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是合资新能源的唯一出路?

伴随着新能源化赛道的加速,合资品牌也加快了转战新能源领域的步伐。尤其是今年以来,合资车企纷纷推出相应的新能源车型,在新能源走势表现得比较勇猛。

不过,就目前市场来看,合资新能源销量并不好。在终端市场,月销过万辆的品牌寥寥无几,相较于动辄月销数十万辆的自主新能源车企,合资新能源可不是差的一星半点。

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呼风唤雨的合资品牌,为何在新能源市场上就水土不服了呢。在进军新能源赛道下半场,合资新能源还会遇到哪些拦路虎呢?

合资新能源渗透率较低

这两年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今年4月份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份额第一次突破了50%大关。不过对于合资品牌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红利只属于别人家的。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不过,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整体较低。5月,相较于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9.8%的出色表现,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8.0%。

举例来看,在合资新能源中做得较好的是上汽大众,5月份上汽大众ID.家族销售1.05万辆,领跑合资纯电阵营。即便如此,这样的成绩与主流自主品牌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还不如实力品牌月销量的零头。可见,合资新能源在国内的市场表现确实堪忧。

新能源赛道慢半拍

近两年,合资品牌在新能源产品上,确实也很卖力。推出的车型相比此前燃油车时代,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与主流自主车企相比,合资新能源就有点拿不出手了。

在产品上,自主车企基于领先的架构或平台优势,可以每年推出两三款造型新颖别致、科技感强的新车型。而合资新能源能做到两年推一款全新车型,似乎已经是极限了。

在智能技术上,这几年自主车企进步极大,从人机交互系统到智驾系统都做到了全球领先。而相比之下,合资新能源在该领域尚属于后来者,在科技方面缺乏亮点,在智能化领域更没有话语权。

此外在品牌操作上,自主车企敢于创新,在母品牌之外推出全新品牌,集中优势资源开启凌厉的攻势。而合资品牌在这方面表现四平八稳,有些新能源车型与燃油车相比,只是在动力上做了改变,内饰设计及科技感方面明显落伍,给人一种“油改电”的感觉。

面对当前年轻且不迷信国外品牌的消费者,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较高的品牌溢价如今起不到多大作用,明显被崛起的自主品牌甩到了后面。

产品不够降价来凑

前不久,BBA品牌在终端大幅度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型降价幅度接近腰斩。比如在部分市场,2024款EQB 260的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从35.20万元直降至17.60万元;宝马i5来到了30万元级,宝马i3、 奥迪Q2L e-tron在一些市场售价更是低于20万元等。

BBA品牌大幅度降价,在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再牛的燃油车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也是小学生。产品不给力,市场没销量,只有无奈参加“价格战”了。

不过,即使在大幅度降价后,合资品牌也没有提高多少竞争力。以日前上市的东风本田猎光e:NS2为例,作为东风本田的最新纯电SUV车型,厂家对该车寄予厚望。尽管限时价15.98万元起的售价,已经体现了厂家的诚意了,但该车2735毫米的轴距与自主同级车型2900mm的轴距相比,差距很明显,更不用说在智能科技上的距离了。如此一来在新能源终端市场,又有多少消费者会接受猎光e:NS2呢?

面对国内新能源化持续加速的进程,合资新能源要学会自主品牌的玩法,速度要快、产品要新、定价要合理,要认识到与同行间的差距。如果还抱着燃油车领域我是老大的理念,不思考自己的不足,那么在新能源市场迟早会被淘汰出局的。

在《车壹圈》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提升,市场也在扩充。据相关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50万辆左右。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品牌车企纷纷在新能源赛道上加快奔跑速度。

不过,相较于先入为主的自主车企,合资品牌显然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上属于后知后觉。或许舍不得燃油车领域的红利,一些品牌在近两年才开始发力,而此时自主车企早已实现转型升级。

面对当前极其内卷的新能源市场,合资新能源产品普遍存在设计平庸、智能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售价还较高等现象。除了少数有合资品牌情结的人关注,大部分年轻人难以接受。因此,合资新能源想要破局,就需从根本上改变。如果现在再不加把劲,那么合资新能源可能真会成了市场里的“杂牌车”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2万关注 | 1.8万作品
+ 关注
透视汽车 悦享生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