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车主王涛曾在高合汽车停工停产后路过家门口的销售门店,玻璃门上一张红色的“温馨提示”十分惹眼:因品牌内部升级调整,暂停营业至4月30日。
王涛成为高合车主才刚刚过去半年的时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遭逢变故,因此对于有关高合的任何信息都令他神经敏感——
在他看来,一家尚处于危难之际的企业用象征“喜庆”颜色的告示与用户沟通,要么就是在为眼下的遭遇“打掩护”,不想企业的困难被更多人所知;要么就是真的“喜事将近”了,门店正在为恢复正常运营而积极准备。
现在看来,实际的情况要更偏向于后者。
高合汽车过去两月的遭遇是人尽皆知的。自农历新年复工首日便宣布停工停产以来,高合遭受了中国新造车历史上相当灰暗的一面,每一道尚未结痂的伤疤都被再度扒开:
创始人承认公司经营不善、被拖欠账款的供应商集体讨债、为保障售后高管无奈直播带货,甚至还被大洋彼岸的“友商”以“剽窃”之罪名诉诸法律。
但与早早便销声匿迹的新造车品牌相比,高合汽车毕竟“苟”到了2024年的决赛圈,过往一系列在造型设计和前沿科技上的创新,也让这家曾打造出“最贵国产新能源量产车”的企业能在暴风雨的洗礼中更快地找到“避风港”——
电车场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来自香港某投资机构的第一笔战略投资已于上周正式到账,公司高层承认将会在4月底或5月初正式宣布高合“复活”的相关消息。
诚如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所述,停工事件曝光后不乏对高合汽车有强烈意愿的收购者。据能够接触到公司高层,且了解高合目前大致经营状况的知情人士表示,与高合汽车谈过的企业约有5-10家,所属行业横跨汽车、金融与房地产;
前一阵子与高合汽车互动频繁的长安汽车的确是其中一家,但相比之下与高合谈得更为深入的则是那个雄踞在长春的“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
“双方之间的进度预估是已经签署了框架协议,和当年与沙特签署的类似”。
而目前来自香港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其目的是保障高合在正式复工复产前让企业能先“转”起来,起到“暖场”的作用。
“很多供应商如果再得不到公司的消息,很可能连产线都拆掉了……产线一旦拆掉,恢复的速度就更慢了”。
虽然高合汽车距离复工复产的曙光已经不远,但“好事”每被向前推进一步都是有代价的。为了能够达到让各方“帮手”下场支援的条件,高合汽车只能在困苦的日子里维系公司最低的运营标准——
曾先后展开过四次无差别的大裁员,即便面对那些已经坚定做好准备与公司共进退的患难员工,最终也只是等到了被“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休书一张;
但高合汽车在众多前员工当中的风评并不差。在即将复工复产的档口,对于那些曾对高合怀有很深情愫,却在当时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另谋生计的员工而言,或许都未曾想到能够重返高合的“喜讯”会来得如此之快。
高合宣布停工停产后,丁磊曾在今年2月底携高合整个产品家族亲赴长安汽车与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见面。随后,朱华荣也承认了确有其事,但“离谈妥还很远”。
当丁磊奔赴长安的消息“不胫而走”,两家企业在直播间和微博上的互动便开始“你侬我侬”。
但当再次有新的信息曝出长安高端电车品牌“阿维塔将收购高合”时,这种“暧昧”的氛围随即戛然而止,只剩下一句辟谣声明当中的“不实信息”。
“长安汽车目前更像是‘蹭流量’的,因为国企和央企做事一般是很低调的……最终能和高合谈成的是一汽,且双方谈成的概率很大”。
知情人士对电车场表示,一汽方面在4月上旬便已经开启对高合汽车的尽职调查,意在收购前全面了解高合汽车的财务状况、法律关系以及风险因素等。在他看来,一汽和高合并非是一笔强买强卖的生意,后者苦心多年营造的高端化调性的确是前者目前所需要的。
“虽然红旗的产品品类很全,从低到高都有,但客观来说高合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是要强于红旗的……另外,一汽也需要出海”。
海外资本的加持不失为中国品牌出海的一块跳板。
广为人知的是,沙特投资部曾在去年6月份与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签署过一项价值401亿人民币的协议,事实上这份协议并非随着高合的负面频传无疾而终,而一汽的加入恰恰能成为盘活全局的关键因素。
知情人士表示,高合在今年2月底召开过一次内部大会,当时包括长安和一汽在内对收购高合汽车有意向的企业均到场参会,沙特方面也并非“完全不来”。
“沙特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签过的钱是可以进来的,但是必须要有担保,这个担保就是要一家汽车行业内的国企或者央企共同进来……
为什么去年沙特签了协议却迟迟不落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高合的销量太少;
另一方面是高合年初时出现资金危机之后,他们的判断是必须有一个集团性质的央企或者国企做背书,能够把大家的资源通通整合起来,他们才愿意接着‘玩’”。
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好消息竟然来的如此之快。4月下旬,来自香港某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先一步到账。这笔钱直接帮助高合按下重启键:
销售端已经开启轻复工,宁波的高合汽车门店已经率先在车友群中发起试驾邀约,原本计划转让的上海核心地段的高合门店已经开始打扫卫生,灯火通明;
目前还留在高合的部门总监,已经梳理好了复工复产需要哪些人手,眼下正等着找领导汇报签字,然后就可以开始找前员工沟通谈话;
高合甚至已经规划好了复工复产后要执行的第一个整车项目:基于HiPhi Y打造新款车型,增加配置的同时降低售价。
对于香港这家投资机构而言,选择此时入局高合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面临的风险。“这家机构一直想要布局新能源赛道,但如果现在去买诸如‘蔚小理’的任何一家都不便宜,而高合则可以让它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高合从停产到现在已经和长安、一汽等有收购意向的企业谈得七七八八,这个时候再进来,投资的风险也能相对降到最低”。
而对于高合创始人丁磊而言,这位此前曾为公司的未来殚精竭虑,甚至一度24小时都未曾合眼的创业者,此时此刻也终于能睡上一个安稳觉了。
“自从不断有收购意向的公司相继进来,老丁的状态就开始越来越好……现在感觉老丁已经是重回巅峰的状态了,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
和所有站在悬崖边上的车企一样,为了能让公司尽可能地活得久一点,高合汽车也最终不得不走上大裁员的这条路。从去年下半年公司频繁曝出负面消息开始算起,高合目前总共经历过四次不同规模的裁员计划。
据仍在高合售后部门的员工回忆,第一次是在去年9月份,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裁员,被裁掉的人都是绩效评分或工作能力不合格的;
第二次紧接着就是在十月份,也就是沙特在对高合做尽职调查期间,“高层给出的指示就是要在十一国庆放假回来的第一周,将公司的运营成本减少掉30%,因为这是沙特方面给出的需求”。
但以上两次裁员实际上并未真正“动摇”高合员工的规模。即便是在今年春节后“高合汽车停工停产”的消息被曝光,高合员工大群依然有4000多号人,相较公司人数巅峰时期仅减少约五分之一。
真正让高合汽车员工数量大幅下降的,则是一味能救公司于水火的“猛药”:今年2月底,高合召开了一次凌晨会议,“那天夜里开会开到次日凌晨3点多,高合管理层、三地投资人,包括长安和沙特大家都参加了……
为了能够不再让公司像之前那样一直僵持下去,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该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因为一旦拿不到工资的员工们开始联合起来进行仲裁,让公司迫不得已面临破产清算的局面,供应商的欠款和员工们应得的薪水可能就真的再也拿回不来了”。
因此在那个2月底即将破晓的凌晨时分,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折中方案”:
通过自愿的方式让员工们签署离职协议,把员工应得的薪水和N+1赔偿全部囊括在内,让这笔“欠款”变成公司的“负债”,从9月份再开始分批付给大家。
第四次的裁员可以看做是第三次的缩影,只是面对那些实在不愿意离职的员工新增了“强制解除合同”这一种措施。
最终,为了让公司触达最低的运营标准,以及满足各方投资人的“进场”诉求,高合将员工大群的人数控制在了400多号人,而其中只有100多号人是在真正维持售后、人力、财务、法务以及IT的基本运行。
裁员范围如此之广之迅速,给普通打工人带来的阵痛期自然不好受。虽然在高合“倒下”的第一时间就有各大车企的HR上门抢人,高合高管更是泪洒直播间请求友商“善待高家人”,但是达不到员工们的心理预期才是普遍现象。
负责高合语音系统研发的工程师贺峰,很后悔没有在高合停工的第一时间立刻跳船,只是观望一下的功夫,就让他错失了难得的机会。
贺峰说,往年年后大家的确会为跳槽做准备,但过去一年汽车行业吸收了大量互联网公司的人,对于像自己这样“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能有饭碗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更多人都是想先稳一稳。
“虽然那段时间有不少车企找上门来,但他们能招聘的人头数也极为有限,基本上就是过时不候”;
高合盐城工厂员工许晨则是等到了最后的“单方面解除合同”。按照许晨的说法,虽然他知道签了协议就能得到工资和补偿的承诺,但他的内心还是相信高合汽车能峰回路转,“愿意与公司‘共赴生死’”。
但奈何当时的结局并没能如许晨所愿,据他所述那个时候盐城工厂仅剩的四五十人也没能留下。
虽然高合高层与投资人在那个凌晨做出的决定,无法避免地要经历阵痛期,但在一位知情人士看来,在当时那种境遇下,大家推出这种“折中方案”恰恰能保护所有员工的利益。
“因为高合是轻资产运营,没有资质没有工厂,仅剩的资产包括办公楼、工厂用于生产的模具都已经被抵押出去了……一旦被破产清算,任何人都占不到便宜”。
在折中方案下,投资方的资产不用被因此“贱卖”,也能尽量满足沙特和一汽等外部投资人进场参与的需求,普通员工和供应商们被拖欠的工资和债款也能尽可能地得到保障,只是时间上要等到收购尘埃落定。
“法律顾问给大家的建议也是如此,只有先让高合这家公司活下去,才能最大化地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在听到有关“高合汽车被收购”的风声后,曾经在电车场《高合供应商集体讨债》一文中愤愤诉说高合拖欠账款行径的广告从业者何薇选择了暂时“闭嘴”。
“我们作为被欠钱的供应商肯定不希望高合彻底倒了……我们还是希望有人能够接盘高合,更希望接盘的人是‘超人’,所以我们供应商目前选择不再发声”。
作为高合Hiphi Y的车主,王涛在购车尚不足半年的情况下知晓了停工停产的讯息,但他几乎对高合没有任何怨气。
“高合车机上的很多功能在停产前的最后一刻还在OTA,HiPhi Y这辆车到底怎么样也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大部分高合车主还是非常乐观的,大家都在等收购成功的消息”。
某售后部门员工说,很多员工即便是签署了离职协议,但依然对高合心存指望,大家也盼望着能在某一天重返高合。“因为很多人出去找的工作都是不尽人意的,就算真的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工资也都被砍了一刀”。
贺峰回忆起曾在高合工作的那段时光,他说自己和周围研发同事们对高合的态度都是惋惜多过愤慨。“我觉得我们的语音系统比问界的还好用,‘可见即可说’这些行业前沿的功能我们也都实现了落地……
可公司在营销层面从来没有把语音当做重要产品点进行宣传,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也极差,很多事情最终都没能通过互联网去解开误会”。
虽然高合汽车仍然前途未卜,但它极有可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历史上第一家被二次盘活的造车新势力。
更“难得”的是,在高合数月间一系列的“剧变”当中,作为公司创始人的丁磊并没有效仿如“贾老板”和“Freeman”一般的行业先例“远遁”海外,虽然已经被限制高消费,但丁磊此时依然站在一线直面问题。
一切并非井然有序,但一切都正在欣欣向好。祝福高合。
(贺峰、许晨、何薇、王涛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