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提案看2024年汽车发展焦点


电池回收、充换电、出海、智能驾驶、人工智能、芯片、飞行汽车、绿色低碳,这些都是两会代表提案中高频出现的汽车行业热词,也是2024年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与方向。

2023年,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可惜成绩,产销双双突破3000万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中国汽车以522万辆的全年出口量,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202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近一年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组成的“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电池是决定电动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技术之一,所以本次两会期间,电池话题依然是绕不开的热点。

除了电池技术、电池回收等,“智能驾驶”“出海”“人工智能”“飞行汽车”“绿色低碳”也是两会期间频频提到的热词,在此,梳理一下这几个热词相关的提案及其背后所蕴藏的2024汽车发展趋势。

01

动力电池:回收、充换电

关于电池,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委员在两会提案中,提出保持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优势的四点建议,分别是提高国内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共性技术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两会期间也提及,为了推动中资企业海外市场扩展及矿产资源投资开发的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克服外部门槛、防止无序竞争、有效规避风险,电池企业应注意:新能源产业链联合出海;加强外交合作;加强引导或设置明确对外投资规则;加大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开发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还建议,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同时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建议,相关部门可结合国内循环再生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能源金属的稀缺性,调整“以海外废旧锂电池为原料制成的氢氧化物中间品”的进口政策,通过调整税率及进口国范围,鼓励这类产品的进口,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具体措施上,他也提出建议,鼓励国内有条件的锂电循环企业出海构建全球废旧电池拆解材料回收网络,持续获取海外废旧锂电池初级材料资源,通过循环再造的方式将这类资源导入国内锂电产业链、再出口高附加值材料产品,提升产业链中再生原料的占比,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则认为要解决动力电池现行标准仍存在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可以从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探索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几方面入手。

而解决车网互动技术及标准不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不成熟、规模示范效应不足等问题,冯兴亚建议,应完善技术及标准体系、健全电价及电力交易机制、加大示范应用等。

针对充换电问题,曾毓群提出,可以抓住车网互动(V2G)的本质,研究探索电池与电网双向融合互动(B2G,Battery to Grid)。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提出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的建议: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高低压箱变、土地及建设审批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国家市场管理规范体系内。进一步完善换电车型相关政策法规,对换电车型公告法规进行优化,建立换电车型专属的公告认证体系,形成车电分离下的车与电池的分开认证。加速推动换电模式标准化、通用化。

02

出海:产业链携手、有序

在中国汽车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同时,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增长极,全年出口为120万辆,同比增速高达77.6%。2024年,整车及汽车产业链的出海热潮仍将延续。

冯兴亚表示,当前国际市场潜力大、机会多,自主品牌汽车要牢牢把握机遇,把国际化作为下一步发展极其重要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他也坦言道,自主品牌汽车目前存在出口基础薄弱,出口流程尚需优化、配套支持措施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促进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出口共性课题、优化出口监管机制、加强资讯及运力建设等建议,多举措护航出海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则提出了应对出口关税不平等问题的建议,需要相关部委建立联合协调、指导机制,来支持、帮助、指导国内汽车企业健康、稳定地做大、做强汽车出口。

解决出海难问题,还有一个办法是全产业链携手并肩,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重庆市工商联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在两会期间特别强调了汽车产业链协同出海的重要性。

张兴海建议相关部门推动汽车碳足迹核算标准、方法和数据的国际互认;鼓励优质供应链出海,与优质车企在海外协同合力发展;成立国家级终端消费信贷金融平台,给予出海的自主车企信贷资金及贷款服务支持等。

曾毓群也特别提到,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

03

智能驾驶:技术、法律法规

2024年,智能化也进入赛点时代,车市进入了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状态。

惨烈的厮杀毫无疑问将加速淘汰赛进程,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认为目前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有了进一步下降空间。行业的马太效应凸显,优胜劣汰加速,产业集中度提升,预计2024年销量TOP10的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未来几年80%的品牌将关停运转。

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呢,朱华荣的答案是差异化竞争策略,他说:“我们始终坚信,新能源的发展只是序章,数智新汽车才是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经历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历程,沉淀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智能驾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息息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雷军谈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他也表示,人工智能未来的竞争,人才是关键,他建议,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以及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汽车智能化发展也必须构建抗冲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稳定的汽车芯片供应链体系。两会期间,冯兴亚也再一次提出了攻克芯片设计短板、提升制造能力、强化车端应用及完善应用配套等建议。

除了技术,L3、L4迟迟无法突破大规模商业化,背后也面临着不少政策与法规层面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人为,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落地的关键,必须破解两大难题:一是产业发展的难题;二是法律风险的难题。

他建议加快立法是应对和破解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落地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成果。政府要加大对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自动驾驶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领域场景应用的支持力度。

雷军建议要尽快建立辅助驾驶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辅助驾驶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验证标准落地应用,细化驾驶员在环及风险提示等人机交互要求,规范辅助驾驶功能的正确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辅助驾驶体验。

冯兴亚提交了关于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明确智能驾驶法律责任认定的议案,呼吁从立法方面加快推动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建议增加机器驾驶人定义、责任承担划分等内容,先实现智能驾驶法律层面依据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并建议加快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智能驾驶专门法律。

而智能驾驶发展路上,产生大量数据,尤其是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如何消除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也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朱华荣提出了《关于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的建议》,指出要从法规层面,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落实车企对汽车数据的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

04

飞行汽车:认证、标准体系

飞行汽车作为先进智能的交通工具,作为智能汽车的进阶产品,应进入了井喷发展期,是抢占技术高低的关键。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提出了《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何小鹏提出了三点发展建议:

第一,加快开展飞行汽车在产品管理、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顶层设计与规划,并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第二,围绕飞行汽车规模化应用需求,建立飞行汽车驾驶资质认证及培训体系;

第三,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统筹产业发展政策和资源保障,推进飞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推动飞行汽车发展,未来大规模集中充电与电力负荷高峰重叠的概率将越来越高,对电网稳定和安全将带来更多挑战。

为此,何小鹏建议探索设立限定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开展夜间低速无人驾驶+补能试点应用,实现从“人找桩”到 “车找桩”,将用电负荷从日间高峰期规模化转移至夜间低谷期,并将充电从主动行为转变为自动化漫游式服务,从而形成电网、用户、充电站运营商、车企多赢格局。相关法规和试点也将同样适用于用户夜间自主泊车和低速物流等场景。

车网互动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经济及战略价值,但当前进展较慢,卡点众多,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明确商业模式及相关技术标准。

何小鹏建议,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构建成熟商业模式,统一相关标准,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推广,同时尽快制定出台车网互动各环节标准体系,明确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并加速构建车网互动成熟商业模式,形成各参与方稳定盈利预期。

何小鹏指出,飞行汽车类似于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在实现商业化之前,需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首先,要加快开展飞行汽车顶层设计与规划,在产品管理、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设计等方面做好前瞻性顶层规划。

在具体执行方面,何小鹏建议加速飞行汽车产品法规认证效率,具体措施有三:一是搭建飞行汽车技术标准框架,并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二是推进适航审定工作标准化;三是增加局方适航审定人员和资源的投入,加强法规认证体系建设。

05

绿色低碳: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

双碳目标、低碳经济、能源转型也是今年代表委员热议话题。汽车产业正加快电动化转型,也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带头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带来《关于夯实碳市场基础,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

李书福表示,我国出台的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经营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降碳、减排。

他提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电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虽在使用端实现低碳,但在电池的生产、处理仍难言低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分析道:“新能源车确实不烧油了,但它的碳减排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一次能源的供给。如果一次能源都是绿色的,那么当然有利于降低碳排放。但我国现阶段绿电的装机量虽高,可发电量仍偏低有待提高。”

碳减排的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同能源尝试,也是一条出路。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总装检测车间“王涛班”班长、首席技能师王建清也认为,当前,国内氢燃料汽车试点城市较少。氢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氢能的运输、储存等成本,也制约了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王建清建议,将十堰市纳入氢能源试点城市范围,利用“中国商用车之都”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出台激励政策。

贺泓指出,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碳排放也要考虑在内,最重要的还是电池回收后要妥善处置,否则将对大气、土壤、水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因此必须做好全链条“低碳”。

汽车产业全链条碳减排进程中,有一重要工具,即碳足迹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建立碳足迹管理法规。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支持出口型企业建设“零碳”产业园,支持微电网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加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研究并满足海外市场的相关法规要求。

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统计核算与核查能力;围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绿电绿证交易与碳市场的衔接协同;加快建立碳足迹国际互认机制。

生态环保部会同工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出台工业固废再利用法规,规范化管理并支持工业固废减排;建立自愿减排碳积分机制,鼓励参与市场交易。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0关注 | 8作品
+ 关注
这里是推广技术、发布资讯、沟通未来、寻找伙伴、打造品牌的最佳平台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