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汽车市场,大家都在说非常卷,不管是不是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价格战打的很厉害。那么这个价格战到底要打多久?新能源汽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内卷的市场现状呢?
前一段我参加了博世的年度发布会,他们的全球和中国区的老大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大家可以来看一下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当下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博士
博世中国区总裁徐大全认为,当前的汽车行业出现价格战,核心原因是产能过剩——有太多车企在生产电动汽车,并且同质化严重,所以只能靠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份额,并且把燃油车也拖下了水。
我们看一下数据,2023年国内汽车销量3000万台。其中商用车400万台,乘用车2600万台。如果乘用车企业只有10家,那么每家平均年销量是260万台,大家的利润会比较滋润。
但现在的情况是乘用车企业接近60家,平均每家只有40万台的规模,很难支撑车企庞大的投资成本,所以竞争是非常激烈。并且结果也可想而知,不会留下很多企业。
曾经就有一个车企的董事长预测,未来3年有70%到80的车企要倒闭。徐大全认为这个推测的结果比较合理,但是结果到来的时间会长很多,因为每个车企的倒闭,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难以接受。
他说的不无道理。中国的大部分车企都跟政府有强关联。除了国资的车企,很多民营的车企背后也有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各种支持。
汽车是制造业的大户,能带来很好看的经济指标,比如营收规模很大,能带动一大堆供应商,也能解决很多就业问题,所以地方政府会在背后提供各种支持,这就意味着现在的价格战,两三年之内很难打完。
博世还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
博世预测的全球电动车渗透率
根据他们的预测,到2030年,国内纯电车型占比39%,各种混动车型占比32%。但是在欧洲和美国,纯电车型分别能达到70%和48%。这说明国内的纯电车型,需求量其实没那么大。
徐大全对这个数据也做了一个补充,他说上图的预测比较早了。实际上,有可能到2025年,国内所有电动车里面,混动车型的比例就能达到50%。
过去几年,国内电动车的发展趋势,纯电一直比混动要快的多。
但现在纯电的增长已经放缓,插混和增程正在快速崛起,因为充电还是麻烦一些。比如小长假的时候,高速充电排队,非常头疼。而混动车可油可电,就方便很多。
2023年,博世中国的营收接近1400亿,其中80%都是汽车相关业务(智能出行),该业务同比增长8.2%,数据看起来很不错。
但博世中国也比较头疼,因为价格战实在太激烈了,很多车企客户都在要求博世降价,甚至有车企发出威胁,说如果不降价,此前的业务就不付款了。
所以博世这边也在努力,一方面让自己的供应商降价,另一方面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内部运营成本,尽量的满足客户的要求。
降价幅度可以谈,但博世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为了拿市场份额,做一些明知道会亏损的业务。
因为博世的发展思路,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合适的利润,然后再把利润投出去,推动技术继续创新。如果没有利润,这个循环就没法实现。
那么博世在投资什么新技术呢?
最近提的比较多的是氢能源。博世在重庆建了一个氢燃料基地,一个是生产氢燃料发电机,另一个是生产制氢装置。
博世的氢燃料电池
在博世方面看来,中国的商用车走氢能路线非常合适。首先是节能环保,然后是氢能在高负荷等极端条件下依然能保持稳定。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中国能生产出价格较低的氢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氢能源汽车。
根据博世和我国政府的沟通,目前规划了几个绿氢通道。一个是高速连接成都和重庆的成渝通道,一个一是长江经济带绿氢通道,还有从重庆到江西再到广西海边的西部陆海通道。
AI技术也是博世投资的重点。
他们已经组建一个AI团队研发AI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生产和产品两端。
在生产端,博世有基于AI的光学检测系统,可以帮助发现生产产品的缺陷。该系统的检测率能达到100%,而人眼只有80%。目前最前沿的生成式AI技术,也帮助提升了类似AI检测系统的研发效率。
在过去,需要有足够多的有缺陷的产品图片,然后才能训练出一套AI检测系统,但需要等好几个月才能积累足够的有缺陷的图片。
而有了AGI技术,可以直接生成一些图片,帮助训练AI检测系统。
在产品端,博世通过与文远知行合作,将AI技术应用在智能驾驶系统上,从而实现高速和城市的领航辅助驾驶。目前,这套高阶智驾方案已经在奇瑞星纪元ES等车型上量产搭载。
参加完博世这次年度发布会,收获了很多真知灼见。
首先对当下车市价格战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个人择业或者企业做出竞争决策,都具有借鉴意义。其次是混动车型的快速发展,值得所有车企注意。
如果纯电车型在国内的电动车市场里,未来不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各个车企在做长期战略规划,尤其是产品规划的时候,确实需要着重考虑一下了。如果方向错了,那努力都等于白费。
最后,博世最为一个百年老店,也是全球最大的零部件企业,他们的经营理念非常值得学习——只有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才能保证健康的利润水平,进而才能持续投资技术研发,实现正向循环。
对当下的车企来说,除了割肉换份额,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另外一条路径,像理想一样聚焦核心车型,把产品做少做精,获得利润,然后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