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陈军院士:突破600Wh/kg固态电池,电动汽车面临转型

在当代社会,电池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领域,它们如同电动汽车的“心脏”,对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进展,尤其是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正在为电动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上,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详细介绍了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固态电池创新进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一款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这一成就显著超过了市场上现有的最先进的300瓦时每公斤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提高了约30%。



陈军展望未来,他的团队致力于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600瓦时每公斤。这一突破将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实现质的飞跃,一次充电后行驶距离可超过1000公里。此外,他们还将重点提高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其团队开发了超越传统的电池新体系,提出了新的电池工作原理,创制了新的电池材料,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大大提升。同时,团队设计制备了可以全天候、宽温域工作的阻燃电解液,可以在零下70℃工作的大容量电池,还开发了基于我国丰产元素的低成本可充钠电池、锌电池,这为未来的大规模储能提供技术支撑。


电池技术的持续创新是驱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陈军院士指出,电动汽车的性能限制——如行驶速度不够快、充电速度慢,以及在寒冷天气下的性能衰退——根本上都与电池技术有关。因此,研发性能更优越、更安全的电池对于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而言,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陈军院士领导的团队不仅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在电池材料、工作原理以及制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他们开发了可以在极端温度条件下工作的大容量电池,并研发了基于中国丰富元素资源的低成本钠电池和锌电池,为大规模储能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不仅标志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更有可能开启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的大门。陈军院士特别强调,固态电池一旦实现产业化,将彻底改变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格局,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变革,中国正积极参与这一变革,争取在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技术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宽温度适应性等优势,展现了颠覆现有电池技术的潜力。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预期将带来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影响。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455作品
+ 关注
吉林省交通广播节目汽车主持人,刘刚,主持汽车节目14年,节目中为您选车,用车,养车,修车,与您解惑答疑。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