心之前对待“新来小弟”那一套被用在自己身上。眼看话语权即将丢失,那就只能反水掀桌子了。

电车是不是不能买了?

换个说法,跨国车企提出不搞新能源,是不是代表新能源的技术路径有问题?当然不是。当初欧美最早提出电动化战略时,是经过长时间大量验证的,方向没有问题。现在对比一下同价格的电车和油车,加速更快,智能化更高,设计更自由,能耗更低。中国的电车已经从之前的政策驱动转变成了技术驱动。多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用户市场、完整的闭环产业链、领先的专利技术,这么说,即便是外国车企选择集体不跟,中国新能源产业也能自己玩下去。

这些反水车企利益为先,玩不过就耍无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还要什么脸。都是老油条,难道他们不知道汽车行业的趋势吗?嘴上喊着不要不要,实际上,和中国新能源供应链谈合作,买股权收企业,尤其是看到现成的,眼里直放光,比如大众和小鹏,奥迪和智己。所以,欧美日车企内部联盟正在瓦解。打脸,只是时间问题。

氢能源是不是趋势?

既然聊到氢能源,再加前阵子山东高速对氢能源汽车免费,关于氢能源的话题再次被热议。氢能源的核心技术是燃料电池,名字虽然有“燃料”,但实际上整个过程没有燃烧,也没有多少热能损失,就是用氢气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反应生成水,过程中产生的电能用来驱动电机。原理很简单,听起来也不错,二十年前实验室就搞成了,北京当时还有两台燃料电池大巴在801线路运行,很多人都坐过,但为何二十年后还未普及?首先,氢元素虽然大量存在,但高纯度氢气制取目前只能依靠电解水或者化工厂四次提纯,成本高居不下;其次运氢是个难题,几十吨的槽车只能运送几百公斤的氢气;然后,加氢站成本远高于加油站;最后,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太高,国内目前最便宜的燃料电池车也得70万,同类型的电车只需要15万,消费者不会买单。所以,氢燃料电池技术至少二十年内无法普及。即便是氢能源喊了多年的日本车企,到现在也没形成规模。

同时,氢燃料电池车也同样需要大电池来存储电能,并不像网络上说的可以摆脱电池依赖。即便是通过政策解决运氢和加氢问题,制氢用电,再用氢制电,两级损失加一起真的还不如直接用电。如果电车的动力电池技术继续迭代,大幅提高能量密度,恐怕以后就没氢燃料电池什么事了。

欧美日车企在新能源路径上集体耍无赖反水,并不影响中国新能源的“阳谋”,就是要通过这个赛道领先全球,并把产品和技术带到全世界。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米SU7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4308关注 | 216作品
+ 关注
汽车,是科学,不是玄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