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从广州车展看明年趋势

今年最让车企苦恼的,并不是价格战,而是市场需求变化剧烈震荡。车企除了大力缩短研发流程,加快跟进市场走势,更重要的是做好预判。

文 /《汽车人》孟华

2024年广州车展已接近尾声,虽然规模上相较去年小有收缩,但总体基调还是积极的。有钱没钱都得过年,国内车企对待A级车展的态度,即便意兴阑珊也得签到打卡,否则会被认为运营出了问题。

业界有个说法,广州车展是给明年的市场定调。归根结底,是市场上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共同行为给车展定调。和普通认知不同,消费者并不能塑造趋势,但可以在几个可能的路径当中选择,即做裁判员。

新能源内斗

今年广州车展,展车总数1171辆,其中新能源车512辆,新能源占比43%。

按理说,任何大卖场都谋求领先趋势。比如夏天还未结束,商场里摆的就全是秋装了。新能源今年连续4个月渗透率超过50%,仍在增长中。按照以上规律,广州车展上新能源应该占比更高才对。但车展上的新能源比例,反而弱于市场现状。

这应该怎么解释?

今年最让车企苦恼的,并不是价格战,而是市场需求变化剧烈震荡,其变化速率都快赶上快消品了。车企除了大力缩短研发流程,加快跟进市场走势,更重要的是做好预判。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旗下品牌可以分进合击,在多个可能路径上预先站位。产品可以如此,但底层技术则无法快速演变,这就更要求做好预判。

不区分价格的话,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批售975万辆。其中,纯电583万辆,同比增长13%;增混合计391.5万辆,同比增长85%。

10万元以内,纯电基本上荡平了大多数对手,包括燃油车,这是由成本决定的,无需多言。

10万-20万元新能源,纯电仍然占优,但插混增长率相当于纯电近7倍,追上并反超纯电,只是时间问题。今年上半年,10-20万插混销量71.2万辆,同比增长50.1%,市占率17.3%;纯电销量88.3万辆,市占率21.5%。

今年10月,价格区间12万-18万元的比亚迪宋Plus的表现很典型,总销量5.1万辆,其中EV版1.4万辆,混动版3.7万辆。新能源的增量大头,被绝对销量滞后的增混拿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且趋势迅速放大。

至于20万元以上的市场,今年Top10新能源的常客,只有Model Y、Model 3和小米SU7三款纯电动车,其余均为增混。

市场偏好在确凿无疑地向带油箱的新能源方向转换,这一点早在今年初业内就取得了广泛共识。广州车展上,由十几家原本以纯电为主或只做纯电的品牌,展出了增程或者插混产品,比如埃安、昊铂和阿维塔等。此外,还有小鹏、小米等规划了产品,尚未来得及拿出来的品牌。

目前20万元以上纯电新产品,基本都将WLTC续航抬升至600公里,少数到达700公里,蔚来一力推动的换电,也拥有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主机厂品牌。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压制住增混的高速增长。

现在主要的局面,新能源内斗的成分,甚至比新能源与燃油车的争斗还要激烈。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路线之争。

燃油车仍有市场

每逢节假日,网上就开始讨论增混车应不应该占用高速充电桩。节假日、跨城旅行、跑到基础设施不大完善的地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低频场景。而就是这些低频场景,实际上左右了购买决策。

理想的方案,当然是配有多部车辆。但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停车都是难题,基本也都有限购或者其他物理空间约束。即便没有限购,持有成本和行驶里程的不匹配,也让不少收入还不太高的中国消费者,觉得没必要买两辆车。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10万元以下的纯电车型,占据了新能源销量榜首;以及为什么极速和上坡都表现相对差的单档插混,能够大行其道。大家都是在预算和场景上做平衡。

愈是如此,愈是筑牢了全能车的市场根基。

只要纯电续航无法满足1000公里的续航要求,增混就会一直增长。而业内对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其实没有准确的商用化时间,目前能够量产的无一例外都是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的预期时间,截至目前都不靠谱。

鉴于目前固态电池仍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不但2025、2026年,哪怕是2027年,固态电池都不会是主流。2025年,增混将进一步扩大地盘。

如果承认这一中短期趋势,厂商们由此推知,燃油车其实也是全能车,在所有场景上也都胜任。虽然在通勤方面和新能源的使用成本差异巨大,但市场教育了几年之后,发现燃油车的在某些地理区域(东北、西北地区)大致上仍然无可替代(除非加上很多小限定条件)。

这样一来,燃油车一路败退的趋势,就有趋缓和近乎停滞的一天,其市场份额并不会一路压缩到零。这一天,早则在2025年晚些时候,迟则在2026年就会出现。

广州车展上燃油车的比例大于其真实市场份额,恐怕就基于这种趋势的预判。是否猜对,要看市场走势和技术发展的进程。因为误判了技术爆发的时间点,哪怕是监管机构和行协,在中长期预测时,表现也不佳。

当然,也有小部分品牌,从增混进入纯电赛道,比如理想和零跑,这并非市场主流。

智舱向上,智驾向下

智驾和智舱这一块,进展基本符合此前业内的预判。

从广州车展上看15万元以上车型的智舱芯片,基本普及了高通的8295P芯片。碳化硅支撑的800V充电,同样在15万元以上车型中铺开,起码高配要给800V。

而智驾则呈现了向下普及的趋势。有些舆论,将“端到端”智驾定位为高端车型才有的装备。其实,它更像厂商拥有的软件基础设施。

拥有大模型基础算力和算法工具的厂商愿意的话,可以在旗下所有车型部署“端到端”。装车量越高,边际成本越低。因为大模型的软硬件,才是主要成本所在,而非车载装备。车上激光雷达不是必需品,而能容纳转移算法的车载算力,则是必须的。

不过,厂商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是更愿意赋予中高端产品“端到端”,中低端产品直接采购ADAS供应商的方案套件。这恐怕是出于产品差异化的营销考虑。

今年1-8月,L2+域控Soc市场上,跨国供应商占据了60%的份额,其中英伟达一家就占了31%。但是,这一比例将在2025年逐步降低。主机厂们在中高端产品上,借助少数国内供应商的帮助(Momenta、华为、元戎、地平线等),推进“端到端”。同时强化自研(重点是软件),要求供应商只提供Soc,而非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5年,采用国内智驾方案(包含自研和国内供应商充当二级供应商)的比例将继续上扬,预计将突破50%。

广州车展后,将是全年冲刺的黄金时光。今年全年乘用车预计超过2680万辆,增幅3%。相比去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10.6%,缩水不少。而且,还是在下半年以旧换新的强力政策拉动之下达成的。反过来,政府也是预判到今年的新车消费势头不对,因此才祭出史无前例的政策。

2025年,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回暖。虽然有中美和中欧贸易关系走低的前景,但是汽车出口预计仍将增长,只是增幅不会像今年那么亮眼。

广州车展传递的信息,大概有点“渡尽劫波”和期待“否极泰来”的情绪。【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36关注 | 4221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