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变得太快,如果你跟不上节奏,也许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10年前,汽车市场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争议话题,就是发动机是自然吸气好还是涡轮增压好,当时自然吸气还是市场主流,涡轮增压则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扣上了“容易自燃”的帽子。
近几年,汽车市场上出现了新的热门话题:新能源汽车好还是传统燃油汽车好?和十年前一样,新能源汽车同样也被扣上了容易自燃的帽子。
自古以来,新事物想要取代旧事物,都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汽车领域也是如此,电动想要取代燃油,必然会遭遇很多阻碍。
只不过,随着国内一众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强势崛起,这些阻碍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据相关数据显示,6月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达48.4%,基本上和传统燃油车平分秋色了。
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出色,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也实现了逆袭,相关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65%,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汽车厂商销量前二十榜单中,中国自主品牌独占9席,光是一个比亚迪,就以160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奇瑞、长安、吉利等自主品牌也表现勇猛,占据了排行榜3-5名的位置。
短短几年时间,自主汽车品牌就打破了合资品牌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市场格局,这个成绩在十年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它就在眼前,中国汽车已经做到了。
关于近几年自主汽车品牌崛起的原因,外界普遍解读为“借汽车电动化的东风”,具体是怎么借的呢?小编觉得主要是两点:
一是竞争带来的内驱动力,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自主汽车品牌大多缺乏直面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几大国企的重心多放在合资品牌上,一些民企虽然有远大抱负,但要资源没资源,要政策没政策,忍辱负重在夹缝中生存,长期混迹于低端领域。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品牌不但在电动化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而且已经掌握了竞争的主导权,随时可以把竞争推向新的高潮,这就是最近网上一些汽车业内人士所说的“卷”,现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真的太卷了,很多品牌被卷得苦不堪言,某些传统外国大品牌都被卷成“杂牌电动车”了,但小编觉得,卷不是坏事,从整体大局来看,只有足够卷才能带来足够的内驱动力。为什么自主品牌过去几十年发展缓慢?那就是因为那时的他们不够卷。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研发投入,真金白银的砸进去,这也是曾经很多自主品牌的痛点,没有利润你拿什么做研发?没有研发创新,更难创造利润,如此长期下去,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但当时还是有一些自主品牌咬着牙砸钱搞研发的,比如比亚迪。据王传福口述,比亚迪从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到2023年这20年之间,有11年的研发投入是超过净利润的,即便在公司最艰难的时期也依然坚持砸钱搞研发。
201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仅1亿元,却投入了26亿搞研发。2013年比亚迪净利润6亿元,投入29亿搞研发,同年比亚迪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谢世滨及其研发团队被友商高薪挖墙脚,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王传福的心,2014年王传福在比亚迪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为此当众流泪,并表示“愧疚员工福利待遇失衡”,这一年比亚迪汽车的净利润为4亿元,但又砸了37亿元搞研发。
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终于给比亚迪带来了华丽的转身,这几年比亚迪的进步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技术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什么刀片电池、云辇、易四方等等,随便拿一项出来都是行业翘楚。销量方面比亚迪更是干到了全球第一,而且是“断崖式”领先,接下来比亚迪还要加快“出海”步伐,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一旦海外市场打开,比亚迪的销量还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比亚迪的成长历程,这是一个因技术而兴的企业,所以它更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比亚迪的发展理念就是“技术为王”,虽然比亚迪现在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它并没有停下对技术追求的脚步,依然在斥巨资搞技术研发。据统计,2023年比亚迪又投入了399.17亿元的研发经费。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400亿。
比亚迪的成功,也算是给中国汽车品牌树立了一个榜样,近几年国内许多汽车品牌都开始效仿比亚迪的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把更多的钱花到技术创新上,比如长安,2023年研发投入90亿元,比2022年增长58.5%;再比如吉利,2023年研发投入78亿元,比2022年增长15.3%;奇瑞更是定下了5年投入1000亿的长远目标。不难看出,许多自主品牌都已经意识到了技术积累的重要性,以前没钱搞技术,只能在别人后面跟随模仿,现在有钱了,定要敢为人先,这样才能抓住电动化这个机遇,实现逆袭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