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集资、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西水模式”在全国闻名遐迩。“西水模式”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水磨村,短短十余年间在黄河三角洲上强势崛起,发展成为 “中国轮胎第一村”。
01
从作坊式副业到集团式入股
西水磨村的轮胎业历史要追溯至1968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虎臣从河北省邢台市聘请橡胶技术员,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作坊式村办企业,主要生产橡胶配件。
不过,1969年至1986年期间,西水磨村橡胶业一直作为作坊式家庭副业或干或停,始终没有形成规模,产品档次也非常低。
在集约式发展趋势的催逼下,1987年,村里首次成立3家橡胶联合体企业,1992年12月12日西水磨村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广饶县橡胶化工工业公司”成立,当时共筹集股金60万元,股东40户。
西水磨村已经发展到大小企业10多家,并成立了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包括东源橡胶厂、华泰橡胶有限公司、兴源橡胶有限公司、热电厂、西水集团华帘布业有限公司、广饶县橡胶三厂、西水集团橡胶二厂等23家企业,这些企业共同组成了“山东西水集团”。
为了规范各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2000年6月,西水磨村专门成立了东营市西水化轻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服务于西水磨村各企业,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
02
闻名遐迩的“西水模式”
透视“西水模式”,不论是八十年代的动员村民和小作坊参资入股,还是后来村民自觉融资投资入股抢占市场,西水人把擅长“滚雪球”的睿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西水集团,不管是厂长经理还是普通工人,大家一起生产,一起销售,一起分红。
在西水磨,群众并没有因为不同的企业,而划分成几个利益群体。深入到西水村的各企业,就会发现,群众的股份几乎分散到每一个企业中。经理人的股份,也不仅仅集中在自己的企业里,企业间相互参股,股东相互持股,这是西水磨村股份制的一道独特风景。
经济利益这根纽带把全体村民、企业经理人的心凝结在一起,把发展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全村的20多家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当然,这也为后来的破产危机埋下隐患。)
发展到21世纪,西水磨这个自然村共有1100人,但外聘人员达到8000多人。大量人才、资金的不断辐辏,西水集团的规模不断突破,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工业航母”。
03
宋继明:西水集团掌舵人
宋继明,1986年1月任西水磨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户户联合办厂,厂厂联合办公司,公司与公司联合组建集团。
1987年,宋继明带领大家把当时从事橡胶加工的几户家庭联合起来,率先创办了3家橡胶生产联合体。通过说服教育和示范作用,带动22户家庭入股,共筹集股金18万元,坚持以“群众凑钱,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原则,形成了股份合作制企业。1991年末,全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13家,农户入股率达到50%,从业人员超过300人。
1998年4月,西水磨村组建了全市第一家村级企业集团“东营市西水集团有限公司”,宋继明任董事长,宋家永任副董事长,宋士德任总经理。
2000年集团公司拥有员工3000人,资产4亿元,年产农用车轮胎300万套, 汽车载重轮胎100万套,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35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轮胎生产为主,热电、帘子布、胎圈钢丝、化工生产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小编说:进入21世纪以后,广饶县多家民营企业开始同时投资建设全钢子午胎项目,不到10年间,广饶轮胎业就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子午胎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最大的橡胶产业集群。
但由于早些年许多企业依靠信贷资本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低端产能过剩,引发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得已宣告破产,包括西水磨村的盛泰集团、奥戈瑞轮胎等,这些轮胎公司及工厂目前联合归属于雄鹰轮胎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