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北京车展上, smart精灵#5概念车正式首发亮相,改变了品牌过往“以都市为核”的设计构想,带领smart进入了更广阔的豪华中型纯电SUV细分市场。作为有史以来最大、最大胆、最方正的smart,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堪称惊喜力作。作为一名充满探索精神的“当代冒险家”,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将让广大用户更自信、更时尚、更舒适地享受探索户外的乐趣、在发布会之后,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 佟湘北就此次精灵#5概念车的相关问题,回答了媒体提问。
媒体:从smart来看是全球化非常明显的一个标志。请佟总介绍一下现在全球化的进度,smart是怎么做的,怎么拓展再提升?
佟湘北:smart品牌曾经覆盖了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公司自2019年成立到现在今年是第五年,五年时间里面我们重新进入了23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走了一半的路。我们要加速,尽快恢复曾经拥有的版图,甚至扩大这个版图。现在我们拓展海内外市场,推进的速度很快,但是还在前期培养市场、孕育热度的过程当中,有的市场已经开始贡献销量,比如亚洲的时尚之都——香港,去年年底精灵#1在香港上市,试驾都要预约很长时间,两个月卖了1000台车,其中BRABUS性能版订单占比超过90%,3月份的香港新能源上牌量我们排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比亚迪,而且在量上非常接近,这体现了smart品牌全球的影响力,26年的积淀在那里,有粉丝的基础,非常适合都市出行。沿袭“中欧双核,全球布局”的战略,我们现在23个市场需要持续把量做上去,市场知名度及时打起来,同时快速拓展其它市场,目前在其他地区,跟我们在谈签约的商业伙伴也非常多。
媒体:去年下半年公司背后的股比有一些变化,作为背后两位投资方吉利和戴姆勒对smart有没有新的要求和调整?调整之后,我们以后在资本市场的可能性会更多,以后有没有独立重新上市的计划?
佟湘北:股比的变化是因为我们完成了3亿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是天齐锂业,奔驰和吉利控股两边同等让出股份。smart目前仍然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照同等股比联合控股,股东对于品牌的态度并没有变,走向资本市场是董事会制定的方向,我们始终以开放态度面对资本市场的机遇。
媒体:A轮天齐锂业的战略投资,是不是在我们的产品包括原料的供应、价格或者其它方面已经享受到相关的红利和好处,A轮融资对我们的好处提一提?
佟湘北:smart之所以选择与天齐锂业合作,包括我们的股东接受天齐锂业做战略投资,其实是出于宏观的长期的考量。天齐锂业目前的主业是原材料上游,smart是产业链的下游,如果锂价波动,对于天齐锂业来讲这端的主业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新能源车终端也会随之波动,投资更多也是处于这样一个战略考量来对冲平衡。
媒体:现在市场变化比较快,smart最低售价到了15万元级别,品牌定位一直是拥有豪华基因,一直讲求新奢的群体,15万的价格会不会对这个品牌造成一些影响?
佟湘北:我们并不是降价,我们是推出新的配置和相应的价格。我们去年一年是完整的运营年,经过这一年,全球交付了8万辆,收获了很多用户的反馈数据,我们也更加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我们根据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来调整配置,给用户更多适配需求的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
一方面我们维系品牌的调性,在服务方面,在粉丝的用户运营方面,我们要持续在这方面提升,保持品牌的一致性标准。另外一方面,我们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场景和需求来精准优化配置,调整了精灵#1和#3的配置,比如追求豪华体验的用户,我们有新豪华版,对续航有要求的,我们提供长续航版,有人就是颜控,就喜欢这个设计、外观内饰,哪怕续航短点,只要这个价位能进入他们的预算区间里面就会考虑。那好,我们重新推出标准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我们更精准地来锚定用户,用户可以各取所需,我们不堆料,而是根据用户习惯和需求量体裁衣,这是我们的策略。
媒体:刚刚您也谈到了一点,当前中国车市价格战如此激烈的背景下,我们smart作为一个小而美的品牌有哪些降本增效的措施?可以展开说一下。
佟湘北:我们的底线更高一些,“降本增效”不能够影响到smart品牌,所以很多东西其实我知道有些地方可以降本,有很多降本的手段,但我们不能够去采用,很多降本增效的东西看着好像便宜量又足,堆砌配置同时降价,但我们底线标准还是高的,产品定义或营销方式不会牺牲品牌,不会牺牲调性,不会牺牲用户的体验。
媒体:研发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背后有哪些用户洞察或者战略上的考察,是否做过用户画像调研和市场research?
佟湘北:从一个维度来讲,smart产品家族能进入更多的赛道,进到更多的细分市场,其实一直是梅赛德斯-奔驰对于smart这个品牌的期待。其实奔驰主导下,smart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是最终没有实现。smart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品牌,不仅仅是一个A级小车的品牌,实际上奔驰一直想让smart这个品牌进入到各个细分市场。
另外一个维度,我们企业经过五年的积累,不管技术实力还是拓展到全球这么多的市场,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到了可以大胆创新的时候。这次我们的品牌焕新主张——open your mind,奔驰全球的CEO给我们讲他很感动,因为open your mind是smart以前用过的slogan,他提醒我们,这个品牌主张还曾有一个专属的声音注册商标。
今天我们特地强调open your mind正是如此。首先smart是一个生活方式,它是新奢定义、潮趣共创、科技导向的生活方式,如果把品牌比拟成一个人,它是有性格的,打破传统就是smart的传统,突破自己原来做事的轨迹,这是smart品牌的性格。smart即使原来做不了大车的时候,因为各种客观局限,仍然在各种敞篷、两门roadster等等,力所能及的每次做的东西总是突破自己、与众不同,smart的定义里面没有小,smart并不等同于small。
刚开始设计精灵系列的时候,我在德国问过梅赛德斯-奔驰的首席设计师戈登·瓦格纳:smart精灵#1相比原来的smart车型大了很多,现在中国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有些声音,认为没有两座没有灵魂,你们做新车变大了,根本不是smart。他说,从来没有人说smart是两座车的品牌,也不能说两座小车代表smart。smart应该是unexpected,“出其不意,创造惊喜”,“unexpected”也是smart专属的设计语言之一。20多年前,很多人认为汽车就是五门四座,不管是轿车、WAGON、MPV、SUV都应该是这样,而smart作为单排两门车,让所有人看到都一惊,哇,没想到车还能这样设计这样造。他说,两座不是smart,这个让人发出“哇”一秒惊叹的感觉,这个感觉才是smart。我设计出来的东西只要能带给你“哇”这样一秒惊叹的感觉,不管它是两座还是四座或者其他,甚至不是车,让你感到出其不意一秒惊叹,这就是smart。smart品牌的性格是这样的。当年颠覆传统造成,做出两座fortwo的时候,那叫出其不意,卖了20多年两座车,现在所有人都认为你两座是你smart的传统,但smart精灵#1和精灵#3再次出其不意,突破传统,那我就达到目的了。第三款车我就做一个不一样的,你觉得我擅长都市出行,我就要做户外。戈登·瓦格纳非常有个性,整个奔驰的设计团队带着往那个风格走。现在车做得空气动力学,都是做流线形,空气动力学如何优良,这是电车时代一个标志。戈登·瓦格纳说我偏要做个方的,反正电池技术已经成熟,大家都做流线型的,SUV和轿车都看不出来区别了,我就做个方的,让smart再次抓住记忆点。
商业上讲,做家族式设计更保险一些,但戈登·瓦格纳和他们的设计团队不愿意重复自己,现在的精灵#5前脸后脸都跟smart精灵#1和精灵#3不一样。这是smart的性格,“小而美”的新奢品牌,不是说尺寸小,这个小其实是属于在受众人群中它是一个小众人群,大部分人有从众心理,所有人都穿白的,我穿个黑的是不是太扎眼了,我也穿个白的。所有人觉得这个品牌很流行,我买别的是不是没试过?我们的用户都是在人群中特别有主见的,有独特的审美,这个颜值长在我的审美上了,管别人说什么,我就买,有自己的性格,也敢坚持自己的性格,这样的人一定不是大多数。我要满足的是小而美的小众人群的审美需求和价值主张。我们推出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它能够长在另外一小群人的审美点、需求点上。我们以这样的用户为中心。
媒体:smart去做欧洲市场,您认为它今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佟湘北:smart是一个全球品牌。任何品牌的成功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简单的取胜公式。谈一点我个人的感受,细节决定成败,没什么事是难的,只要你肯花功夫,加深对某个行业的了解,对于细节的了解,就能对齐信息差,对很多事项进行常识的判断。
近几年我每年都去海外几趟,去年去了澳洲,今年1月在泰国,2月在美国,3月在欧洲,下个月还会去南美。每个地方要去,了解人家的市场,我去哪儿先开电车,先开一段,从城市到乡村,看看加油站或者加电站,到了酒店上地下停车场看看有没有充电设施,跟老百姓尽量逛逛超市,看看人家的超市或者商场停车场的基建设备,或者在路边看看喝个咖啡,尽可能多地理解当地市场,帮助我做常识性的判断,这是我能做的。
去年我去欧洲,感受跟在中国市场非常不一样。中国用户画像平均年龄30出头,女性居多接近,这是我们精灵系列在中国的真实用户画像。欧洲第一个提车的一位老先生,我以为是有情怀的个例,后来整体一看,欧洲前一万名用户画像平均年龄55岁,男性居多。很奇怪,我就去调研了解,过去几年我们的团队准备市场活动做营销的时候,我们品牌主打年轻新奢群体,我们在欧洲聚焦社交媒体Facebook、YouTube、Instagram,花了大量资源在社交媒体上,触达了很多年轻用户,但是年轻用户其实买不起这个车(我们售价4万多欧)。欧洲的年轻人不像中国的年轻人在同样的职业轨迹,我们年轻人毕业五年后的人均收入要比欧洲年轻人多,而且中国的长辈会资助小辈。欧洲年轻人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习惯运营汽车金融,一个月挣几千欧,三千欧去掉房租、电话费、基本的保险,吃饭还倍儿贵,留给出行的非常少,他们只能靠月供来满足他们出行方面的需求,而不是像中国用户很多是贷款也好,长辈资助也好,或者本身也很有实力一把拿下,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月供对欧洲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来说非常重要,车的总价高,月供就高。他们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拥有我们的车,这是在能力上。
为什么55岁年长的人买我们的车?因为他们支付得起,55岁男性,事业上相对成熟稳定,收入比较高,而且孩子大了,孩子已经出去上班了,就两口人,没有房贷,家里已经有一台奔驰或者宝马、奥迪,第二台车满足一下年轻时对smart的情怀,当时欧洲市场活动资源有些偏差,把资源投到了暂时没有准备好的年轻人群里,那中老年人群怎么触达他们?这又跟中国不一样。55岁的欧洲男人是看电视、看报纸的,因此我们欧洲团队做了一个调整,投相对传统的电视广告,把配置做了一些相应满足年轻人的配置,并且调整汽车金融,把月供降下来,随后那个月销量几乎翻番。贴近用户,从潜在消费者需求和消费习惯出发,了解市场细节以后,做决策就没有那么难。
媒体: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是全新的尝试,在中国市场上smart没有既定的战略或者措施,我如何去拓展这部分新的市场客户,原来smart有很多刻板印象,这种新的产品出来之后,有没有一些产品思路或者战略,从中国市场来破圈。
佟湘北:哪个细分市场都有竞争对手,回到一个核心,smart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资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品牌,冰箱、彩电、大沙发我们也可以,但我不会说用情怀来绑架用户说smart就是情怀,我们车就是豪华品牌,因此定位高价,不是这样的。把一个产品的安全、性能、品质做好这只是基本功,物美价廉,这些都是应有的,品牌的调性高低和价格高低也不是直接相关的。
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植入了车规级全彩激光投影仪,这是行业第一个,不是在大灯里面射出几个字,这个真能看电影。全场景便携式HiFi音箱,可以放到车里面也能拿出来。我们做的东西都是针对用户的使用场景,有这个投影仪和音箱构成户外的场景。我们不是硬派越野,不是因为外形比较方就硬派了,我们是偏户外。所有东西都是围绕品牌,这个品牌的用户在都市里面是一个场景,去户外郊区是这样一个使用场景,这样的场景我也有。搭载了AMD V2000芯片是8295算力的两倍,800V我也有,续航里程是基本的,零重力座椅,这些都是基本功,该拼的会拼,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品牌来讲的,我们是全球第一个带安全气囊的零重力安全座椅。以用户为中心,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想着比其它友商更进一步,保护用户的安全。我们把这个场景做到替用户想周全了,确实零重力座椅这样一个坐姿需要气囊保护,当你在发生意外时的身体会更安全,这是我们着想的。我们提供有温度的科技,而不是简单的堆料降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围绕着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做,这个是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针对我们品牌生活方式的受众,针对他们的使用习惯提供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技。我们要让人记住我们是真正关心用户,围绕我们的品牌,最终目的是打造长远的品牌价值,有一群品牌拥趸认可这个品牌价值。
媒体:比起奔驰自己运营,现在smart手里的牌变多了,能做出什么改变?
佟湘北:smart现在是合资公司,奔驰和吉利控股两家久负盛名的汽车巨头以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加持smart。在smart这样一个26年的历史高端品牌旗下,大家用这样一个团队来发挥我们的长处,我们有来自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制造、可靠的质量,但是成本竞争优势是其它中国以外任何市场都没有办法匹敌的,这些是它的优势。全球化运营的团队增加了更多的多样性,我们的团队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焕新后,我们对全球各个市场的洞察已经五年了,这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媒体:还有一个小细节通过您分享当中延伸出来的,您刚才分享的零重力座椅安全气囊确实很触动我,有没有发现前期的投放和市场预判是不一致的,最后调整是当地已经发现给到建议到您这儿,还是这些是全球发现了再做调整?全球化和在地化授权放权方面以及smart在当地掌握的情况动态调整情况大概是怎样的。
佟湘北:我们smart在全球的运营是一个整体团队,不是单纯分出来上级下级,中国、欧洲等区域市场条线是互相影响、通盘考虑的,最终我们做出的决定是作为一个团队共识,管理层拍的板。
媒体:后续怎么能变得更高效?
佟湘北:我们公司成立5年,还是“小而美”的公司,我很喜欢这种“小”和精益,我仍然希望公司维持小而灵活的运营模式,比如公司执行管理层四个人,我们经常出差,很难四个人凑到一起,但是我们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一方面我们紧密合作,快速反应,密切地沟通,而且我们上下级之间没有严格的层级,我们有很多跨层级的交流,跨板块、跨部门的密切交流,快速决策响应,这是我们“小而美”的体现。
为了尽快布局市场、竞争突围,我们只能多做事情,但是不能把团队扩张得太大,上下级很多层级。目前在这个企业里面做事情,信息不管哪层到我们这一层,响应时间在其它汽车企业里面可能要花几周甚至更久,但是我们可以实时响应,这也和D2C(Direct To Consumer)的商业模式类似,现在我们的公司运营架构是比较扁平的,决策层之间没有部门墙,可以快速决策快速推进执行,包括中国和欧洲以及其它市场的沟通,包括跟经销商伙伴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我希望保持公司“小而美”的特色来灵活应对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