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技术引领新能源风潮 广州车展开幕在即 问界再秀实力

近几个月,增程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马自达在中国市场推出了第一台提供纯电、增程双动力可选的新能源轿车EZ-6;宁德时代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增程「鲲鹏超级电动体系」。不难看出,近两年增程车厚积薄发,逐渐成为推动新能源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今之所以争相入局,主要原因还是以为理想、问界为核心的品牌销量增长快速。数据显示,10月, 问界M9交付16004辆,发布10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7万辆,连续蝉联中国市场50万以上月度销冠;问界M7系列交付15836辆,2024年问界新M7交付已超17万辆,连续10个月蝉联中国新势力销量冠军。而在两个产品系列中,增程版都是极为亮眼的存在。

厚积薄发 赛力斯超级增程助力增程技术普及

国内车企第一代增程车型集中问世是在2019年,理想汽车推出理想ONE,同一时间,赛力斯汽车的增程车型也正式面世。彼时,国内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进程处于胶着期,电池技术、充电技术与充电桩的布局等因素制约着纯电汽车市场的发展,而增程式电动车因为动力可从汽油发电来提供,同时又能提供纯电体验,因此逐步受到消费者认可。

可以说,赛力斯汽车对于引导中国消费者认同增程技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今天增程式技术得以在中国市场铺开,赛力斯汽车作为“排头兵”功不可没,不仅将开拓与引领的价值全面呈现出来,而且证明了自身高瞻远瞩、抢抓机遇、厚积薄发的内在精神。

此后,赛力斯超级增程历经了多次迭代进化,体验不断跃升。直到2013年,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跨界合作推出了问界品牌,问界M5、M7、M9等多款增程式车型陆续发布并实现量产交付,引领增程式产品进入到全新纪元。基于越来越大的用户基盘,赛力斯汽车也得到了更多的用户反馈,不断进行技术优化,走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与此同时,超级增程的赋能也让问界产品收获了市场和用户认可。以问界M9增程版为例,它搭载了赛力斯汽车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H15RT发动机与增程专用发电机,两者高度匹配,实现了更好的驾驶感、更长的续航与更低的油耗。众多用户都表示车辆的驾驶感非常好,日常上下班的城市道路上,动力输出更加线性,平顺性十分优秀,加速踏板初段呈现出稳重感,随着加速动作深入,动力会源源不断向车轮输出。而在高架这类需要上下坡的场景中,车辆会根据实际路况调整功率,减少为车辆“补电”的动作,从而降低因电机扭矩响应迅速所产生的眩晕感,这也是问界M9增程版能够做到好开不累脚、好坐不晕车的秘诀之一。

锚定双技术路线 持续精进自主研发实力

问界的热销印证了赛力斯汽车在战略布局上的正确。在彼时那个并不成熟,一众自主品牌都摸索前行的时间点,赛力斯汽车能在众说纷纭中把“增程与纯电双技术路线”这一点清清楚楚地抓住,是一项非常正确且具有思想力量的决策。那么,赛力斯汽车到底做对了什么?

其一,真正扎实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2016年,赛力斯率先投入到增程技术的研究与布局中,过去八年,坚持技术创新,以高效环保、静谧无感、超级智能为研发方向,完成了超级增程的多次迭代,重新定义了增程动力系统。无论是2023年度“中国心”十佳新能源动力系统,还是第二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众多荣誉都佐证了其领先者与开拓者的地位。

其二,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在取得一定成果后,赛力斯汽车将增程器推向了市场,与更多同行者一起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增程器对外累计销售已超30万台,占据了4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

其三,“手艺”很重要,让“手艺”持续进化更重要。从资金、人才到行业合作等各个方面,赛力斯汽车都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投入与合作,让技术实力越来越雄厚。据悉,超级增程已完成了又一次迭代,通过一系列“黑科技”上车,实现体验的进一步跃升,接下来就将搭载在问界产品上。正所谓,创新的基础是观念,观念本身很容易被抄袭。但赛力斯超级增程用自己的创新速度构建起了竞争壁垒,跑在最前端,让别人只能是追赶来不及抄袭。

结语

增程式电动汽车兴起的背后,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转型、补贴退坡、增程技术进步等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有行业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内,国内汽车市场燃油车、纯电车汽车、插电式及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比大致将是3:3:4。照此预测,增程式电动汽车还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赛力斯汽车为首的一众车企将如何继续创新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市场的检验将给出问题的答案。

11月15日,2024广州车展即将开幕,问界品牌将携全系产品亮相。届时,问界将如何秀出产品魅力,赛力斯汽车又将如何展示技术实力,让我们一起围观!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4万关注 | 1661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媒体人,汽车评论员,专注汽车评论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