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黑科技实现“AI漂移”,智能底盘技术什么时候才能引起重视?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大力推动,让更多厂商坚信智能化在汽车领域「大有作为」,而吉利近期发布的消息,给智能汽车带来更多可能性。


吉利汽车基于自研的AI数字底盘,完成了全球首个汽车无人驾驶漂移。


无人驾驶的相关技术都没有多少家厂商掌握,吉利还整出一个更「离谱」的无人驾驶漂移,确实令人意外。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PPT技术」。按照规划,吉利将加速把AI数字底盘等高端新能源科技应用在主流产品上,最快明年我们就能在吉利银河、领克等品牌的新车上见到。


市场有关「智能化」的讨论已经有些过饱和,「AI漂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东西吗?


想实现「无人驾驶漂移」有多难?


虽然你很难在普通驾校里学到真正的漂移技术,但我们在赛车比赛,或者影视作品中能感受到,漂移是「高阶驾驶技巧」中的必修课之一。


就拿相对简单的后驱车漂移,来看看漂移这一过程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取消ESP车身稳定系统;第二步,速度提高,漂移时降档给油并且对着弯道打方向,让整车呈现过度转向的姿态;第三步,出现轻微的过度转向时就松油门并反打方向;最后一步则是油门调节,感觉车辆甩尾的时候松油门,感觉漂不起来就踩油门。


说到底,要想漂移其实就是让车辆后轮抓地力不足,驾驶者要想熟练并掌握漂移这项技能,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了解驱动形式、推头、甩尾等相关概念,二是长时间的动作训练,从而感受不同车辆漂移的状态,才能及时作出调整。


普通人学习漂移并不容易,而且当中存在不少主观因素,但当漂移这项工作交给AI的时候,AI需要怎样的软硬件才能够实现?



小通认为,无人驾驶漂移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车辆需要识别出弯道,这就需要用上高阶辅助驾驶的技术,而且要掌握车身现况的实时关键数据,判断车辆漂移的时机,甚至还需要AI大模型及时调整车辆在整个漂移过程中的状态。


二是对转向和动力的分配足够精准且迅速。


你以为无人驾驶漂移只是用高阶辅助驾驶一种技术,实际情况是,在这一基础上还融合了智能底盘和AI大模型两个领域的技术。


可能在你看来,汽车无人驾驶漂移不过只是「耍帅」,正常用车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但吉利汽车似乎并不这样看。



汽车无人驾驶漂移只是「最终体现」,官方表示,当一辆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漂移技术,便意味着诸如蟹行、坦克掉头等「黑科技」都可以实现,而且在应对极端的交通状态下,车辆可以提供更灵活、更迅速的驾乘体验,主动避让、主动刹车等功能也会更强。


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商,吉利在智能底盘、AI大模型以及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融合能力,也给其他车企的研发提供新的研发方向,可以预见未来智能汽车,不再单纯地针对单个领域进行深挖,而是通过每个领域的深度链接,从而实现更高阶的玩法。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总结:是炫技不假,但也让我们对吉利智能底盘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样的认知战在市场竞争中又不得不打。


智能大件是新风口,整车智能是最终大考


还记得,2018年小鹏第一代G3最大的亮点就是支持各种车位的自动泊车以及遥控泊入泊出,在20万以内的SUV市场中快速展现出差异化优势。理想ONE和 蔚来ES8发布之初,其智能座舱在同价位市场中确实处于领先水准。


新势力品牌通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新优势,逐步抢占新能源市场。时至今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俨然成为车企扩大知名度的必争之地,致使传统主流厂商和新势力之间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差距。因此,新能源车的「大件」智能化逐渐被更多厂商关注到。


燃油车有「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讲究耐用省心;新能源车上由电池、电机、电控组成的动力总成和底盘,是决定产品性能和品质的核心部件。


针对动力总成和底盘,新能源车似乎就是比燃油车更好做,尤其是在底盘方面,豪华品牌似乎也只是增加更多的主动避震技术,并没有用上革命性意义的悬架系统。



而在国产新能源阵营,仰望U9即便少了一个车轮依然可以继续前行;蔚来ET9可以通过左右两侧悬架丝滑的高度控制,将车上的积雪「抖下来」;智己L6通过VMC技术获得「蟹行」移动等突破车辆物理极限的创新功能……这些功能在燃油车上都是难以想象的。



仰望U8概念车更是直接体现了动力总成的智能化。在无刹车系统和转向柱的前提下,仰望U8概念车靠四轮独立电机就可以实现蛇形绕桩、制动等动作。


当下发展智能大件的时机已成熟,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已经给其他厂商提供了新思路。车市智能化的竞争,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再到智能「大件」,最后往各领域的智能融合转型。


更深入地说,智能化真正的价值其实是「平权」,但科技平权的概念,却和高端车型产品溢价的需求背道而驰。试想一下,20万元的新能源车所拥有的智能座舱已经是行业顶尖,上升到一百万元乃至两百万元也相差无几,这样平权能力,让高端车型不知道如何讲好溢价故事。


但智能底盘不同,要实现复杂的能力除了智能算法外昂贵的、复杂的零部件必不可少,这是天生适合讲「溢价故事」的好苗子。


就如同王传福所说的,「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这其实就是智能汽车的最终理想状态,也是车企面对智能化领域的最后一关。而站在吉利的角度,「能够AI漂移的底盘」是一个拿得出手的、可以放在高端车型上的产品卖点,就如仰望有云辇和易四方平台意义,他们的意义异曲同工。


写在最后


现如今,主流厂商基本已经掌握了智能座舱的技术,智能驾驶的门槛也没有以往那么高。对消费者来说,这两个卖点的新鲜度其实已经过去了,智能大件逐步成为新风口。


然而恕小通直言,智能大件虽然可以在整车智能时代构成产品的溢价,但可能很难成气候。当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搭载智能化大件的产品,其购车门槛依然比较高,蔚来ET9、仰望U8等不用说了,也就智己L6的价格还算比较亲民;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对大件的智能化感知并不明显。



国内车市发展了这么多年,产品品质已经趋于同质化,定位相似、价格相近的产品,在驾乘质感和动力输出上其实已非常接近。厂商在智能化大件上大肆宣传,吉利的无人驾驶漂移、蔚来的「除雪模式」、仰望U8靠动力总成就可以转弯、刹车等确实很酷炫,但这些技术在日常用车环境中的使用频率,是意料之内的低。


就当下的大件技术,底盘、动力总成其实足以符合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智能大件在日常用车环境中,可能集中在提高驾乘质感和能量控制精准度上,消费者很有可能难以察觉到这些感知的变化,因此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之买单。


所以症结在于,大多数车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打造更易感知的表层体验上,而针对传统汽车的使用痛点,比如底盘的行驶质感、驾驶能力却少有下功夫。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关,最直接的事实是驾驶体验不出色、底盘质感不佳的日产轩逸连续多年成为销冠王,把注重驾驶体验的福克斯等车型打成小众派,眼见此状愿意在底盘上下功夫的车企自然不太多。


而往好的方向看,华为问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灌输了智能化驾控的概念,比如华为提供的「途灵底盘」技术就有着不错的口碑。或许在市场教育完成和技术升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智能底盘也能像如今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一样,成为消费者评判整车智能化高度的重要依据。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42关注 | 957作品
+ 关注
聚焦电车与出行新方式的新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