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与车内健康

夏天来了,车内被爆嗮以后各种挥发物质都会更容易的跑出来。
汽车各种复杂的材料和工程,有害物质或多或少都有。
哪怕成年老车,也不一定能够挥发完。

主要凶手们有这些:
甲醛
以胶粘剂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慢性挥发材料,其释放与气温呈正比。
长期吸入过量的甲醛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喉咙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慢性疾病

苯类物质
如甲苯、乙苯、苯乙烯等。仪表盘、顶棚、座椅海绵、内饰件等都会有这些成分,是车内异味的主要原因。
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造成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危害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包括烷烃、烯烃、芳烃、乙醛或酮类等,主要来源于座椅、车内地板、门内护板、地板覆盖层等以及汽车内饰粘合用的胶水油漆和涂料等
吸入过量的VOCs可能导致头痛、眼睛不适、过敏反应等,长期暴露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虽然怎么也挥发不完,但是总得做点什么对吧。
日常用车场景下,个人想到的辙子如下:

  • 尽量不挥发
  • 挥发了就换出去
  • 换不出去就用东西吸起来

然后,其实选车的时候也可以选一台原本就很健康的车,这个最后聊。

日常用车,怎么尽量的改善呢?

1.尽量争取相对温和的车辆放置环境

有没有暴晒对有害物质的挥发的影响是很大的。
如前文说的:
·甲醛的挥发与温度呈正比。**有研究表明,车内温度每升高1℃,甲醛浓度上升15%~37%。
·沥青阻尼片在高温下会融化并挥发出更多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在车内封闭状态下会大量挥发到车内,甚至被吸附在车垫、座椅、顶棚等部位,形成二次污染

所以,条件允许话,尽量不要被爆嗮,尽量把车停止室内。
实在不行的话,停在阴凉有遮挡的地方。
还是条件不允许的话,来到下一步。

2.尽量让热量和辐射少进入车内。

质量较好的防嗮膜可以考虑贴上。
然后车内防嗮伞/隔热布等可以在停车以后放上。
但是,这些材质如果质量不过关的话,本身就会挥发出有害物质。

尽量在预算范围内买原厂认证/大厂的产品。

为了健康,这点钱该花

3.尽量确保空气循环

上车前,可以先开窗通风下。
说个快速通风降温的小技巧,实测有效:
降下右后车窗,或者除主驾外的其余所有车窗。快速扇动主驾车门3~5次,车内沉积的有害气体会基本上被扇出去,同时温度也降下来了

车子跑起来以后,尽量的避免一直使用内循环。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角车窗适时的同时开一下。

反正,尽量多的让车内的空气与外界的新鲜空气形成循环


对了,空调系统是产生细菌的高危区。
定期的更换空调滤清器,可能的话也定期做一下空调清理。
前者确确实实要做,换个滤芯也画不了几个钱。

后者是不是智商税俺也没法证实或证伪,各位自行判断啦。

4.用外物吸收,避免外物的挥发

有些用品确实可以吸收车内的有害物质。
如:
·活性炭:
吸收效果挺好的,但是有饱和度,但是也能反复使用。隔个十天半个月,拿出去在太阳下爆嗮半天,就满血复活了。
·空气净化器/负离子发生器
比活性炭还好,还可以去除异味。不过滤芯是耗材,要定期更换。
·植物萃取物
同时有净化和香氛的作用,但是比较温和。

有些用品,却会增加车内的有害物质。
如:
劣质香水
香气主要是苯来物质带来的,劣质香水可能含有苯类、醛类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刺激,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头晕、咳嗽、恶心、嗅觉迟钝等症状,甚至严重危害健康。
座椅套、装饰件、隔音材料
小作坊材料可能含有甲醛、甲苯、苯、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
等等等等

一类是吸收有害物质,一类是增加有害物质
这一进一出的,其实差异挺大的。

无论是吸收类还是增加类。
还是那句话,预算范围内,买原厂认证或者大厂的产品

宁缺毋滥

而如果还没买车,在选车时也可以先下手为强

最省力的方法,是买一台本身舱内健康就控制得很好的车。

可以买用料都是环保健康材料的车。
这个其实挺难鉴别的,只要靠口碑。
多上网查查、看看。最好不要看自媒体的,看论坛的、车友会的。

或者可以买搭载了一些主动场内健康控制的车型。
纯净座舱、Pure Space这些。
有底气的车型,会拿出来做主要卖点宣传的。

不是本篇重点,简单如上。

好了,下次聊。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用车攻略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60关注 | 272作品
+ 关注
说些自己对车的理解 不一定对 欢迎任何形式的探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