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大众在华“再造合资”


不久之前,我收到了来自大众中国“YUE读计划”第74期的礼物——《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

时任德国大众公司高管马丁·波斯特(Martin·Posth)讲述了他在40年前来到上海,筹建上汽大众的经历。他在这本出版于2007年的书中写道:“首次中国之行,让我思考良久。我能感受到整个国家对改善的期盼,人们表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一种实实在在的对变革的兴趣。”

他在上海的1000天,以及大众在中国的40年的故事,我们如今都已熟悉。

2024年6月27日,这个故事又加入了最新的篇章。

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上汽大众共同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在中国开发三款插电混动车型和两款纯电车型,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并从2026年起陆续推向市场。

从“在中国,为中国”,到研发决策中心从狼堡移至安徽;从全球车中国造,到100%本土开发,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持续的本土化进程,迈入了新的阶段。

此刻再翻开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历史,蓦然回首,“变革、期盼和乐观主义”,在40年后依然不止。

“上海汽车工业发展见证者”、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祥麟在这本书中有总结这样一段话:“在今日中国市场上,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上海大众的发展引证了了中国一句古老的谚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总结过去,创新发展,适应改变,科学决策,才能再次取得成功。”

陈老还提出,希望德国大众能在产品的独立开发、对外出口和国产零配件产品的运用方面继续给予有利的支持。

如今,大众汽车做到了。

而“在中国,为中国”这沉甸甸的六个字,既是“本土化”的持续与不断演进,也是为合资企业注入的全新生命力。

合资企业:从组装 桑塔纳,到100%中国研发


“如果我现在去中国旅行访问那里的汽车企业,几乎到处都能遇见中方的高级经理,他们的职业生涯始于上海大众的培训。”马丁·波斯特在书里这样写道。

如果说,合资企业在过去40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从“作坊”迈入现代化所作出的,围绕生产制造、供应链体系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培养中国汽车产业人才、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则是更深层的价值。

从桑塔纳国产化率提升,到全球同步引入Polo;从帕萨特领驭的本土化开发,到本土开发的“神车“朗逸;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到“绿带行动”公益林的十年如一。

从“中国路,大众心”,到“在中国,为中国”,其实“本土化”这三个字,自始至终贯穿着大众汽车在华40年的发展历程。

同样,这也是我们站在当下这个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谈论合资企业价值的根基所在。

最近两个月,奥迪、大众先后和上汽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和上汽奥迪新车型的联合开发,和上汽大众插电混动及纯电动全新车型的开发项目。

这些项目的产品规划,从2025年开始,跨越至2030年之后,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们也将是大众汽车未来5年在中国市场能否保持成功的关键。

这种选择,亦或者是一种“押注”背后,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40年积累的经验和意识——高尔夫、途观这些全球车型的本土化生产,与朗逸、新宝来这些完全基于中国需求的产品共同构成了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成功,而随着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领先,成功的天平上也更加需要本土化产品的加码。

如今我们看到的一系列动作,或许可以以2016年大众与江淮探讨建立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作为起点。

这是前瞻的视野和未雨绸缪的态度。

如今的大众安徽,在2017年签署合资协议、2020年大众实现75%控股;而在上海安亭,2018年中国首座MEB电动汽车工厂建立;在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于2020年建立。随着CARIAD中国、VCTC的建立,与地平线、中科创达、沐川工业设计的合作达成,与小鹏汽车的牵手,我们逐渐看清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布局未来的蓝图,以及对于“合资”二字的重新定义。


“合资”的新逻辑与新价值


探讨“合资”新逻辑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理解合资企业一些不变的价值。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合资企业,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旗帜,而无论如今合资企业的股比多少,也都有中方股东的利益,吸纳中国员工的就业,贡献地方与国家税收。

当然,为了实现这些不变的价值,需要合资企业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找到新的逻辑,再次开拓。

其实合资企业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课题,甚至早在刚刚迈入21世纪时,合资品牌就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输入,而是将全球资源整合,并找到、或者创造出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但面对当下的市场变革,这还远远不够。

这也是为何会有VCTC,会有决策中心的东移,会有100%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技术平台和与中国合作伙伴达成的全新合作方式。

“合资”正在从过去的单项输入,变成如今的双向奔赴。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充满活力、竞争激烈,持续加强与上汽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上汽大众产品组合的电动化发展,对我们意义重大。大众汽车及其强大的合作伙伴将进一步加速上汽大众的转型。”

我们从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 (Ralf Brandstätter)的这番表述中,可以读到几个关键信息:合资企业需要转型,而与上汽集团的合作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客观来说,过去40年中,合资企业中,中方所贡献的更多是本土事务的协调、配合,生产制造、营销与市场销售,而在产品与技术层面更多像是一种对现成房子的“装修”。而如今,中方可以参与到这间房子从头开始的设计、建造。

这是本土化的更进一步,也同样是合资企业找到的全新价值。

“我们与合作伙伴持续不断技术赋能上汽大众,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合作共赢,秉持长期主义,不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让中国智造的影响力走向世界。”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所讲的这段话,或许更能体现这种新逻辑和新价值。

过去,全球汽车工业带动中国发展;如今,中国汽车同样能够成为推动全球汽车工业转型的动力。

这是合资企业之于未来,更大的意义。

融合全球与中国的优质资源,成为中国与全球市场连接的纽带,它不仅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商业的成功,也可以作为跨国车企转型的经验参考和中国汽车产业与技术走向全球的通道和跳板。

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和40年前在北京签订合资协议时一样,大众汽车的勇气与前瞻视野,依然未变。


大公司视点


马丁·波斯特在《上海1000天》中有一段他举家搬到中国后,对于生活的描写,尽管居住条件远远比不上他在英戈尔施塔特新装修的公寓,但却并不影响他的两个女儿对上海的探索,以及与中国员工成为朋友。

这让我相信,40年前当德国人在合资协议上签字时,所期待的东西,一定不仅仅是潜在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本身。

这亦是合资企业所肩负的,比利益更重要的价值。

如今,站在十字路口的合资企业又迎来一次选择。

就像大众汽车给出的答案:真正意义的本土化、如本土品牌一样的高效节奏、面对竞争并且积极应对。

这当然是出于商业规则的决策,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合资企业”这面旗帜找到新的方向,因为它不仅仅关乎于利润本身。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29关注 | 570作品
+ 关注
专注报道头部汽车公司,为优秀汽车企业赋能。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