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裁员1.4万,只是特斯拉跌落神坛的开始!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说:“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能干掉世界上大部分车企。”如今,这句话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4月15日,据相关媒体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面向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特斯拉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超过10%的员工,根据特斯拉约有14万的全球员工计算,此次裁员影响的员工将超过1.4万人,其中上海工厂预计裁员超2000人。

 

对于裁员的原因,马斯克的说法是,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的重复”,因此,“审视公司的各个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是极其重要的”。

 

 

据悉,这并非特斯拉第一次进行大规模裁员,类似的裁员此前至少还有四次:2017年特斯拉将员工人数减少了2%,在2018年、2019年和2022年,特斯拉又分别减少了9%、7%和3%的员工。

 

有意思的是,对于特斯拉的本次裁员,并非所有员工都是担忧的,比如上海特斯拉工厂的某员工就很开心地表示“终于可以上岸了”。据传,此前特斯拉员工被裁的赔偿标准是“N+3”薪资,但目前也有说法称“或许这一轮达不到这么高”。

 

除了裁员,特斯拉还缩短了生产时间。比如,特斯拉奥斯汀超级工厂生产线的生产时间已于近期内部通报缩减,从12小时轮班制缩短至白天11小时和晚上10.5小时。此外,就在近日,特斯拉两名重要高管也被传离开,至于是主动辞职还是被裁,目前不得而知。

 

也许,如今的特斯拉的确走到了即将被新主代替的关键节点上。

 

全球电车巨头为何也裁员?


至于曾经的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已被比亚迪超越)计划大幅裁员的原因,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特斯拉的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其年度利润首次出现下滑;二是在刚刚过去的今年第一季度销量未达预期,且确实卖不动了。利润上承压及业务表现不好,迫使特斯拉不得不通过裁员降本增效。

 

 

特斯拉官方公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特斯拉营收为967.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9%;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9.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8.82亿美元,同比减少23%。

 

特斯拉利润的下滑,从毛利率上也可见一斑。2023年特斯拉毛利率为18.2%,同比下滑7.35个百分点。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第四季度,该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仅为17.6%,是2019年以来的最低谷。业内人士认为,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很大程度上与特斯拉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市场多次降价有关。

 

此外,在今年一季度的销量表现仍未改观,也是特斯拉决定裁员的重要原因,毕竟当下的销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走向。

 

 

4月2日特斯拉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其在全球的交付量仅为38.68万辆,不但远低于此前外界预测的43万辆,且同环比均出现下滑,同比下滑8.5%,环比下滑20.1%,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的季度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对于销量的大幅下滑,特斯拉方面给出的几点原因是:弗里蒙特工厂Model 3改款产能爬坡、红海局势紧张影响海运,以及柏林工厂因高压输电塔遭人为纵火破坏而中断供电。

 

但这些原因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外界认为,特斯拉销量下滑的更关键原因,可能是全球电动车市场尤其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的渐趋“白热化”以及特斯拉自身汽车产品阵容不够全面。

 

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23年光是中国市场20万元价位就推出了40款以上全新电动车型,且总体质量水准较高。反观特斯拉在20万元以下的赛道,目前却没有任何产品。“车型少、利润高,以前它是一家独大,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某内业人士对特斯拉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今年3月以来,去年第四季度刚刚晋升为全球最大纯电车制造商的比亚迪连续推出多款降价增配“荣耀版”车型,以及小米旗下首款纯电轿跑小米SU7的上市,都对特斯拉的销量造成了很大冲击。

 

 

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特斯拉批发销量为8.9万辆,同比去年几乎没变化。但比亚迪3月却卖出30.25万辆,其中乘用车30.16万辆,同比增长46.4%,环比增长147.8%。小米SU7的价格区间为21.59-29.99万元,基本与特斯拉的Model 3处于同一赛道,但配置却不相上下甚至更优秀,价格上还比Model 3更亲民。

 

更严重的是,小米SU7的上市还引发了一大波车企的降价潮。为了应对小米SU7的挑战,4月开始极氪、问界、蔚来、吉利、五菱、奇瑞、极越等国内多个品牌相继对旗下产品进行降价促销。这无疑让用户在选择出行工具时有了更多选择,也增加他们的观望情绪。

 

 

在这种大环境下,先不说“硬刚”比亚迪,特斯拉就是想要从参与降价的众多品牌中闯出一条活路来,都绝非易事。即便是抛开价格因素不谈,对看惯了智能辅助驾驶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特斯拉的吸引力也没有那么大。

 

总之,此前曾在纯电车领域傲视全球的特斯拉,如今之所以不得不选择裁员,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节省成本。毕竟在利润下滑又无法通过大量卖车实现进一步“自我造血”的情况下,若再不“节流”,特斯拉很可能就会陷入资金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中。

 

只是,此时放下面子及时止损虽能缓解特斯拉当下的困境,却不一定能使其重回往日的辉煌,毕竟导致特斯拉陷入困境的,并不是简单的资金问题,也不单单是特斯拉自身的问题。特斯拉所能做的是改变自己,可它却改变不了全球电动车发展的大趋势。

 

逆势涨价,简直就是“作死”

 

上文之所以说特斯拉卖不动,是因为面对销量下滑时,特斯拉并非没有做出相应自救措施。相反,为了提振销量,更好地完成年度目标,特斯拉不但多次推出降价措施,甚至还逆着全球电动车降价的大潮流选择了涨价。这波操作的确让很多人看不懂。

 

3月中下旬,特斯拉宣布自4月1日起,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旗下产品进行涨价。4月1日,特斯拉果真将美国所有Model Y车型的价格上调1000美元,在中国Model Y全系涨价5000元。此前在欧洲多个国家,Model Y的价格也提高了约2000欧元或等值当地货币。

 

 

拿国内来说,在实施本次涨价前,购买Model Y实际上可享受8000元现车保险补贴政策以及最高10000元的车漆减免政策,但这两项优惠政策的截止日期是3月31日前。这就意味着,在4月初特斯拉正式对Model Y实施涨价后,用户的购买成本实际上并非多了5000元,而是里里外外多出了2.3万元。

 

对此“作死”行为,外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特斯拉逆势涨价会让自己的用户流向其他汽车品牌。有人认为,特斯拉此举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标新立异,为自己赢得流量。还有人认为特斯拉涨价是为了缓解去年以来的利润下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的说法比较可靠:“特斯拉上调Model Y售价,有可能是为了刺激仍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提前下单买车,从而完成一季度销售目标。”

 

如果考虑到特斯拉此次并不是立刻涨价,而是提前10多天就宣布出来进行“预热”,从而给观望者留出了足够的决策时间,那么崔东树所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用销售上的专业术语说,特斯拉此次之所以逆势涨价,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逼单”。

 

涨价背后的言外之声是:想买的Model Y赶紧买,到了4月1日就要涨价了,不是涨5000元,而是里里外外涨2.3万元。然而特斯拉毕竟高估了自己在用户心中的地位,正如上述那位业内人士所说,“以前它是一家独大,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事实也的确如此。销量数据显示,在特斯拉实施涨价后的4月第一周,此前曾长期霸榜前五的特斯拉只卖出了1903辆,同比大幅下滑86%,排名也直接跌出前五,仅排第七。

 

可能正是因为涨价逼单的策略没有奏效,特斯拉随后立马推出了优惠政策:4月3日,特斯拉中国宣布针对Model 3/Y车型推出限时低息置换政策,并首次推出“0利息”分期购车的优惠政策。

 

这次优惠政策却颇有成效,销量数据显示,4月第二周特斯拉卖出6212辆新车,仅次于比亚迪、理想汽车,排名第三。可见,相比涨价逼单,还是降价对用户的吸引力大。

 

然而矛盾的是,一味降价卖车,拯救不了特斯拉利润的下滑,而只会使利润下滑的幅度更大。为了在降价保证销量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特斯拉似乎只能节约成本,而人工成本无疑是成本的大头,于是裁员便成了特斯拉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

 

裁员降本,依旧不被看好

 

裁员,意味着成本减少,利润空间增大,按照常理,特斯拉此举应是会被二级市场看好的。然而事实却相反,受裁员消息影响,特斯拉4月16号收盘股价下跌5.59%,报收161.48美元,市值蒸发3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00亿元),创今年以来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年初起,特斯拉市值累计跌幅已达3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田汽车和通用汽车等传统汽车制造商股价今年以来各自分别上涨了45%和约20%。

 

 

俗话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的情况最能反映人们对某家企业的看法,特斯拉市值在今年以来的巨大跌幅,清楚地表明了外界对其今后的发展走向并不看好。

 

这一方面,是因为特斯拉的销量不但在去年被比亚迪大大超越,其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38.6万辆)也远未达到外界的预期。作为对比,特斯拉的最大对手比亚迪今年第一季度销量达62.63万辆。被比亚迪连续超越,使得外界对特斯拉能否重回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老大的位置信心不足。

 

马斯克自己似乎也颇为担忧,去年11月,他曾说了句看似自信实则是在夸赞中国车企的话:“有很多人认为,(未来)前十大汽车公司将是特斯拉与9家中国公司,我认为他们可能没说错。”

 

另一方面,近日特斯拉两位核心高管的离职,也让马斯克的继任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马斯克已在特斯拉担任了16年的CEO,目前管理着6家公司,投资者不但对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特斯拉持怀疑态度,也很在乎其是否有合理的继任计划。

 

 

第三,特斯拉不被看好也跟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迭代缓慢、问题频发有很大关系。因自动驾驶可能会导致的用户安全问题,特斯拉此前曾多次对相关车辆进行过大规模召回。

 

比如去年5月,特斯拉中国就因“单踏板模式”引发的安全问题召回了从2016年11月到2022年4月生产的110万辆车辆,这一规模几乎涉及了在华销售的绝大多数车型,包括Model S、Model X、Model Y、Model 3等系列车型。

 

所谓“单踏板模式”,是指刹车和加速完全由电动机控制,驾驶员只需操作一个踏板即可实现减速和停车。但在实际驾驶中,该系统却会出现某些故障,比如当驾驶员松开油门后,车辆不会立刻停车,而是会继续滑行,继而可能酿成事故。实际上自2019年起特斯拉就接到关于此问题的投诉,可直到2023年,其仍旧没能很好地解决,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上迭代之缓慢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此问题,特斯拉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相关车辆推送新功能,比如提供选项以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制动强度,调整车辆能量回收制动策略的出厂默认状态,在驾驶员长时间深度踩下加速踏板时发出提醒。然而在专业人士看来,特斯拉提供的修复措施仍不够充分,很多用户也对特斯拉通过OTA升级能否解决问题的根本持怀疑态度。

 

颇为戏剧性的是,几乎就在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的同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正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新设施。从雪松山的丰田市到拥挤的东京市中心,丰田汽车公司正在掀起一股建设热潮,以便其在电动智能化时代能与对手更好地竞争。

 

也许,本次特斯拉裁员的确是一个关键节点——一个旧的电动车王者退位,新的电动车王者登基的节点。至于新的王者是谁,或许是中国的比亚迪,或许是正在转型中的传统车企,在一切尘埃落定前,谁也无法下定论,我们能做的唯有拭目以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020关注 | 1642作品
+ 关注
关于汽车的一切,我们都愿意讨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