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技术变革会推动我们向前 小鹏汽车AI天玑系统全量推送

近日,小鹏汽车隆重举办了AI天玑系统全量推送发布会。此次发布会标志着小鹏汽车端到端大模型正式实现量产上车,并在智能驾驶、泊车辅助、语音交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升级。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现有硬件性能稳定的前提下,我们仅通过软件层面的持续升级,预计在接下来的12至18个月内,将为用户带来颠覆性的驾驶体验。”

何小鹏进一步解释道:“这种颠覆性体验不仅体现在小区及城市道路中极低的接管率和极高的安全率上,更在于系统的流畅性和智能性。用户将不再感受到系统反应迟缓或决策僵化,而是能够享受到更加自然、顺畅的交互体验。”

谈及未来展望,何小鹏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我们端到端大模型开始上车测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无人驾驶技术将迎来重大突破。数年内,我们或许能够见证更强力的无人驾驶甚至全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根据小鹏汽车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汽车总交付量达到21821辆,同比增长19.7%。同时,第一季度总收入增长至人民币65.5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62.3%。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度毛利率也实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12.9%,同比和环比分别提升了11.2和6.7个百分点。对于今年二季度,小鹏汽车预期总交付量将介于29000台至32000台之间,同比增长率在25.0%至37.9%之间。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现了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势头和广阔前景。


此外,群访中还针对大模型差异性、智舱和智驾方面的优化等问题进行回答。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因为前段时间我们看到特斯拉放弃了廉价车,将重心放在了自动驾驶上,我们如何看待特斯拉这一转变?我们是否受到了特斯拉转变的启发?我看我们现在也是重度在布局自动驾驶这一块,重心也会加大这块的投入和研发?能不能展开聊一聊这一块?

何小鹏:他们的动作很难评价,是不一样的路线。大模型对于自动驾驶是颠覆性的变革,而不是比例上的变化,为什么我今天专门提出下一代新的自动驾驶,我相信我们基本上会跟所有的友商拉开一个非常大的差距,它会有数十倍的提高。我自己有一个变化,今年以前我觉得中国的全无人驾驶还要好多年,起码我看不出来多少年,我觉得全无人驾驶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但是当今年我们端到端大模型开始上车测试的时候,我们看到数据后,觉得机会就在不远的将来,在数年内也许就会看到更强力的无人驾驶甚至全无人驾驶的到来。过去10年里大家认为智能只是新能源汽车的辅助,用户对智能的需求以前是在第10、第8、第9名,现在可能到了第5、第4名的需求,我认为不远的将来,我们会是绝对的前三。谢谢。

问:祝贺咱们首先把这个大模型在国内车展主机厂首先落地了,现在大家都在卷这个大模型,小鹏下一步怎么能够保持我们在大模型方面领先甚至遥遥领先的位置?

何小鹏:大家一定要记得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不是靠钱、靠人就可以做得到的,它有成功的概率,它有非常大的数据门槛,而且越往后越难成,因为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看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们看到行业里面有很多公司都在跟着小鹏去做高清地图,他们没有成功,如果真正开一下他们的车,他们只在非常少的区域用到了轻地图或者说非高清地图,实际上在这方面的技术难度远超原来的NGP,很多人说做NGP——也就是高速辅助驾驶,在高清地图上才是比较容易做的,但是在城区里面去掉地图都很难。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去年开始有大模型的创业风,但实际上大模型真正从模型到应用到工程落地的难度远超大家的想象。说实话,今天我们的升级也只是第一步,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方法论,并且把它真正落地,能够每两天一次内部OTA的循环。我们过去靠人根本做不到,以前我们自动驾驶的规则,我估计10万条级别,现在我们用大模型,将来会做到亿、十亿条或更大的规模。当然它不能与以往的自动驾驶完全同比,因为它是一个推理的模型,实际上它的逻辑跟以前的道路完完全全不一样。我认为包括小鹏在内的小部分企业,会把绝大部分在做自动辅助驾驶,或者上一代以规则、AI辅助的智能辅助驾驶的企业甩的越来越远。

问: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技术上的,我们拥有AI能力的小鹏智驾系统跟特斯拉的FSD相比,有什么优势,您觉得FSD有哪些可能比我们强的一些地方。

第二是关于法律法规上的,因为我看到了小鹏说过18个月要提升30倍的智驾能力,我想问一下,到了这个能力之后,我们责任的划分有没有改变?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MONA的,我记得小鹏之前在其他活动上曾经说过MONA的首款车型售价大概是10-15万元,同时也会把智驾的能力下放。我想问一下智驾的成本大概已经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MONA车型能够有多少智驾的能力?三个问题,谢谢。

李力耘:我回答一下前两个问题,第三个关于MONA的问题交给小鹏。

首先我觉得特斯拉具体的表现,尤其是在中国,它开的怎么样,我们无法评论。就像小鹏说过,特斯拉FSD如果能入华,我们是拥抱的,我们觉得这个就像是鲶鱼效应,能够带动整个国内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我相信、我们也非常期望FSD入华之后也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小鹏的智驾,我们也对自己的智驾非常有信心。

你提到了我们的AI、我们的智驾,我这里非常想分享,我们怎么去看“AI定义汽车”,在这个新的AI大模型时代下智驾的发展。我想说的是,其实大家可能以前都觉得可能端到端AI大模型就是一个大的网络,其实我想说你去类比作为一个最强大的,或者我觉得人就是一个最普适的AI系统,它也是由眼、耳、口、鼻、大脑、小脑、运动神经组成整体,可能有所重合但也是分工非常明确的各个主体。所以我们对AI的认知也是本着既有小鹏创新的原创,也有对整个中国智驾场景的深刻认识,我们提出了XBrain、XNet、XPlanner,它既有联系又有分工,能够非常好的帮我们无限的去提升AI智驾能力上限。但同时我想强调的是,在像小鹏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也是一路从高精地图或者10万+规则的过程中摸爬滚打起来的,我们不仅能够保证有非常好的上限,我们的下限也有多年积攒的技术兜底。此外,我们还有非常高效的迭代体系,比如说两天一个内部版本,我们面向用户要月月有更新,每个季度换“新车”,我们的迭代也非常快,这是我们对FSD和小鹏智驾的分享。

何小鹏:MONA等下个月再分享给您,谢谢。

问:刚刚您讲了非常多的科技,我们知道小鹏在智能化方面比较领先,现在很多企业也在宣传自己在智能化、在技术方面的一些优势,我们小鹏如何去做一些营销方面的东西,让我们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小鹏在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让消费者真正能感知到我们的领先、能够感知到我们领先对他们用车体验带来的帮助?

何小鹏:非常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内部一直想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过去的时间里,小鹏的AD做的好,但依然有一些短板,我们正在做非常多的工作来补齐短板,比如其中之一是大幅度提高OTA的效率;再比如我们会提高客户体验,后续会看到我们在智驾的能力、体验甚至营销方面做到更多。我觉得今年下半年您真的可以期待,我们不光是说我们做到了,而且我们的表现和客户的认知是能够做到统一的,这才是智驾的一个全新时代。真正让车主来使用,并且用的安全,在全场景下体验更好,这是我们更看重的事情。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之后的MONA品牌中,我们会把智驾放在一个全新系列里进行考量,在以后的时间再跟大家分享这些思考。

问:智能驾驶是消费者先用起来才能感受到它好还是不好,你们在强调自动驾驶和整个软件算法,你们在整个试驾或者在销售渠道上对消费者试驾有没有一些改变?我延伸一个问题,我看到今年小鹏在整个智能驾驶和训练数据上投入大概是42个亿,在整个销量有波动的情况下,你们怎么样去衡量这个投入产出比?是其他少投入一些,还是维持多投入?

何小鹏:我们今年大概是70个亿的研发投入,这个投入会非常坚决,为了冲出淘汰赛,进入全明星赛,不做这个投入根本永远走不过去,而且也看投入的效率和投入的成功概率。我还是想说一个事情,我们认为在今天纯电的市场,从2019、2020年很多汽车的销量在波动,这个波动都是1-2年左右的波动,但这个波动不代表它的销售能力、不代表它的整体能力,等明年或后年我们可以跟大家分享怎么卷出来的故事。所以我一直想强调短期销量没有价值,但是研发要非常坚定。今年小鹏的经营能力做了巨大的提高,去年6月份我们单车的成本期望降25%,在今年年底我们会远远超过,所以换个角度,我们把不该花的钱不花了,在该花的钱上一定会多花,包括智能驾驶。

问:关于“端到端”,有一些L4级驾驶辅助算法公司的人也出来讲“端到端”,也开始量产上车了,我想问一下“端到端”会让大家重回一条起跑线还是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差距越来越大,会怎么体现这个差异?另外如果“端到端”成熟的话,往后来看,是不是智能驾驶的开发需要的人越来越少,反倒是对于算力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这个东西是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何小鹏:我来回答,我觉得要看不同的团队,在过去的时间里,全球有很多很优秀的公司没有把L4级驾驶辅助真正落地,背后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算法能力或者某些能力。小鹏的道路是软件加硬件组合起来,一起从起点向高走,而不是从高慢慢把它做便宜,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我特别想说的是要在汽车领域把自动驾驶做好,它是一个工程的能力、是一个体验的能力、是一个全球泛化的能力、是一个成本和控制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做出效果的能力,这是差别巨大的。我很难判断,你刚刚讲的是一个例子,也许有的人能把“端到端”做到,但是我相信要把端到端做好需要巨大的车队、巨大的算力、非常长时间在安全领域的浸润,这都是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做不好的。

问:还有一点是对智能这块商业化的态度,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在过去智驾的状态有点半买半送,早期有很多车企试过软件付费,但后面基本都变成了半买半送,还有一个前提,现在持续迭代的成本已经非常高了,你要去买大量的卡,要花大量的钱在算力上面。接下来小鹏能力如果做到了近似L4级驾驶辅助的能力,包括智能在买车时候已经进入了前三位,到这个时候智能软件的商业化会有变化吗?

何小鹏:你说的很对,第一是技术变革会推动我们向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二是也让我们所有的车主和准车主都知道,我们在这上面会有巨大的投入,要不然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全国领先或全球领先,为什么做全球化?要跟我们的友商在全球PK,在中国PK不够,这一点很重要。商业模式,等我们有了新的商业模式会再跟大家分享,请所有的车主知道我们是真正有信心搞技术的。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8万关注 | 2.1万作品
+ 关注
鑫仔撩车,撩一撩汽车那些事儿,喜欢的快来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