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了。
在李想曾经最活跃的微博平台,从今年3月至今,他一共只发过4条带原创文字的微博内容,包括北京车展期间感谢雷军在理想汽车遭遇负面舆情时提供的帮助,以及一条介绍理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视频。
李想原来是微博汽车板块最火的达人之一,以言辞犀利和不给友商留情面著称,一条玩梗微博带来的流量,甚至能超越某些品牌营销团队策划许久的营销策略。
但是现在,这位旧时的“微博皇帝”似乎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流量与曝光。除非有必要,李想正有意从舆论的旋涡中激流勇退。
一切的源头始于3月1日那个阳光还不错的下午。李想在新车上市发布会高调宣称要把 理想MEGA打造成下一个爆品,让这场已经推迟了整整两个月的发布会重燃生机。
台下的用户和投资人也很乐于见证这位顶级产品专家的高调加冕仪式,在车市激烈价格战的背景下,他们急于为李想戴上皇冠。
这幅一吹一捧的画面在当时来看极为融洽。
因为就在发布会的几天前,2023年宛如火箭一般的增长速度刚刚让理想交出了一份华丽的年报,市值一路飙涨近500亿美元,80万的销量目标也让理想看上去彻底脱离了新势力之流,而应该与BBA平起平坐。
但随即一张精准打在理想三寸上的P图摧毁了以上一切美好的想象。这张图片把一个大大的“奠”字P在了理想MEGA下压式的尾部设计上,辅以地下停车场阴暗压抑的环境氛围,很难阻止互联网上的肆意想象和负面舆论的发酵。
在这件事情上,理想的公关团队实际上是有失误的。
一些同样在头部车企从事营销和公关的人士告诉《电车场》,这种程度的舆论危机本应该被快速扼杀在摇篮里,但理想在最初显然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当舆论发酵到足以占领用户心智的时候,再想要弥补已经来不及了。
舆论危机之下的理想乱了脚步。本应如时到来的48小时订单快报石沉大海,而随着真实的预定量被逐渐披露,理想MEGA被着急地打上了“失败”的标签。
在纯电MPV市场,或者说价格在50万以上的汽车市场,理想MEGA的订单数量其实并不差。
但奈何理想之前在顺境之下把话说的太绝对,向投资人吹嘘月销能够达到8000辆的事情早已闹得天下知。因此理想很难在实际订单量不及预期一半的情况下,还能在舆论场上有足够回旋的余地。
随后,一场因“从众效应”而引发的退订危机便开始了。
在理想MEGA上市前,《电车场》调研过一些交了定金的用户画像。彼时,这些用户对理想MEGA的外观深深着迷,他们坚信理想MEGA的出现能让丰田埃尔法之流加速淘汰。
这些用户普遍都是豪华品牌的用户,虽然理想MEGA的落地价已经接近60万,但是他们依然看中的是车辆本身的产品力,并不在意究竟是否能为他们带来面子与光环。
但当广泛的负面舆论已经浸染到社交媒体的每一个毛孔,再买理想MEGA无疑会被当做“冤大头”,这在大众朴素的认知当中已经挑战到了他们的社会身份,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继续坚持。
“P图事件”宛如在堆积如山的柴火上点了一把火,但柴火却是理想自己堆的。
3月21日,李想通过内部信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他将问题的本质归因在了理想MEGA的经营节奏:把高压纯电产品必须要经历的从0到1阶段(商业认证期),错误地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
李想还认为理想组织体系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对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欲望作祟不难理解。2023年的高歌猛进让理想这架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自己踩下刹车。
比如,明知道自己在某些产品点上不如小鹏X9,却只在宣发上避其锋芒,而没有真正去修补欠缺的产品力;理想商超门店的空间显然不可能同时摆下这么多款大型车辆,建设好的5C充电桩数量也是屈指可数,最终只能欲速则不达。
但李想口中的“经营节奏”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李想曾在“产品16讲”中有过解释:从0到1阶段不应该去跟头部市场比销量,而是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但从1到10阶段如果再简单复制过去的成功就要吃大亏,这个时候就不能再以自己的能力为参考系去制定销量目标,而应该去对标市场整体的发展节奏。
李想给2024年规划的80万年销量,也是通过对市场的预期倒推出来的。
在四年前的一场战略会上,李想判断,2025年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将会和智能手机市场高度相似,巨大的淘汰危机正摆在理想面前,因此理想必须在2025年达到160万的年销量才能成为市场中幸存的5家车企之一。
这种危机意识让李想制定了5年50倍的增长目标,“无论看起来都不可思议,我们都得挑战……宁可准备过度,也不要准备不足”。从这个角度讲,理想MEGA的失利并非是因为过度自信,而是在李想自己臆想出来的危机之下导致的拔苗助长。
这种危机意识帮助李想提前发现并应对了2022年问界带来的巨大挑战,却也让李想在纯电系列上栽了个大跟头。
理想MEGA失利后,有理想员工对《电车场》表示,团队的氛围还是很不错的,大家都相信公司能渡过难关;理想甚至还安慰了一线的销售员工,承认并非是大家做得不够好。
但理想在新造车中尤其擅长的交付上量却在此时成为了沉重的包袱。
4月和5月,理想在北京顺义工厂生产下线的新车堆积如山,近千辆理想MEGA在停车场中秘而不发。据相关报道,为了缓解库存压力,理想甚至只让部分产线工人一周上一天班。
“过度准备”出来的新车没有办法随随便便处理掉,但为了弥补决策失误,理想只能从“过度准备”出来的人上动刀。
5月伊始,一场没有任何通知且专门针对社招员工的“大裁员”在理想上下蔓延开来,去年11月份以后通过社招进入公司的员工几乎无一幸免。
据《电车场》了解,理想真实的“裁员”数量或接近万人。
“大裁员”难以避免地会引发公司整体的动荡。有被裁理想员工对《电车场》表示,那段时间公司里人心惶惶,每天最怕的就是飞书弹窗;即便尚未被裁的员工也都无心工作,部分项目的停摆接时长接近一周左右。
为了让“裁员”事件尽可能在6月份前尘埃落定,理想几乎没有给员工太多准备的时间,部分员工在首次谈判未果后就被发了单方面解除合同的通知。
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理想也并未给到“被裁”员工足够的补偿,这难以避免地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
一些“被裁”员工甚至直接通过软件发信息给李想本人诉说自己的苦楚,而有的员工表示经此一事理想未来或很难再招聘到实力过硬的社招员工。
裁员可能并非是李想本人的意愿所为,但在当时那种境遇下,理想必须先对投资人做出承诺。
一系列的阴影与暗面让理想这家公司的路人缘彻底跌入谷底,直到今天。
据汽车咨询公司杰兰路7月份发表的《2024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显示,理想在“品牌百人青睐指数”这项统计中大幅下滑,低于蔚来、比亚迪、小米和特斯拉;却在“每100个人中有多少个人可能讨厌这个品牌”中高居榜首。
虽然短时内修补品牌声誉的机会渺茫,但理想依然在为触底反弹做准备。
理想CFO李铁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二季度将会是公司今年最困难的季度。理想的调整也同样是从这个季度开始。
4月份,理想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将CEO办公室转变为“产品与战略群组”。
李想表示,这次组织调整的核心变化就是成立了专门负责质量运营的团队,从而让业务可以专注于做高质量决策、提升智行的效率,不用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运营工作上;组织架构的调整也让李想本人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本身。
理想还将工作重点放在恢复产品销量,二季度L系列的销量也随之开始回暖。
今年上半年,在去年基数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理想的销量增长依然跑赢了整个新能源车市大盘。虽然鸿蒙智行最终荣膺上半年新势力销冠,但理想已经在5月和6月实现了反超。
在理想MEGA上犯的错,理想也要重新找补回来。
理想开始着手解决店面问题,用面积更大的门店取代面积更小的门店;超充站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理想新建超充站达338座,超过了以往建站数量的总和。
裁员过后,理想开始重新稳定军心。
6月份,理想总计向195名员工售出近260万股份,平均每人约91.8万元;据国内媒体报道,理想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鹏在6月份的一次会议上向整个智驾部门做出承诺,“智驾要是再走一个人,优先走的那个就是我”。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李想还按下纯电系列的发布节奏。理想本应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发布纯电系列的M9、M8和M7,但是现在它们被推迟到了2025年。
有消息称,理想将会利用这段时间更改纯电系列的尾部设计,增加内饰的豪华感,以及换装更大尺寸的轮毂。
在理想被诟病得最狠的智驾领域,此前一直跳票的无图NOA功能也终于迎来进展。
7月5日,理想官宣将在7月份向AD MAX用户全量推送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一位参与过公测的理想车主告诉《电车场》,智驾的识别和控制都十分的精准,“以后再也没人能‘黑’理想的技术”。
李想本人虽然在微博上缄默不言,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品牌的失声。
理想智能驾驶发布会当天,理想8位高管同时入驻微博,这标志着理想品牌和李想本人在舆论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解绑,也为理想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增加了一道护城河。
理想默默做出的改变能不能让一切的负面翻篇还仍未可知,但这几个月的经历一定会让这家公司获得新的成长。
李想的置顶微博依然是那篇复盘“被问界M7打残并主张向华为学习”的内容,这曾是理想这家公司成立数年遭遇过的最大危机之一,但同样也是让理想上下从中学到最多东西的事件。
无论外界如何看待萦绕在李想本人身上的是是非非,但不可否认李想崇尚的成长与复盘的确让其创立的这家企业获得了足够亮眼的成绩单,尽管理想MEGA的失利是一次差点毁掉理想的试错。
李想在“产品16讲”中说,“去实战,一定会有胜有败,但是这些都不要紧……唯一要紧的是通过实战,我们也可以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这是站在外面看热闹的企业所无法获得的”。
希望等李想结束噤声的那一刻,关于理想MEGA失利的复盘会被钉在李想的微博置顶,是涅槃后值得炫耀的伤疤,而不是被永远钉在这家企业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