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16.33亿元收购“中华”,华晨集团真会迎来救世主吗?

8月31日上午,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会上的三项议案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宝马中国收购“中华”汽车品牌的议案。虽然债权人们以57%的比例通过议案,宝马也以16.33亿元完成收购,但对于如今满目疮痍的华晨集团而言,未来类似的收购会再次发生吗?最终真的会迎来救世主吗?

宝马和格致,救命稻草和致命稻草?

相信大家这几天通过相关报道,已经大概知晓了宝马汽车此次收购的意图。从商业角度来说,是一笔不亏本的买卖。不过,宝马之所以愿意花16.33亿元进行收购,对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展宏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毕竟在中国,政商关系要比纯商业合作要高端的多。那么,这根救命稻草真的是如传闻所说,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重组”吗?也许,或许,可能,大概是吧。

相比宝马的这根“救命稻草”,格致汽车曾被认为是击垮华晨集团的“致命稻草”。曾经作为辽宁最大国有企业的华晨集团,在2020年因为与格致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根据中国判决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10月16日被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做出民事判决书,判令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支付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模具款10,167,213.68元及相应利息。

随后,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裁定书中显示,同意受理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这也宣告了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问题来了,难道格致汽车真的是华晨集团的最后一根“致命稻草”吗?

对于资产近2000亿元的华晨汽车而言,显然,格致汽车不是。

“造一款国人买的起开得住的宝马”,已无可能

曾经的华晨汽车和掌舵人仰融风光无限、一度辉煌,而华晨旗下的“中华”、“金杯”也曾被视为自主品牌主力阵营中的一员。加之当时与宝马、雷诺、通用的接触与合作,更是为华晨进一步“赋能”,被业内和资本市场所看好。

作为汽车圈“败走”美国的第一人,仰融曾豪言:“造一款国人买的起开得住的宝马”。这话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听起来都有几分豪气。然而,伴随着一系列的因素重叠,2002年仰融离开了中国,再也没有回来过。而华晨集团,自此以后也只靠宝马“撑腰”了。“中华”、“金杯”、“华颂”,华晨旗下的三大自主品牌也是销量惨淡,几近无人问津。一款“让国人买的起,开得住的宝马”至今也只能是一句豪言了。

自主品牌之路,怎么走才算正道?

“在合资反哺中,华晨是真正获得了市场换技术的成果”、“市场换技术独一份”。现在从华晨三大自主品牌的未来来看,似乎显得有些可笑、可悲、可叹。

其实,任何业态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自主品牌同样如此。从建国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时代,再到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考验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资金实力,更是对市场的预判、对政策的解读,以及良好的政治素养,都将影响着企业的走向和未来。

远的不说,以“美国超跑品牌”自诩的赛麟汽车和会编故事的美籍华人王晓麟,与江苏如皋政府的短暂合作,最终以赛麟汽车21次限制高消费、王晓麟被正式刑事立案而分手。

前有国企华晨,后有打着新能源幌子造车的赛麟,自主品牌之路该怎么走才算是正道呢?

虽然我们不知道明天的样子,但我们最起码可以在昨天的经验教训、今天的改进下规划明天的样子。就像华晨集团一样,今天有宝马斥资收购“中华”品牌,也许明天等着收购“金杯”、“华颂”,但后天呢?

自主品牌之路,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拍脑袋,几句豪言壮语就能成功的。华晨集团,真的会迎来救世主吗?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关注 | 81作品
+ 关注
车子是自由的象征,带我们追逐风的速度,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它的存在就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