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如何应对“危”与“机”?

“汽车疯子”李书福从来都是个不信邪的人,当外界看2024年的汽车市场已经卷的不能卷的时候,李书福用行动告诉外界吉利还能更“卷”!当其他企业纷纷在吐槽造车、卖车“不赚钱”的时候吉利却试图要在别人眼里没有机会的汽车赛道上再显露出一些狠劲!7月2日,在港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召开2024年一季度业绩交流会。在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1亿元,同比上涨119%,包括增长超45%的销售业绩都显露出,今年1季度乃至2024年整个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日子过得都挺好的! 当然,这是吉利在坚持高层制定下的高质量发展路线,通过对产品结构和运营效率的调整实现的。今年1季度,吉利汽车的毛利已经达71.5亿元,增长51%,公司的流通资金也达到394亿元。伴随“财务指标”的全线飘红,收入、利润和现金相继创下新高,预示着吉利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面向新能源战略的战略转型将在下半年进入“深水区”。于是当淦家阅全年销量目标从190万辆提升至200万辆以上后,外界也纷纷对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高层在战略视野上显露出「逆势上行」的勇气而称赞。与和其他人不同,在1年过半,任务基本过半的节点上,我们更希望能够理性且系统的分析,在行业高内卷的市场背景下,吉利汽车的新能源基本面是怎样的?上调销量的原因是什么?吉利现阶段围绕汽车业务的完整生态布局与核心价值点又有哪些?以更好的识别吉利上调目标之后,都会在哪些地方去下功夫。文|锅斯傅
 编辑|李薇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



「银河E8去哪了?」


在昨天的电话会上,当高管们围绕吉利汽车集团面向新能源转型做系统介绍时,人们看的到安聪慧所代表的极氪作为集团业务的排头兵发挥的引领作用;看到领克品牌占比50的新能源在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深度布局紧随其后。但作为吉利集团面向新能源转型的核心战略品牌“银河”却没有被过多关注。

结合李书福为吉利汽车面向新能源转型提出要将渗透率提升至40%作为公司的业务发展目标,按照全新200万总计规模来计算,吉利的汽车新能源产品需要在今年突破80万,才能实现这一战略规划,意味着“银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一般来讲,比亚迪、长城在公布战略级产品的车型规模上,会按照王朝+海洋2个系列共计8~9款核心战略级产品;坦克和魏牌共计6~7款新能源车型及详细规划来做发布。所以人们不禁会问:银河去哪儿?截止目前,吉利银河上半年累计销量81421辆,虽然同比增长了724%。但银河旗下的主销产品分别为 银河L7和银河L6两款产品是在去年5月和9月相继问世,因此品牌规模基本发力点都在去年下半年,同比指标是应该被理性看待的。但可圈可点的是,截止去年底,两款车型的平均月销量基本都突破1万台左右。

如果按照这一数字计算的话,L6和L7两款战略产品,是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就为吉利贡献出超过12万规模。相比可做参考的早期产品,吉利在纯电产品的布局上,也就是采用全新设计且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的“拳头产品”「银河E8」,自今年1月正式上市以来也还没有公开的数据可供参考。

这让吉利汽车在基于「银河」为基本面的新能源转型,是会对于接下来即将问世的「吉利银河e5」构成一定的规模压力。因此在大吉利作为基本盘的面前,吉利眼下还是不能太放松对银河品牌转型的紧抓和鞭策。2



「扎实的“燃油车”基本盘」


在吉利决定提升10万销量目标时,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介绍,公司是基于对下半年市场的良好预期做出的判断。

可见在这一点上,吉利也是围绕上半年在有关市场基盘和对手的基本情况才做出有效判断的。今年1-6月,合资车在国内市场继续呈现下滑的衰减态势。以大众、通用、通用五菱为例,旗下合资产品的衰减比例都超过了10%,个别品牌最高超过40%,达到23万。此前,有很多人分析是新势力品牌崛起,尤其是高端新能源的崛起对合资品牌的规模造成一定冲击,其中包括理想、蔚来、华为赛力斯等。事实上,新势力品牌的入侵主要针对的还是超过35万售价以上的中高端和豪华品牌市场。而20万与10万以下的市场,则还是以吉利为代表的头部自主企业对其在“燃油”车型上造成冲击。意味着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新能源瓜分合资市场还只是阶段性,以吉利为代表的燃油车对合资品牌的攻击才是真正的毁灭性。这一点,吉利旗下的“中国星”系列产品在目前集团现有的结构上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车型数据销量:吉利的星瑞、星悦、博越、缤越系列均作为吉利品牌旗下明星产品。其中仅星瑞一款产品,去年的累计销售就超过12.4万辆,今年上半年的月均销量也在1万以上;而博越L也作为吉利品牌旗下最有望冲击“月均过万”车型的有利产品;单车月均销量在5000上下的产品结构也非常均匀。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或许也是考虑到吉利有关燃油车市场已经构成的扎实基本盘。李书福才会多次强调吉利汽车要向40%新能源渗透率为目标努力转型;安聪慧才会选择“从零开始”带领着极氪品牌自主创业,全力向23万销售目标做冲刺;淦家阅才会鼓励内部要在2024年全面向着新能源产品生产销售做发力。不过以目前情况,尤其是从销售结果上看。吉利汽车在终端的业务体系上,还是有太多人有着很浓厚的规模思维和KPI思维,这种思维也给人一种能抓着耗子、能完成任务就是好猫的“卖车”型心态。尽管,这也是考虑到燃油车在现阶段燃油车还为吉利汽车在经营业绩上贡献着占比不菲的营收和利润,本着让吉利有可持续发展基盘的考虑的情况,才导致终端业务的心态会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扭转。但也正是由于燃油车业务对吉利汽车营收的基本面发挥重要作用,才养成了销售体系的“依赖思维”,才会让吉利汽车集团尤其是吉利品牌的业务体系,与李书福、安聪慧、淦家阅整个吉利高层的战略思考和思维体系的匹配度上慢了“半拍儿”。这一点在吉利终端车型的销售情况是有所显现的。截止目前,吉利熊猫、几何几款低端新能源产品,都维持在月销过万规模,这一数字也就意味着在终端渠道,尤其是在规模上量的问题上,大家还是围绕低端上量的产品上做文章,围绕相对简单且容易的事情在做。背后显现的是吉利的业务体系与终端体系是缺乏对公司高层战略的深度理解和通盘思考的。

自今年1月、4月,吉利汽车旗下包括星瑞、星越l、博越、ICON等车型,都在相应优惠和置换补贴上加大了力度,综合优惠从2.6~5.49万元不等。尽管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对吉利汽车全面冲击200万销售规模的整体计划,不会构成太大影响。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作匹配度问题,是对整个吉利汽车在围绕新能源转型的战略质量问题上留了些有待努力和优化的空间。


3



「高质量、大纵深的吉利战略体系」


在外界关注的产品结构、海外布局几个非关键性问题上。当安聪慧、淦家阅相继回答有关电池、座舱和规模化优势问题后,我们注意到,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围绕全产业链布局和关键零部件的自研自产都已经初见规模。

具体在电池方面,产品体系已经形成金字塔结构。低端自研动力电池有耀宁科技2C短刀;中端则是极电科技4.5C铁锂短刀;商用车有衡远新能源。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固态、半固态电池的研发也基本处在行业头部水平。对外合资、合作也形成了围绕宁德合资的时代吉利、吉利欣旺达、孚能科技合资的耀能科技,以及单纯外采的长城蜂巢能源。在电驱动上,宁波威睿、无锡星驱,已经正式围绕DHT混动专用变速箱构成了4种不同的产品专利,目前在产银河系列采用的3档双行星齿轮同轴P12雷神DHT以及领克系列采用的3档双行星齿轮平行轴P13结构的DHT evo ;武汉芯擎科技、亿咖通科技的E05座舱芯片以及采用了自研芯擎科技E05芯片、高通骁龙8255、高通骁龙8295、AMD锐龙V2000...等多款座舱域控制器;

变化明显的还有在智驾芯片方面,除极氪001此前合作的mobileye Q5之外,高端车型目前采用英伟达Orin X;低端车型采用吉利投资的黑芝麻,旗下的芯擎科技的自研智驾芯片也已经在量产前夜。围绕技术、安全、产业做上下游的布局,使得今天的吉利汽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汽车品牌中,最像大众集团的国内汽车集团。有了吉利在零部件供应、生产和技术能力上深厚的业务布局,才为吉利汽车冲击200万规模的目标提供巨大信心。这种高质量、大纵深的战略体系,让吉利在自主品牌中显现了首屈一指的规模化效应。同时也鞭策内部团队在关键战略落地的节点上不能松懈。要求吉利在高层打大仗,中层打小仗的问题上,吉利还要向着上下一致的方向去努力。自今年开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出,李书福在对外多次发言上都在提及吉利要严把安全和质量;而安聪慧正带领极氪品牌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面向高端兴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化为吉利体系打了个样;淦家阅也在面向吉利汽车集团发挥将战略演变成战术做努力,意味着整个吉利汽车在围绕战略纵深和技术体系上已经形成深度闭环。但在前端运营和终端销售上,吉利的内部团队还需要更好的理解和磨合。毕竟,市场不等人。这是吉利汽车在拿出半年成绩单后,面向更好、更高目标步步迈进的关键准备式。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5关注 | 49作品
+ 关注
探索车与出行背后的底层逻辑与隐秘故事,让商业更价值。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