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40周年巡礼 “最早“的国产奥迪产自上海


现在去上汽大众总部,可以看到一台非常熟悉的“老爷车“—— 奥迪100,40年前,最早引入中国生产的奥迪,其实就在上汽大众。

奥迪100是1982年推出的最贵的旗舰车型,这款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集齐了诸多创新元素,如车身轻量化技术、低风阻系数、quattro四驱等等,迅速成为了全球销量最高的车型。而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引进奥迪100,于是有了1986年上汽与奥迪的合作。

奥迪100引入中国,1986年开始,在上汽大众组装了600辆,作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及上海市的公务用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奥迪品牌首次开启了中国之旅。但是直至35年以后的2021年,奥迪再次回归上汽大众——彼时,关于奥迪第二个合资车企引起了热议,但实际上,上汽奥迪并非全新开始,而是经典的传承。

与奥迪100相比,上汽大众的另一款“神车“更是广为全国人民熟知:桑塔纳。

反观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地区市场,同时去年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很难想象,在中国汽车制造业起步之际,其实国内的汽车还是“纯手工“制造,一无设备二无技术,零部件供应更是为”零“,同时还没有基础设施配套。

在上汽与德国大众决定合资建厂,成为中国首个“轿车合资车企“之际,1983年投产的桑塔纳,都还是手工组装。但合资之际,中方引进桑塔纳的目的,并非CKD组装,而是要实现国产化,形成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才是目标。

所以“一穷二白“与德国大众的严苛要求形成了强烈冲突:按照双方合同约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去做测试,经认可后才能投入国产制造。虽然谈判时桑塔纳国产化率计划在7年内达到90%以上,但现实是上汽大众埋头苦干了两年,桑塔纳国产化率才只有2.7%,一台整车除了轮胎、喇叭、天线和标牌之外,其他零部件都是进口的。

在这一前提下,提高国产化率就已经不单是整车制造的问题,而是涉及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为此,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再次开启了一系列攻坚创新工作。

1988年,“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组建了”桑塔纳共同体“。

懂车的人都知道,车贵贵在研发,这也是桑塔纳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有2.8万元利润汇入“桑塔纳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时购买桑塔纳的用户,确实也是为中国汽车制造在添砖加瓦。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下,当时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脱胎换骨式的成长,首先从硬件上突飞猛进,达到了国际许可的生产资质。

解决完政策与资金问题,上汽大众还从德国大众聘请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师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指导并实现了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而国内本土零部件工厂如果想成为上汽大众供应商,都必须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在零部件经过德国标准测试后才能通过考察。

就是在全球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双扶持下,之后凡是获得上汽大众认可的零部件,都直接成为了其他厂家的“免检产品“。从零开始,上汽大众逐步建立了现代化汽车的完整产业链,中德双方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零部件供应商,所以上汽大众在行业内被称之为”汽车业的摇篮“,直至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都受益于桑塔纳共同体全方位的支持,从订单、技术到资金。

至1989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跃升至60.09%,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3%——上汽大众不仅打造了一款“神车“,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波助澜,因此,40周年之际,此事值得浓墨重彩留下一笔!

作者:刘隽刚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奥迪100
标签: 经典车赏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687关注 | 1486作品
+ 关注
所见即所得 做有营养的汽车媒体 隶属汉铮文化旗下,具备20年汽车媒体从业经验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