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纯电续航的增程动力+自研AI芯片+AIOS,小鹏2025能否「起飞」

作为「背靠背」活动中的首场,小鹏 2024 AI 科技日更多地介绍了一些「底层」的东西。


以「 AI 公司」自居的小鹏,其技术、产品乃至战略思考的底层逻辑都已经与 AI 挂钩,「 AI 强则产品强,则小鹏强」



本次活动信息量较大,小鹏的 AI 体系大致可分为几个板块。


「 AI 汽车」部分着重介绍了小鹏打造 AI 汽车的思路,具体又可以分为底层动力、AI 智驾和 AIOS 等部分。


「飞行汽车」是小鹏出行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距离落地还有一定距离,但凭借低空经济的繁荣依然有机会成为小鹏增长的新曲线。


「 AI 芯片」反映了小鹏的最高技术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驱动核心业务的技术引擎。


「 AI 机器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趋势,更多的是考验小鹏的战略眼光和技术储备。


换言之,一场「 AI 科技日」既为明天的小鹏 P7+ 上市做了铺垫,也概括了小鹏的「现在」和「未来」。


一、430km 纯电续航的增程动力成为「王炸」?


「出行」始终是当下小鹏的核心业务,何小鹏认为在「AI」的赋能下移动出行将跳出原有的概念,而「汽车」本身的概念也将升级为「 AI 汽车」。



有关「 AI 汽车」的话题何小鹏选择从「800V」「超快充电」这样的话题说起,依托于 800V 高压平台和小鹏的 5C 超充 AI 电池,在部分充电环境中可以实现 1 秒 1 公里的充电速度。



「小鹏 5C 超充 AI 电池」还以「防护装甲」为重要卖点,哪怕 20 头大象站上去也安然无恙。


再来则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电池寿命问题,小鹏给出的方案是「 AI 电池医生」,系统将利用 AI 能力让电量的决策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



小鹏认为「 AI 汽车」不仅要在电池上下功夫,从电耗上着手也是可行之法。


于是乎,何小鹏着重介绍了「新一代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主要特征在于电驱 CLTC 效率可达 93.5% ,SiC 芯片用量反而能下降 60% ,同时输出功率还能提升 10%



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还拥有电机体积降低 30%、重量降低 7.5% 的特点,搭载新一代混合碳化硅的电动车可以获得更大的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



借官宣 S5 超充桩(最高充电功率可达 960kW ,今年起开始建设)的机会,何小鹏带出了小鹏全新的「鲲鹏」电动体系。



实际上,「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是一个广义词,上面提到的一些能力特点,比如「电池 7 年衰减率低于 10%」等会是「鲲鹏超级电动体系」的其中一个看点。同时「鲲鹏」二字又涵盖了「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


是的,小鹏也要开始做增程了。



回归「 AI 汽车」的主题,小鹏「鲲鹏超级电动体系」会有更多「AI」的痕迹。


举个例子,内燃机和电动机切换的时机,小鹏不像常规方案那样以「时速」为判断依据,系统会在 AI 的协助下自动判断路况,进而根据最优解来切换动力。


在一系列「 AI 能力」的助力下,小鹏给出官方数据:该增程系统能够达到 430km 的纯电续航、1400km 的综合续航。而且,增程体系的电池还支持 5C 充电,当纯电动力工作时,其使用和补能体验和一辆纯电动车无异。



到这里,小鹏给我们描画了「 AI 汽车」底层能力的大概面貌,最特出的特征在于如何通过 AI 的能力来获得超过当下绝大部分新能源车型的体验。



毫无疑问,在纸面参数上小鹏的这一套「鲲鹏超级电动体系」有着不少优势,不光是续航能做到领先,此前增程式动力或者插电式混动存在的痛点,也被一一解决。


二、智驾能否保持领先,图灵AI 芯片将受考验


接下来是「 AI 汽车」的另一个重点能力「智驾」,何小鹏在现场宣布了几点升级。


首先,在原有的「全栈自研」基础上小鹏的 NGP 自动驾驶能力再度升级,变成了「新」全栈自研。



「新」的地方是指,小鹏图灵 AI 智驾体系会从「云端」「模型」「芯片」和「硬件」四个环节全面实现自研


「云端大模型」部分,何小鹏介绍其训练框架与 OpenAI 同源,拥有「时间+空间」的理解能力,能够满足小鹏当下、未来技术路线的计算需求;



其参数量是车端的 80 倍,到 2025 年总算力可达 10EFlops ——虽然和特斯拉的 Dojo 仍有差距,但如此庞大的算力规模足以保障小鹏智驾在云端的训练效果。



至于「车端大模型」,现在正以「 3 个月提升 4 倍」的速度进行迭代升级,其目标是到 2025 年实现百公里仅接管 1 次的目标。



在云端、车端大模型的配合下,何小鹏再次重申了其智驾体系的路线图:今年 Q4 实现「轻地图、轻雷达、门到门」进阶版智驾,2025 年 Q4 实现「类 L3 智能辅助驾驶」,2026 年实现「轻地图、轻雷达、重算力」的部分场景无人驾驶



不过可惜的是,在本次活动上小鹏只是简单介绍了自研模型的能力,具体的技术细节并未披露。作为对比,蔚来就在今年的 NIO IN 上详细介绍了「蔚来世界模型」的一些技术细节,包括如何捕捉真实世界的信息、模型如何决策等。


在自研芯片 「图灵 AI 芯片」和「沧海底座」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小鹏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能力指标有哪些看点」上。


接着来看。


「图灵 AI 芯片」更具「目的性」,指的是不像现在常见的智驾芯片那样浪费通用算力,它的出现仅是为自动驾驶而生,为 AI 大模型而定制。



至于基础参数,可以见到「图灵 AI 芯片」拥有 40 个核心,最高可支持运行 30B 规模的大模型,集成 2 枚小鹏自研的 NPU ,拥有两颗 ISP ——一颗用于 AI 感知,一颗用于图像合成。



至于最关键的数据「算力」,小鹏表示图灵 AI 芯片「一颗能顶三颗 OrinX」,换言之有效算力大概在 750 Tops水准。该芯片还能同时驱动智驾大模型和座舱大模型,既能节省芯片成本也能提升系统的集成度。



至于「沧海底座」,实话说在行业中自主研发底层 OS 的做法并不出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我们倒是可以看看「沧海底座」到底给小鹏带来了哪些提升,官方给出的数字是「总带宽提升 33 倍」「摄像头出图速度提升 12 倍」「哨兵模式能耗减少 72%」等,纵向来看的确能让小鹏汽车的座舱体验有明显提升,但横向来看还不一定能形成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在 AI 智驾部分小鹏目前比较突出的竞争优势主要还是自研芯片。图灵 AI 芯片的出现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鹏智驾能力的上限,让他们能够在友商的疯狂加码下保持住竞争优势。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正在自研智驾芯片的车企并非小鹏一家,其直接竞争对手蔚来也已经宣布自研芯片「神玑 NX9031」流片成功。


而且,「神玑 NX9031」更有更漂亮的账面数据,如果智驾赛道的竞争演变成底层硬件的直接较量,小鹏谈不上有优势。


眼看英伟达的新一代智驾芯片也将在 2025 年上车,小鹏在智驾赛道能否保持领先优势,关键还是看「新全栈自研」体系能够发挥多大的威力、能否率先兑现承诺让辅助驾驶更接近 L3 水准,我相信市场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三、并不罕见的 AIOS ,小鹏如何做出特色?


有关「AI 汽车」最后来聊聊座舱部分,对于智能座舱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何小鹏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少得将「GPT-4o」这种级别的大模型放进座舱中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求座舱驱动硬件本身拥有足够庞大的算力。有别于现阶段大多数车企仅用座舱芯片驱动座舱系统的做法,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也能够参与到工作中,带来 20 倍的 AI 算力提升,百亿级别参数的大模型将有望运行在车端。



「大模型上车」并不是新鲜话题,现阶段也有一些厂商实现了类似效果——当然具体的办法各有千秋。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更关注的还是「大模型上车」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何小鹏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AI 音响」「AI 助力」「AI 电池」和「AI 底盘」。



比如说「AI 底盘」,借助 AI 本身极快的识别、思考和调整能力,汽车在弯道控制、俯仰抑制等情况下均有体验提升,也就是行驶质感更加优秀。


只不过,这一场景有些「似曾相识」,比如腾势「天神之眼」等智驾系统也曾以类似功能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而类似俯仰抑制等功能,在行业中也并不罕见。



如此看来,就算小鹏找到了能让大模型顺利上车的好办法,在回答消费者「能解决哪些痛点」这个问题上依然有些苍白。


但这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的问题,现阶段汽车本身的发展限制了大模型的能力发挥。正如何小鹏预告那样,如果有一天汽车变成「机器人」,到了需要有自主意识的程度,那么「大模型」就能变成汽车本身的大脑


当然这一天还有些遥远,如果非要找一个参考对象的话,稍后介绍的 AI 机器人应该会有不低的参考价值。


四、飞行汽车正在等待「起飞」机会


「飞行汽车」板块的主角仍是我们的老朋友「陆地航母」。


这款产品已经频繁地在广州街头进行路试,也已经在年初的 CES 上进行亮相,且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开放预订。



在活动上何小鹏回答了有关飞行汽车,大众最关心的四个问题,「能不能飞?」「难不难学?」「好不好用?」和「安不安全?」,算是在预订之前给潜在客户打下「强心针」。


重点说一下「好不好用」这个问题。


低空飞行器本身就有着不同以往的行驶路线,我们存在于二维空间上的驾驶知识放到三维空间上完全不适用,小鹏的飞行汽车如何将我们从 A 点带到 B 点自然是热点问题。


对此何小鹏的解答十分简洁,「交给 AI」。何小鹏表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可以做到「空中智驾」「一键起飞」,路线会有系统给我们规划好且自动控制,颇有在空中使用 XNGP 的感觉。



不过具体的实现细节何小鹏并没有在现场披露,或许在本月的中国航展上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此外,除了介绍飞行汽车的基础信息外,小鹏也首次公开了他们的长途出行飞行器。该飞行器同样使用「鲲鹏超级电动体系」并拥有超过 500 公里的续航,最高航速可达 360km/h



在「陆地航母」尚未知何时能正式上路的当下,小鹏汇天的长航程飞行器自然是遥遥无期。


「低空经济」的确是近来热词,但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飞行汽车和低空飞行器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成为小鹏的另一主力产品。


不过乐观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见到小鹏的「鲲鹏动力」似乎拥有着比较强的适配弹性。能够应用在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上也意味着「鲲鹏动力」会有更强的成本优势,一旦顺利「上车」具体在价格上可能会有惊喜


五、不赚钱的 AI 机器人,是小鹏技术力的镜子


最后来聊聊压轴登场的 AI 机器人「Iron」。



一谈起人形机器人大家可能会率先想起特斯拉的 Optimus ,小鹏的 Iron 和 Optimus 之间自然是有相似之处。


相似的地方,我认为是「出现的意义」。现阶段车企做人形机器人本身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尽快商业化,而是希望借助人形机器人这个载体来做技术的进一步验证,和积累更多数据。


比如说,特斯拉 Optimus 搭载了电动车同款的 FSD 技术,在人形机器人身上积累的数据也能反哺电动车业务。


在小鹏 Iron 身上我们也能见到诸多源自于电动车的技术,例如「AI 鹰眼视觉系统」「AI 端到端大模型」「天玑 AIOS」等等,甚至 Iron 身上也装配了图灵 AI 芯片,只是数量要更多。



何小鹏表示,Iron 将会陆续部署在销售中心和生产线上,通过大量的自我学习能够为自动驾驶、机械控制等领域贡献宝贵的数据。


从用户安全的角度来看,应用同源技术的小鹏 Iron 也更适合作为技术试验的载体,包括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都可以安全地在人形机器人身上进行验证。



换言之,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虽然没有商业价值,但对自动驾驶公司却有着重要意义。


至于「自由度比特斯拉 Optimus 更多」这种事情,可以理解为小鹏在不经意间的「炫技」。小鹏和特斯拉在明面上的、暗地里的较量,仍在继续。


六、增程动力是蜜糖还是砒霜?


有关增程式动力的最新消息,何小鹏在会后群访时回应「插混产品节奏的情况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会先在国内发布。」


蔚来传出要在海外发布增程式动力新车、小鹏确认要在国内发布增程式产品,两家纯电车企的「路线摇摆」,预示着中国新能源市场将要出现剧烈的变化。


这其中既有可能是市场座次的重新洗牌,也有可能是行业研发重心的转移。


不过对于小鹏来说,他们思考的方式还是更「纯粹」一些,当下留给行业的问题也很简单:依靠增程式动力+自研芯片+ AIOS ,小鹏能够顺利地在 2025 年「起飞」吗?


至少我认为,相比现在再往上迈上一个台阶不是问题


包括阿维塔、岚图、零跑等车企已经用真实成绩验证了增程式动力的「魔力」,其带来的销量提升有目共睹;再者小鹏鲲鹏动力本身有着不错的亮点,比如 430km 的纯电续航、高规格的充电能力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传统增程式动力纯电续航短、充电慢的固有印象。


此外,自研芯片和 AIOS 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也让小鹏在线下宣传时握有更多筹码,至少营销上不会吃亏。


只不过,在舆论层面小鹏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同于阿维塔的立足未稳、零跑和岚图的早早切换路线,小鹏一直以来都是纯电动车的代表品牌之一。


和蔚来一样,推出增程式动力肯定会让忠实的纯电粉丝留有微言,如何自圆其说成为了小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完)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鹏P7+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18关注 | 693作品
+ 关注
智能电动汽车的记事本。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