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卷”进疯狂价格战,国产芯片公司如何借势和突围?

告别“芯荒”的汽车芯片市场,也在卷进疯狂的价格战旋涡。

去年5月以来,美国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全面下调中国市场的芯片价格,试图通过“没有固定幅度和底线”的降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随着全球芯片大厂跟进降价潮,模拟芯片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汽车芯片市场从价格飞涨、一芯难求转为降价促销,单颗芯片价格甚至从百元级跌至个位数,这给整个模拟芯片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特别是给国产芯片厂商形成巨大挑战。

除了行业本身的内卷加剧,来自汽车终端市场的价格战,也在迫使主机厂不断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供应链。

在3月15日至3月17日期间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芯片市场从“供给为王”的阶段性状况,重新回到了充分市场竞争的情况,再加上车市降价潮使得芯片单价也不得不面临缩水的情况,国内芯片企业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不过,王升杨同时也提到,由于汽车智能化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带来更多汽车芯片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芯片的单车使用量和价值量也在增加



据王升杨透露,纳芯微可销售物料的单车芯片价值已经从去年的400元左右,提升到如今每辆车约900元,预计2025年单车芯片价值将达到2000元左右

整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背后,离不开底层芯片相应的技术演进来支撑,比如动力系统、车身域、汽车座舱、自动驾驶、车载娱乐、车身电子及照明等领域,功能日益强大的处理器以及逐渐增多的系统外设都对模拟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难发现,芯片在未来的汽车应用创新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为国内芯片厂商提供了更好的切入机遇。


01

丰富车规产品品类

相比国际厂商,国内汽车模拟芯片的产品覆盖度相对较低,在更新换代更加频繁的汽车应用中,王升杨认为,国产芯片公司需要扩大产品组合、提高产品覆盖度,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作为国内模拟芯片龙头企业,汽车电子是纳芯微一直以来高度聚焦的行业方向。早在2016年,纳芯微就发布了第一颗应用在汽车上的产品,两年后车规级芯片实现批量装车。

目前纳芯微在信号链、压力和磁传感器、数字隔离器、隔离采样、隔离/非隔离接口、电机驱动、栅极驱动、LED驱动、电源管理、功率器件等方面均有产品研发和量产布局,并广泛应用于汽车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车身控制、智能驾舱等关键领域。

与大算力芯片不同,模拟芯片的品类很多,但单品价值量并不大,是汽车电子中基础和普遍的芯片品类。在王升杨看来,模拟芯片公司只做一个细分产品品类,市场空间有限,所以需要有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的能力,还需要围绕核心行业新的应用场景进行创新,“纳芯微希望通过不断丰富的产品品类,进一步提高在整车上的芯片价值提供”。

△纳芯微丰富的产品布局

随着汽车智能化逐步深入,纳芯微从去年开始围绕车身电子、汽车智慧照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等核心的汽车应用领域进行产品布局。

在车身电子方面,纳芯微提供多样化的电机驱动芯片选择,电机驱动解决方案集成多通道驱动或功率管,提供灵活的软件配置以满足不同功率等级的电机负载,并支持丰富的诊断和保护机制,车身中后视镜调节、空调翼板、车窗升降、电动座椅、电动尾门等大量需要电机控制的场景提供多元、全面的设计选择。

在车身域控制器,纳芯微还推出多通道和更低导通阻抗的高低边开关芯片,以及搭载智能配电曲线控制的eFuse芯片,可满足车身域控制器在更多智能节点、更高功率密度和智能配电等方面的要求。

在汽车智慧照明领域,纳芯微提供的LED驱动芯片,在单芯片上集成至多24个通道,支持更强的电流驱动能力和完善的电路保护功能,满足车灯照明系统在保障行驶安全之外,被进一步赋予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

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面,随着分布式架构过渡到更高效的集成式架构,采用大算力的域控制器同时控制多个BLDC电机的系统设计正在普及,为此纳芯微推出了高集成度的NSUC1610小电机驱动SoC,通过将ARM内核MCU,4路半桥驱动器和LIN接口集成在单芯片上,实现了对小电机应用的高效、实时控制,广泛适用于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膨胀阀、AGS和电子出风口等应用。

△纳芯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

王升杨表示,这些新的发力方向会成为纳芯微在未来一两年时间内新的增长引擎。同时在更长远的方向上,纳芯微也在布局汽车的音频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核心芯片,预计两三年后会为营收增长创造贡献。

围绕着核心应用,从细分场景开始切入,把每个细分场景做深做透”,王升杨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

02

构建核心竞争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处于行业快速变革的核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价值链格局的快速变化,为本土芯片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机会。

与此同时,经历过“缺芯”危机的主机厂开始重视国产芯片替代,并有意识地构建国内的芯片供应链体系,这也给国产芯片厂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据统计,开发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厂商从2020年的几十家发展到2023年的300多家,汽车芯片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赛道。国内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也在过去三年时间内从5%迅速提高到了10%。

王升杨也接受采访时提到,四五年前几乎很难在一辆车上看到国产芯片,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实现了大批量装车。

国内芯片企业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王升杨表示,“国内的芯片企业在产品核心性能、质量表现、技术创新等领域,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汽车芯片国产化道路的门打开了,但是未来要持续地走好还有很长的路。”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全球范围内,汽车电子芯片依旧以欧美日厂家为主导,包括美国的TI(德州仪器)、Silicon Labs(芯科科技)、ADI(亚德诺半导体)、博通公司以及德国英飞凌等头部厂家,市占率超过40%。

如今面对国外巨头的价格战压力和规模性优势,以及来自下游车企的降本压力,国产芯片公司要如何应对?

王升杨表示,国际芯片大厂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中国芯片公司可能没有办法简单复制国际大厂的模式,而是应该立足当下,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国产化政策和客户的优先保供策略等阶段性的支持,还是要依赖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产品能力、核心质量管控能力,以及企业高效的运营能力等。”

对于中国芯片公司来说,要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牢牢守住在一些优势领域里的市场份额,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应用创新

在王升杨看来,过往国产芯片公司大部分做的是原位替代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在过去缺芯的时候,可以在客户系统中实现更快的替换,更容易快速上量。但如果仅停留于“原位替代”,国产芯片公司就没办法真正做到与国外巨头竞争。

特别是当整个市场回到供应稳定、充分竞争的状态,中国芯片公司只有与车企紧密协作,围绕着汽车系统应用的演进趋势去开发更多创新性的产品,才能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比消费电子领域,车规级芯片的认证周期长且测试严格,对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更高。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大潮席卷整个行业之前,纳芯微就前瞻性地捕捉到了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超前的布局积累了宝贵的车规产品研发、量产和交付经验。

财报显示,2022年,纳芯微汽车芯片出货量超1亿颗,汽车业务总营收约3.7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汽车业务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8%。在本土模拟芯片厂商中,纳芯微的汽车业务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占比都居于领先地位,部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5关注 | 286作品
+ 关注
聚焦有范儿的智能汽车和未来出行,获取一手信息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