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还是想走“窄门” | 电动势

这两天,理想汽车的一季报,引发了很多讨论。


看完财报后,十分感慨,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这个理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它竟然还是想走“窄门”。


什么是“窄门”呢?通常是指为通往成功目标,而选择的最艰难的道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一旦通过,将迎来坦途,但通过的过程,却十分艰苦。


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先从理想的财报数据说起。


盈利能力最强新势力


先上数据。


根据财报,2024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净利润5.91亿元,同比下降36.7%。


车辆销售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2.3%,车辆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95%。


一季度,交付80,400辆新车,同比增长52.9%。



好了,看完这几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我想,除非你长期关注财务报表,不然直接摆出这些数字,你可能很难形成概念。没关系,我们来对比一下。


先来看销量。


一季度,理想汽车销量为8.04万辆,同比增长52.9%。


那么同期的其他车企呢?从已经披露财报的车企来看,比亚迪、蔚来、小鹏的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3.4%、-3.2%和19.7%。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直观了很多?继续。


一季度,理想汽车毛利率为20.6%。


在这个参数上,理想可以直接对比全球顶流,同期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毛利率分别为17.4%和21.9%。


对,你没有看错,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已经超越了行业顶流特斯拉。


一句话总结,理想汽车的一季度:营收涨了,销售涨了,交付涨了。这几组数据,叠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家车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现。增长的数字,表明消费者依然愿意为理想汽车买单。


可是,一季度理想净利却跌了,还跌了36.7%。这是为什么?


仔细翻看财报,答案是,来自经营性亏损。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日常运营,也就是研发、销售行政等各项费用支出加大。


可以这样理解,一季度,理想汽车的销量虽然增加了,但是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销售行政等各项费用支出的增长更多,所以抹平了利润的增加。销售行政方面,MEGA上市、24款L系列换代,这些动作都需要很大的运营成本。


我们重点来看研发,一季度,理想的研发费用达到了30亿,同比增长64.6%,研发费用甚至超过了净利润。


理想汽车财报中的解释是:研发费用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雇员数量增加导致雇员薪酬增加及支持扩展产品组合及技术的费用增加。


简单总结,就是为了研发新产品,招揽了很多新员工。


从这,我们至少可以做出一个判断,理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会增强。只是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影响了公司短期的盈利能力。


在各家车企都勒紧裤腰带经营的当下,理想却继续在研发上高投入,这样的路线,合适吗?


理想非要走"窄门"


这个问题,对于理想来说,绝对是灵魂拷问。


但其实,也正是问题,能体现出理想汽车真正的远大的抱负。


什么意思?


在去年,理想推出了首台纯电汽车MEGA,公司上下寄予厚望,但最终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



为高预期预埋的人才梯队,尤其是研发团队,也就成为了利润的压力。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理想为什么要执着于,过这一道窄门呢?


其实,从刚才第一部分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理想目前的核心产品,增程式电动车市场领先,甚至在直接体现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利润维度,已经能与特斯拉、比亚迪平齐而论,可为什么,非要造纯电呢?


要知道,纯电从来不是一个好生意。


在中国市场,稍早些2021年开始,动力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持续飙涨,这导致纯电车型的生产成本走高。好不容易熬到原材料成本下来,2023 年以来,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头部厂商又带头降价,纯电厂商的利润空间再次被大幅压缩。以至于到今天,通过纯电车型赚到钱的电动车厂商仅有特斯拉和比亚迪。而从乘联会数据显示,增程车型同比增速64%,而纯电动车型仅微增5.7%。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理想汽车本已在一个增速更快且利润更丰满的市场,取得了行业桂冠的市场地位。但是却要主动将战略,瞄向一个充分竞争考验严峻的市场。


为什么呢?


或许我们要从理想的价值观,去找答案。



理想的价值观是:创造移动的家, 创造幸福的家。既然是创造幸福的家,那所有战略的出发点,一定要是能否为家庭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理想看来,做纯电,是给家庭用户更多选择,提供混动和纯电两种方式,去替代过去燃油的选择。而对于纯电来说,因为平台架构的特性,车身布置自由度更高,这也为家庭用户带来更大的空间,带来更好的体验。


但经历过MEGA上市之后,理想也更加明白,纯电要想真正替代燃油车,最重要的还是解决补能问题,所以理想也加快了大规模铺设超充站的步伐。


当然,建超充站和研发纯电车一样,都是一门烧钱的长期生意。


为重启纯电打下更好的基础


在前不久的北京车展上,李想频繁亮相于友商展位中,与雷军、李斌、魏建军等车企老板的互动让李想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很多路人缘。


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


李想和李斌,坐在蔚来新ET7里感慨道“高端纯电不好做,没有补能网络的话很难推。”


这句话为接下来,理想的战略埋下伏笔。


在此次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上,李想表示延缓纯电战略。



按照李想在财报业绩会上所说,暂时不推出纯电车型是因为要先建桩、扩店。他表示:


第一,现阶段销售中高端纯电 SUV,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是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当自营的超充桩数量达到和特斯拉中国相近的数量时,才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


第二,我们需要升级和增加更多展位的综合店和商场店,门店展位数量对于目前我们多车型、多价格区间的销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支撑一个新车型获得过万的月销量,全国需要新增大概 500-600 个固定展位,否则就会出现增加产品数量但并没有增加销量的问题。


按照理想汽车的规划,其将在今年年底年内建设 2000 座超充站,17000 根桩,剔除已经建设完成的 407 座超充站,这意味着在接下来七个多月的时间里,理想每天都要落地建成 7-8 个的超充站。


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又是一次,理想关注核心价值的体现。


新能源市场,都在比份额,一年恨不得推出N款车,满足N多的消费者。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因为份额是安全红线,有份额才能活着。


可是理想呢?因为产品力的足够稳定,让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关注核心价值。


当外面已经杀疯了时,理想选择点点滴滴,擦亮手中的利器,囤积足够的粮草,加固够厚的防御。通过增强核心能力,建设足够多的充电桩和触达用户的展位,巩固核心竞争力。


为接下来的硬仗,做好一切准备。这其实,是理想又一次选择了窄门。


过窄门者,尽是宽途——祝福理想。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理想MEGA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1关注 | 794作品
+ 关注
深耕新能源深度报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