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会说谎,用户用脚投票。这一商业社会真理,很好地总结了理想汽车的首个第100万辆下线。
10月14日,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在常州基地下线,理想因此成为中国首个百万辆新势力车企,也是在中国市场最快达成百万辆的豪华品牌。
这份成绩的分量不止这些。从2019年12月开启交付,到首个百万辆达成,理想用时58个月,比特斯拉的8年快了2年多。可以说,理想汽车的第100万辆,为新势力车企的发展树立了一块重要里程碑。
如此重要时刻,李想当然不只是亲自到场见证,还要“讲两句”。李想感谢了所有陪伴理想共同成长的用户、合作伙伴,以及江苏省和常州市政府领导,并表示:“未来我们会拥抱智能电动车时代的技术变革,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更多家庭可以放心选择理想汽车的产品。”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与曾经在社交平台时刻准备站出来捍卫理想的那个李想不同,出现在下线仪式现场的李想,带着标志性的笑容,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眼神中是真诚自然的光芒,夹杂着一丝羞涩,身体也是略为拘谨的。
在上台致辞的那刻,李想笑盈盈地扫视了一下全场,很快又收住笑容,像个突然回过神来的腼腆学生,开始认认真真发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多网友都无法想到眼前的李想与曾经网络上的形象判若两人,就像曾经我们没有想到理想汽车收获的今天。
从被质疑,到被效仿
理想汽车这几年,让人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用自身成功突破了思维桎梏,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验证了一条本非主流的可行之路。大家从一开始质疑理想,到认同理想,到效仿理想,不过区区四五年。
一开始,造车新势力们面临的问题,除了共同的“找钱难”,理想一意孤行往增程上走,更是让外界嗤之以鼻并大肆挞伐,“增程一个落后技术,新能源的过渡方案而已,能搞出前途就见鬼了。”
李想才不管这些外界嘘声,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只讲究一点:排除万难,不服就干。什么“增程是落后技术”,什么“冰箱彩电大沙发算不得技术”,什么“理想没有技术”,说这些话的等着瞧吧。
他曾经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战,和那些对理想汽车出言不逊甚至恶意攻击的声音辩得有来有回,毫不示弱。在理想汽车内部,则是另外一番围绕品牌核心理念“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完全沉浸下来研究用户需求,全副力量寻求生存发展的景象。
李想在2023年初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解释了当初选择增程路线的原因,他坦承当时新能源车企在“电动”层面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用户充电难,二是电池成本高。
理想当时的钱并不多,在坊间至今流传着李想和理想汽车CFO李铁四处找钱,在最困难的时候坐高铁只买二等座的梗。可见那会儿,理想是没法像蔚来那样上来就大手笔布局充换电的,李想得优先考虑如何在用户选择和企业生存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在对“把解决电动车补能的问题,能不能直接放到产品端,而不依赖于服务端”反复思考后,理想选择了增程。但他们想做的增程,并非当时已有的像雪佛兰Volt那样的增程,以及当时的PHEV那种普遍只有50-60公里电动续航的技术。
把电池做大,把电动续航提升,为用户提供出色的电动驾驶体验,又保证家庭用户长途出行时,不需要到处找充电桩,不需要排队充电。还能比纯电动车用更少的电池,把车重降下来,进一步提升续航。理想当时计划打造这样的增程电动车。
只是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样的增程电动车备受市场欢迎,首款产品 理想ONE上市没多久就热销,后面推出的L系列更是一路领衔新势力率先突破月销2万辆、3万辆、5万辆。
可见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无论电动化变革和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宏观叙事如何壮阔,消费者永远最务实地从真实需求和最优选择出发。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增程因此不再被业界认为是“过渡技术”,大家也纷纷开始调转头加入增程阵营。这也很好理解,眼看着有人那么走就能吃肉,我为什么不去!
除了最先跟上理想步伐也押注了增程的岚图(也是第一个祝贺理想100万辆整车下线的),零跑、深蓝、问界等品牌都已是增程赛道成员,还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和品牌表示将布局增程技术。
同样让外界改变的,还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或许还会有人对此不屑地撇撇嘴,但他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对了绝大多数家庭用户的需求口味。
李想眼光毒辣,根源在于他对“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人骨子里的人生观认识深刻。他高中辍学创业,一意孤行做增程,都可视作体系的叛逆者。
但到家庭层面,他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拥有幸福家庭。他研究发现,中国市场20万元以上车辆的购买群体中,有高达89%的消费者为家庭用户。
因此无论是最初的“车和家”,还是后来改名为“理想”,家都是其品牌出发点与核心,家庭用户是他们尽心服务的目标对象。帮家庭用户的一家之主在出行中照顾好家庭每个成员,让他们都感受到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这就是理想苦心研究的。
因此除了能帮妈妈为宝宝储奶的冰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大屏,能让每个人都坐得舒服的大沙发,理想也是第一个将空悬带进50万以内车型的品牌,理想也比外界了解的更在乎车辆主被动安全。
现在,那些曾经的喧嚣争论渐已归于平静,学习理想或者说从理想身上受到启发的企业和品牌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看,理想汽车100万辆下线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其自己的,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凡事逃不过极致高效
那是不是说理想眼下的成功,是因为走了最便捷的路、瞅准了最多的用户、精准押中了用户需求?
回答可以说:也是,也不是。
是,是因为理想的战略路径确实如此。不是,是因为凡事要成功,光有战略方向和路径还不够,执行的过程才直接决定结果。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做,即使技术相当,拿的也是同样的图纸,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理想今天的成功,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是李想和理想团队的做事风格:极致和高效。
李想的性格是鲜明的。私底下,在不涉及工作的时候,你能见到一个真诚清爽的80后,常常咧嘴一笑,极具亲和力。
但到工作中,他可能是最难缠的一个人。有人根据他以前的部分网络发言,认为他自大暴躁、尖酸刻薄,甚至考古出了十多年前李想参加某档电视节目,当场怒喷队友脑子进水的片段。林林总总,拼凑出一个想象的,似乎总在张牙舞爪的李想。
事实是怎样呢?李想确实张狂,但他张狂在“事”上而非“人”上。与他共事的商业伙伴这么评价他:性格耿直,说话切中要害,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热血的创业者。
他坚持做自己想做且相信的事,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因此将大量时间放在了学习新知、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上,从而能够长期处于快速自我提升中。
他将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团队培训教材,又请了作者公司最资深的中国培训专家来培训,帮助公司建立培训体系。他把自己极强的内驱力渗透到了理想汽车团队,带领理想汽车团队快速成长。
在产品上,他们追求极致的功能;在经营上,极度重视效率。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负责人汤靖曾经透露,“李想最想要的一定是创造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
“反正我是不会买这个车”,当某项功能没有与对标的竞品拉开明显优势,没有达到李想苛刻的要求,他就会这么说。团队就会继续扎入对技术难点反反复复的试验、比较,带着供应商一遍遍换材料、改设计。
这种极致要求的态度,在理想汽车前两款产品理想ONE和理想L9推出后,就在团队内部开始形成自驱力。从理想L8到理想MEGA,理想汽车团队的驱动力,完全实现了“从被李想推着走,到体系自己独立奔跑”。
在理想汽车内部,几乎所有人都清楚一个目标,“这家企业是要盈利的,是要让用户满意,让员工满意,也要让投资人满意的”,这也是李想注重高效经营的原因。
理想汽车在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盈利,这方面也拿到了中国新势力车企之首,并且自那时起到2024年第三季度,理想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盈利。即使处于今年异常残酷的行业价格战,理想的经营依然最稳健,始终保持健康的毛利率,还能拿出不菲资金投入到研发上。
理想会有怎样的未来?
今年前3个季度,理想共交付了34.18万辆新车。在十一长假这波车市热销中,知情人士透露理想汽车新增大定2万辆。以理想汽车轻松月销5万+的势头,到年底冲上年销50万辆很容易,可以挑战下55万辆-58万辆。
在产品销量和企业盈利步入正轨同时,理想其实在大力做一件事:研发投入。这方面的工作又可分为两条线,一是加大技术自研,二是加强“理链”协同。
从去年开始,理想以平均每三天投入1亿元的标准,投入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电动、车辆安全和充电网络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相当于每个季度30亿元,每年120亿元的研发投入。
这些投入正在转化为优势,比如说在MEGA遭遇网暴失利后,凭借新产品 L6 的发布和高阶无图智能驾驶的全量推送,理想很快走出低谷,重回月销5万辆以上。
又比如,理想在7月全量推送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时间上仅晚于华为,位居第二;理想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系统在7月底进行测试招募后,如今已开启了万人团测试,年内还将全量推送。
可以说,今年理想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户对理想智能驾驶的接受度迅速提升,理想智能驾驶累计总里程预计今年底能达到30亿公里。
理想在智能空间技术方面全自研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在今年3月通过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是首个通过该备案的汽车厂商。当时的训练数据规模达到了3万亿Token,现在早已更高更成熟。
理想把全面上市纯电产品的时间放在了明年,今年则在快速布局充电网络,加快建设超充站、超充桩,因此这方面的投入也不菲。
除了自研投入加速,加强“理链”延伸和价值提升也是理想非常重视的方面。在发展初期,理想就形成了“核心技术自研的同时,关键零部件找合作伙伴一起干”的策略。
这一策略在当时帮助了理想节省开支,在供应链上掌握话语权,这也是理想能在产品研发中,拉着供应商伙伴一遍遍校验、调整,甚至改设计、换材料,直至达到功能要求的原因。
这一策略也随着理想的销量规模不断扩大,让“理链”上的供应商伙伴们尝到了甜头。比如“理链”上的空气悬架供应商孔辉、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智驾芯片供应商地平线、HUD供应商未来黑科技等20余家年轻的企业,都是在理想的带动下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
理想也与宁德时代打造了“理链”上的强强联手,双方联合研发了行业首个量产5C超充电池,在理想MEGA上就进行了搭载,为后续纯电产品也进行了技术储备。
理想还和汇川合作开发前驱五合一总成,助力欣旺达在江苏建设和运营电池PACK产线。类似协同创新发展的例子还有不少,理想协同本土企业,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和联合研发合作模式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造了价值。
而“理链”推动技术平权,通过国产化、规模化推动成本下降,让顶配成为标配,也为用户带来了价值。
有价值就有未来。所以说理想汽车会有怎样的未来,这个问题不论从理性和感性哪个角度来预测,答案都将是积极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