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车”能不能扔,何时能扔

自动驾驶领域业界通常会把以激光雷达为首的传感器阵列,以及高精度地图两者称为如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两根“拐杖”。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本人看来似乎只有迟暮之年的老人才需要拐杖,用在自动驾驶技术这种“初生的婴孩”身上总给人一种天生残废的感觉。倒不如把高精度地图比喻为“学步车”,而不断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则类似于持续发育成长的感知器官,至于那关键的车载高性能计算单元,是不是也可以视为“大脑”呢。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而言,高精度地图这台“学步车”到底能不能扔,何时才能扔这个问题,不妨先把属于本刊的独家看法放在前面。我们的看法是“能扔,铁定能扔,必然要扔,但不会是现在”。起码在传感器技术与车载高性能处理单元技术发展成熟,成本大幅下降至寻常百姓可以接受之前,高精度地图这道不可或缺的超视距安全屏障或许可以“轻量化”示人,但依然无法抛弃。就如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初期,各种感官与大脑都还没发育完全的情况下,让一个婴儿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不但不安全,更加不人道,因为铁定是要出事的。


高精地图依然是自动驾驶的学步车


在表达本刊对于2023年沸沸扬扬“重感知轻地图”,或者被误读为“去高精地图”的争执看法之后,我们同样希望与读者们分享一种假设,一种或许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就能成就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的假设。首先传感器技术必须持续成熟到能让车辆更好地实时地收集和处理周围信息,最大程度减少对于预先构建地图的依赖;其次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务必能在实时数据中学习与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确保车辆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场景,即使没静态地图辅助下也可以自主决策行驶安全;再次车辆与云端的实时通信技术必须保证传输速率与稳定,令车辆可以更智能地规划路径,减少了对静态地图的依赖。如上三点缺一不可,否则一切免谈。


高精度地图


我们相信科学也相信技术进步。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随着传感器技术、机器学习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可能在未来某个阶段不再需要高精度地图这样的静态数据。但这必然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放弃。即便如此高精度地图技术也不会消亡。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例如建筑工地、新建道路等,高精度地图仍然有其用武之地。还记得UWB技术么,开发之初没能赢过蓝牙与WIFI,但不代表如今不能成为数字钥匙技术的首选。东边不亮西边亮,一切技术皆如此。


高精度地图可以被视为一种超视距传感器


实话说在《哈姆雷特》之中,主角最终死去。我们无意把图商代入到哈姆雷特的角色之中,也不是在含沙射影那些呼吁放弃高清地图的车企,就是“哈姆雷特”所需要复仇的对象,更没有为这场高精地图去与留的争执选出必然正确的一方。这是因为我们的策划出发点背靠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不确定性。在这场“感知与地图”的纷争之中,在对图商以及车企作出的大量调研问访后发现,似乎每一个涉及在内的主角,都睿智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图商的心愿


高精地图的去留问题注定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悲剧。这期特别策划截稿离一年一度“3·15”消费者权益日仅有数日。最后我们呼吁所有业内包括但不仅限于车企、公关、媒体甚至学者,别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掰扯高精地图的去留问题,或者寻思打擦边球误导的无用功上。“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消费者才是那最终决定“生存与毁灭”的上帝,给他们安全、可靠且实用、便宜的自动驾驶功能,才能活下去。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1.5万作品
+ 关注
《汽车之友》杂志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全国发行,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刊物。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