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禁停新能源汽车?新政实施→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1月1日,由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提出并牵头编制的地方标准《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DB4403/T 509—2024)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具体来看,《规范》包括总体要求、消防与充电设施技术要求、消防安全职责要求、制度和管理要求、火灾风险管控要求、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与演练、应急处置要求共10章。在对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的火灾风险和消防监管实际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明确了该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制度框架以及各项工作要求。


那么,新能源汽车能不能进地库?


道路“千万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一直是横亘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一道隐形的墙。虽然车企反复强调电池的安全性,甚至搬出针刺实验来展示电池的可靠性。但交通事故中频现的起火、自燃现象,又让消费者频频发出质疑。特别是在地下、半地下车库内,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会导致人员、汽车疏散困难,烟雾浓烈,增加了灭火救援的难度。


今年8月,韩国仁川市一公寓地下停车场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彼时,在事发公寓的一辆白色奔驰突然冒出浓烟,几秒后爆炸起火。40辆车被烧毁只剩框架,约100辆车遭到热损和熏黑,16名居民因吸入浓烟被送到附近医院就医,经济损失数将达到千万元。


今年9月,有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主向媒体反映,广东省博物馆地下停车场禁止停放新能源汽车,做法构成歧视。对此,广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应称,“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防火单位,对消防的要求高,自2021年起,博物馆便实行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停放分区管理。为安全考虑,新能源汽车只能停在地面。”


在此背景下,第一个《规范》来了。


《规范》明确:第1—4章指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及总体要求;第5章从充电设施、消防设施等方面说明了消防与充电设施的技术要求;第6章划分了产权人、物业服务人、充电运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要求;第7章对防火巡查检查、充电设施维护管理、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火灾隐患整改、消防档案等制度和要求进行解释;第8章从火灾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监测与预警等方面提出了火灾风险管控要求;第9—10章对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要求等进行了强调。


其中,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充电区域宜设置在地下一层、二层,不应设置在地下四层及以下。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充电区域不应采用快充设施,充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不应超过30千瓦,且宜采用小功率非车载充电机。


同时,新能源停车位一组划分,各组之间应设置组间隔墙,或相邻两组之间间隔不应小于6米。应当单独规划停车管理区域,划分充电区域、停车区域,应在同一防火分区内集中布置。每个防火分区应配置不少于两具45L的推车式水基型灭火器或推车式水喷雾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为30米。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应全域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应设置于消防控制室或24小时专人值班的场所内。


安全“第一条”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可归于两类。


第一类为内因,主要指向电池企业。电芯制造过程中混入粉尘杂质、极片边缘毛刺,枝晶、析锂等引起电芯短路;第二类为外因,主要指向车企。车辆碰撞、过充过放、高温不耐都有可能是起火的元凶。


那么,新能源汽车被“污名化”了吗?


近三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火灾数量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低到了2023年的万分之0.96。相比来看,燃油车的起火率则在万分之1.5左右。


现阶段,电动化发展到此不过是十年左右时间,销量爆发更是近几年的事。上百年的燃油车都做不到完美无缺,更不用说仅仅十几年的新能源汽车,难免存在一些短板。再加上媒体的渲染,自然会令部分消费者戴上有色眼镜。


如今,“零自燃”成为车企高频宣传词。


例如,五菱在推出宏光MINIEV时,用的是百万销量,碰撞零自燃的说法;埃安在介绍弹匣电池时直言,产品已售出近40万辆,累计行驶超101亿公里,依然保持零自燃的表现;华为余承东也表示,问界在所有品牌中质量排名第一,高于所有车企,且自燃率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比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得益于较早的布局和更高的市占率,相关政策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规范上也更为详细。


首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在具体的测试验证方法上,提出了“针刺、外部直接加热、在电池单体内部布置加热片”三种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试验。并将“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可充电储能装置”改为了“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这意味着,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不仅覆盖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还包括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动力蓄电池。


其次,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针对起火燃烧事故,各企业应于2024年7月31日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在24小时(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12小时内)完成事故基本信息上报;5日内完成事故详细信息上报;15日内按要求上传事故全面分析技术报告。


显然,新能源汽车的“保护战”即将展开。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36关注 | 3197作品
+ 关注
汽车产业讯息、技术传播,为汽车运营、充电设施(平台)、投融资全汽车产业链服务。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