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直线超车!行业又卷又乱,MG如何做到海内外双增长?

对于集体想要出海谋求更大市场的中国品牌来说,谁能在海外市场做出亮眼的成绩,谁就能在下一个阶段的角逐中,跑出身位。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的出口量达到了491万,同比增幅57.9%。

国内乘用车市场的消化能力已经多年稳定在2000万量级,相比于全球的8000万量级市场,海外市场机会无穷。

出海最成功的三个品牌,MG、奇瑞、长城。

MG一直都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领头羊,去年其在海外市场的销量接近84万台,其中 MG4 EV在欧洲的销量突破了10万大关,成为了中国品牌插入欧洲腹地的一把尖锐利刃。

对产品要求更高的欧洲市场之所以能高度认可MG,核心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能够生产出来高标准的产品,由于中国的电动化、智能化竞争力已跃然一线,能够直接感染海外消费者。

根本上来说,还是产品强势。

01 产品扎实,布局合理

今年4月份,电动化渗透率超过了50%,面对国内市场电动、燃油双腿并行的新局面。站在市场需求层面,MG规划了对应的产品。

燃油车市场,其设计了MG5、MG7。

其中,MG7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定位运动、中级产品,MG7本身的定位就较高,用更好的设计、出色的技术以及丰富的配置、稳定的质量,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过去一年,MG7的累计销量超过了4万台,是中国燃油车向上、向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不少人认可MG7,核心点是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说,MG7拿出了运动该有的基因出来,以2.0T版本为例,261Ps的马力以及405牛米的扭矩,配合着9AT变速箱。

兼顾了性能和油耗,百公里加速成绩6.5秒,拉低了燃油车的性能门槛,值得一提的是,其综合油耗只有6.2L。

电动化板块,MG4 EV、MG Cyberster同样落地,一个是小而精,一个是小资潮派。

国内市场,不能为了电动化丢弃传统的燃油车消费群体,也要追随行业转型,推出定价合理、品质主流的电动化产品,在产品布局上,MG拿出了该有的诚意,做出了燃油、新能源双赛道直线超车的成绩。

02 全球品牌,统一标准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MG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品牌,它更像是立足中国的全球品牌,拥有全球雄厚的历史沉淀以及设计经验储备。

《大英百科全书》是这么评价MG的:

MG是跑车文化,它的发展历史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其always YOUNG的设计理念,一直在努力成为行业的颜值标杆。

设计的确是MG的一大竞争力,从今天的MG7、MG Cyberster的视角来看,MG的确拥有惊艳的设计理念。

核心原因是,MG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家研发中心,产品设计立足全球市场,拥有更高、更广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格局。

2023年,MG在全球市场的销量超过了84万,连续5年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单品牌冠军,凭借着出色的设计,以及国内优秀的产业链优势,在稳稳守住中国品牌出海口碑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其有一半以上的销量出口到了发达国家。

自主品牌的出海其实有失败的案例,一味的低价格放弃了质量,牺牲了长期运营的大市场,但MG的出口量持续领跑,是建立在不拉崩未来运营口碑的基础上,这得到了不少发达地区消费群体的认可。

其中,MG4 EV已经成为了出海的龙头冠军车型,去年出口量接近14万,MG5的出口量接近11万,成为了精品燃油小车的代名词。

为了进一步夯实MG的海外市场地位,MG于今年还强势邀请了全球设计师Jozef Kaban加盟,这位曾经在宝马、大众、劳斯莱斯、布加迪效力的全球设计师,将会为未来的MG发展注入全球血液。

03 定价理性,消费补贴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MG取得成绩的核心关键,是合理的定价。

以在燃油车市场取得出色成绩的MG7为例,作为一台大尺寸运动轿车,其售价只有12万左右,要比同级别的速腾、思域这些定位年轻的车型尺寸更大、性能更出众、价格更加合理。

且在此基础上,MG7最近释放了更多福利,综合优惠1.8万。

同时,MG5在当下购车即可享受到2.2万的购车礼,MG4 EV这台“20万以内唯一3秒破百”的钢炮,官方更是直降3万元。

也就是说,目前是购入MG全系车型最合理的节点。

相比于其它同级别、同价位的车型,MG的优势是更加优秀的设计理念,作为全球车型,MG的品质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在国内更低供应商成本的推动下,价格要比海外市场更有竞争力。

总结:

其实对于更多消费者来说,我们需要的就是MG这样的产品,在质量上得到全球消费者的验证,在价格上却是全球最低。

也正是如此,MG的产品永远都能得到年轻、潮派消费者的认可,核心的关键,不仅是其丰富的技术储备、全球的研发理念,还在于精准的刀法,能够用补贴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预算买最好产品的准则不变,自然MG也就成为了首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万关注 | 6544作品
+ 关注
新车解析,行业分析。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