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度过了最纠结的一个季度

相比于去年Q4的巅峰表现,今年Q1财报,理想并不理想。

原因无他,为了产品规模和市场扩张,理想砸了太多钱,但是并没有达到此前的市场预期。其中Q1经营亏损接近6亿元,就已经说明问题。

今年第一季度,理想经历了不少内部调整。除了升级内部组织结构,理想还降低了2024年销量预期,从80万辆下调至56万—64万辆。同时,理想还启动了对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 理想MEGA的降价。

最近,还传出理想智驾团队大幅度裁员的消息。

对于理想来说,裁员、降费用、调整预期、升级组织,核心议题都是降本增效。可以说,在经历快速扩张后,理想在今年Q1经历了不小的挑战。对于理想来说,Q2甚至是整个2024年,维持稳定的毛利或许更加困难。

二季度理想汽车的交付量指引为10.5万辆至11万辆,预计第二季度营收299亿元人民币至314亿元。

这意味着,按照预期指引,理想对于二季度的单车均价会在28.5万-28.6万元之间。这对于主力车型在30万元以上的理想来说,已经做好了牺牲利润抢占份额的准备。

图源:理想财报

事实上,现阶段对于理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恢复订单量,依靠规模效应在未来去释放毛利率。

尽管在财报电话会中,李想称目前没有任何降价计划。但是,从今年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来看,不排除理想在销量压力之下,终端促销依然会有所动作。

回到理想第一季度的财务表现来看,今年一季度,理想交付新车80,400辆,同比增长52.9%;第一季度总收入达到人民币256亿元,同比增长36.4%;毛利率20.6%,其中汽车毛利率19.3%。

对于一家新能源车企来说,理想依然保持着领先的规模效应。

但同时,一季度,理想的现金储备989亿元,但是自由现金流为负51亿元,这也是理想过去几年来罕见的唯二出现现金流负增长。

上一次理想出现金流负增长,是在理想ONE提前停产的损失,当时仅赔付供应商的钱就达到10亿元。

今年一季度,局面更为复杂。理想一季度现金流为负,除了首款纯电车型MEGA低于预期的表现,让理想背负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随着产品序列增加,理想对于店面扩张、超充布局的投入都在大幅增加。

理想北京工厂内停放的MEGA 图源:晚点AUTO

因此,相比于此前的理想ONE失利,对于理想来说,现阶段真正的挑战是,当产品序列扩张,市场加剧竞争的阶段,理想已经从最初的新能源市场挑战者,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守擂者的角色,它将如何守住自己的阵地,是这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课题。

此次财报电话会中,李想透露了一系列战略收缩计划,其中包括:

今年不会发布纯电SUV产品,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发布;

逐渐调整三四线城市的下沉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蔚来、小鹏都在通过品牌下沉,期待推动产品规模效应,也希望向资本市场传达具备发展空间的信号。相比之下,理想仍然聚焦在高端市场,这也意味着,对于现阶段的理想来说,无论是行业还是投资者,期待的是这家率先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能够具备稳定增长和保持盈利的能力。

这其实也呈现出理想与蔚来、小鹏在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时,面临的挑战并不相同。

一季度财报公布后,外界对于理想出现了“盈利闪崩”的声音,但是要知道,理想是一家核心价值非常稳定的公司,并且擅于快速作出决策,从今年一季度理想经历的外部市场冲击和内部调整速度来说,也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很多人也认为,对于从增程赛道起步的理想,经过MEGA一役,在纯电赛道栽了跟头,理想甚至推迟了纯电车型的发布计划。在北京车展上,李想也向李斌提到,纯电车型难做。

当然,真正的困难是,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迭代加速,即便是曾经蓝海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进入到了激烈竞争的阶段。

图源:理想汽车

对于理想来说,也从当初在蓝海市场定义一款爆款产品,到如今保持整个产品矩阵生命力,并且必须市场产品技术升级、组织效率竞争的多维度竞争阶段。因此,理想其实更是意识到,守住增程市场的基盘,远比在纯电市场寻找空间来得更加重要。

透视理想Q1财报,也值得全行业自我审视:在激烈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合理预期内增强竞争力远比战无不胜的外在光环更可贵。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55关注 | 538作品
+ 关注
品玩旗下全新汽车内容矩阵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