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欢呼后,全固态仍道阻且长

固态电池似乎“好事将近”。

5月17日,盖世汽车注意到,固态电池概念股午后走高,其中国轩高科涨停,当日收盘其股价涨幅达到10.02%,报20.42元,市值364.65亿元。此外,珠海冠宇、当升科技、华正新材、杉杉股份等跟涨。

消息面上,同日,国轩高科发布了全固态金石电池。据悉,该款金石电池采用全固态技术,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比主流三元锂电池提升40%以上。

国轩高科涨停背后,电池从“半固态”走向“全固态”

为何一款电池能让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走高?资本市场的兴奋度是否有些夸张?

实则不然。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的故事,无数企业都讲了很久,但是大多数都讲得很模糊,尤其是概念区别的问题。

据悉,根据电解质的不同,电池可以分为液态(25wt%)、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和全固态(0wt%)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态电池,而全固态电池则为固态电池的最高级技术形态。

但事实却是,盖世汽车观察到,目前业内不少厂商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打起了“哑谜”,其实际发布或上车的电池产品为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但对外口径却一致统一为“固态电池”。

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大众的误解,即误认为固态电池便为全固态电池,毕竟相较于半固态和准固态电池,业内对全固态电池的认知度显然更高。

上述典型案例,便是近期上市的 智己L6宣布首搭固态电池。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不少关注,要知道,从技术角度看,固态电池的出现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纯电汽车市场,让新能源时代正式到来。

然而事实却是,经多方业内人士论证分析,智己L6首搭的并非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而是半固态电池。


图源:智己汽车


国轩高科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表示:“国内厂商的固态电池产品半固态居多,很多企业觉得全固态太难了,就从液态电池做到半固态电池,再看看能不能做到全固态电池。”

扎堆26、27年?商业化现实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企业在固态电池的概念上试图“混淆视听”,但对于已经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却是一致的保守。

甚至对于目前已经明确发布产品确实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而言,其也对产品具体量产时间十分低调。

比如4月份,宁德时代首次公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时间表。

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表示:“2027年,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机会很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坦言:全固态电池距离商品化还很远。

根据盖世汽车观察,目前国内明确表示推出全固态电池的厂商,大多数将量产时间定为2026年、2027年左右。

同在4月,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并表示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昊铂车型。

无独有偶,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项目总工程师潘瑞军也表示,该公司的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如果测试顺利,随着产业链逐步建立,预计在2030年实现量产。

此外,他还补充称,由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量产还存在较多风险,上述时间表相对保守。


图源:国轩高科


对于日系企业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的消息,潘瑞军表示:“2026年上市实验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批量生产取决于产业链,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产业链建起来,因为很多原材料是要从中国过去的,很多设备要从中国过去,所以基于他们前期这么多年的研发,我相信2026年装车实验概率比较大,但是产业链要建起来,如果没有‘中国玩家’在里面,可能困难比较大。”

根据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目前我国是电池发展的领先国家,就算全固态电池2030年能产业化,要想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50%市场份额也需要20到30年。”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智己L6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4万关注 | 1.1万作品
+ 关注
业内人士都爱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