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30年,怎一个敢字了得?

工程师之魂,是比亚迪创造奇迹的钥匙。


2024年11月18日,被浓墨重彩地抒写到了比亚迪的故事里。


这一天,是比亚迪创立的30周年。


作为比亚迪的掌舵人,王传福有很多难忘的节点。他记得比亚迪如何从一个20人的小团队,走到到今天近百万名员工的世界级企业的,也记得一个如此朴素的群体,却用独树一帜的“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的方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启了“中国时刻”。


他记得比亚迪从立志于“造电动车”开始,从0到500万辆,这15年的道路是何种的坚持不懈,也记得从500万辆到1000万辆,这15个月的海阔天空、果敢和敬畏。



从最初的电池制造,到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经历了无数次考验,王传福说,“敢想、敢干、敢坚持,比亚迪才能走到今天”。


发布会现场,比亚迪发布了30周年主题曲《敢》,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对比亚迪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致敬每一位勇敢同行的追梦者。在《工程师之魂》这本书里说,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比亚迪人把一路的风雨变成了一路的风景。


但是,细数过往30年,又怎是一个“敢”字了得?



“敢”字何来?


比亚迪将30周年的总结,写成一个“敢”字。敢字何来?要从王传福的故事说起。


1993 年他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王传福说,当时他从北京来到深圳,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看到身边的许多人都在搞项目,敢闯敢试,让他很受鼓舞。


“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敢,是他的习惯,也铸就了比亚迪的命运。


王传福发现,移动电子设备“大哥大”使用的是镍电池,当时大部分还要靠日本进口,他直觉这是一个风口。1994年11月18日,他在深圳拉起一支 20 个人的小团队创业,“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还都没有领到,一直到了1995 年年初才办下来。”



当时造镍电池最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设备,但是王传福兜里没几个钱,买不起,也没资产作抵押贷款。就只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王传福想到了人+夹具=机器人的办法来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把日本整套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环节,看哪些环节可以用人工完成,哪个机器能不能用到电池生产上。最后,比亚迪花了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支电池的生产线。


那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工人把正极片、隔膜片、负极片放在一起,用手卷起来,夹具一夹,一个电芯就卷成了,卷好的电芯运给下一个手工注液的工人……


诺基亚曾经走进比亚迪镍电池生产车间,疑惑,“这种车间是怎么造出有品质保证的电池的?”诺基亚工程师当场抽检了 20 只电池,测试的结果是,比亚迪的电池能充放电 1000次,是日本电池的 3 倍,还更便宜。


这是比亚迪第一个关于“敢想、敢干、敢坚持”的故事。很快,比亚迪迎来了第二个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30年后的比亚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7年,王传福去日本调研,看到了一家锂电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当时口袋里只有300多万元,依然买不起报价六千万元的锂电池生产线。


老办法。自己动手,自主研发工艺和设备。不同的是,做锂电池,技术几乎从零开始。


“我给研发团队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要做出一个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我们的工程师也很争气,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没有试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隔膜上,自己做切片。”工程师想尽办法,找到路径。


王传福感慨地说,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比亚迪成为中国首个量产的锂离子电池的企业,并且一出手就把8-10美元的锂离子电池价格拉到了3美元,性能还有保证,陆续成为三星、索爱以及苹果的供应商,打入了国际市场。


“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



二次创业,进军汽车


这是老故事,但至关重要。


2003 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增长空间有限。王传福想要一个更大的市场,但又希望是一个和电池相关的行业。


于是,他把目光朝向了造车。


“敢想、敢干、敢坚持”,仍然是比亚迪二次创业的主题。2003 年1 月 23 日,比亚迪以 2.695 亿元收购秦川,正式造车,造电动车。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在质疑声中,比亚迪市值蒸发近 30% 。王传福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很多人问他,“通用都放弃了EV1,电动汽车还有前景吗?”他回答,“通用放弃了,是因为他们没想有想到锂电池发展这么快,我相信未来的电动车电池就是锂电池。”


30周年发布会上,王传福回忆说,“那个时候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我们看到更清晰,能看得更长远。”


为了学习造车,王传福经常和专业人士交流,还买各种与汽车相关的书,调研工厂等等。经过一年的设计开发,2004年1月,第一辆实车“316”成型,比亚迪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款车投入市场,找来经销商来测评样车,最后7 个经销商走了 6 个。


316不及预期,被迫按下了暂停。做出这个决定,王传福很果敢,但也苦恼,造车课题何去何从?王传福再次写下一个“敢”字。他说,“要干汽车历史上不可能的事”,要用一年的时间,造出来一辆新车。这辆新车是F3。



“我们没有造车的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要潜心下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比亚迪一口气买了十几辆市场上大卖的车,在拆的过程中研究学习,“反复地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直到搞懂为止。”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F3在西安下线,拥有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肩负着比亚迪开拓市场和品牌的重任。结果超过了比亚迪预期,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辆,2007年单月销量超过 1 万辆,2009 年销量 24.7 万辆,是当年销量第一的车型。


F3一路高歌猛进,比亚迪也没有忘记造车要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造车有了市场基盘之后,比亚迪开始在新能源领域布局。2008 年,比亚迪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创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 年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


车型上,比亚迪推出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 F3DM,后来又推出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E6。2009 年,特斯拉发布 Model S 的原型车,马斯克还在为量产睡不着觉。


2009年,中国启动 “十城千辆” 工程和新能源汽车专项规划,开始系统性地推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被巴菲特入股的比亚迪,正走在时代的前端,等待着时代的馈赠。



十年饮冰,唯有坚持


命运却没有为这份馈赠标好价格。从2009 年开始,比亚迪遭遇了困难。王传福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难,整整十年。


“做选择很容易。拼劲全力都等不到结果,却依然咬牙坚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去年 8 月,在比亚迪第 500 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谈及那十年的沉寂,王传福难得哽咽。


困难当前,比亚迪能做的只有找原因,想办法,剩下的就是坚持。


2009 年,比亚迪从 2008 年的 17.7 万辆增至 44.8 万辆,让比亚迪觉得2012年就可以实现中国第一,并把 2010 年销售目标是定了80 万辆,比2009年实现翻番。



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签署合同,在深圳成立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公司,双方各占50%,在与戴姆勒合作顺利推进时,几乎所有比亚迪人都相信,2010年翻番的目标必然会实现。


要实现翻番,渠道能力十分关键。于是,比亚迪一边吸纳新的经销商,一边加快开发新车型。


经销商被分成 4 张网,只能销售所在网的产品,当时比亚迪只有 7 款车在售。为了让经销商有车可卖,兑现每年至少3款新车的承诺,比亚迪加快新产品的研发。


但是,过快的渠道开拓和产品开发,超出当时体系能力上限。“在我们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销量的回落,渠道的退网,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利润跌去了 90%,不得不承认在起步的阶段,我们应该敬畏市场,稳扎稳打。”


王传福进行快速反思,并公开致歉,提出将 2010 年至 2012 年划为 “三年调整期”。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渠道扩张太快、对品牌关注不够和对汽车品质的追求不够。



三年修炼内功,王传福认为,2013 年会是二次腾飞的第一年,但事与愿违。“我本来以为很快会有转机,提出二次腾飞的目标,没想到没有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 10 年。”


特别是 2019 年,比亚迪利润同比下降 40%,王传福用了“命悬一线”来形容。他清楚地记得,2019年的净利润只有16亿元,但是在研发上,比亚迪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亿元。


又是一个草蛇灰线的故事,其中重要的项目就是日后打赢翻身仗的重要支撑,刀片电池技术。“许多人在笑我烧钱,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汽车,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


这是王传福的坚持,比亚迪的坚持。



打一场水到渠成的“翻身仗”


十年困顿,没有困住比亚迪锐意进取的脚步。


在漫长的十年里,纯电动车 e6 在深圳作为出租车示范运营,电动大巴K9成为多个城市的交通工具。城市交通电动化表现出彩,但不足以实现产业升级的变迁。落点仍旧在乘用车市场,比亚迪决定“将电动化进行到底”。


比亚迪需要专属的风格。在找到风格之前,解决品质问题是调整期的头等大事,每周一的晨会必谈的是品质。每一辆新车下线,王传福一定会自己先开。


基于对品质的严格要求,2013年,DM 2.0系统的首搭车型比亚迪秦DM上市。2014年北京车展,比亚迪发布542战略,同时唐DM也一同发布。在唐DM的高性能下,比亚迪进入了20万元以上的品牌队列。



542战略,从性能、安全到油耗三方面重新定义汽车标准,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极速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


不过,唐DM也有个难题待解,亏电油耗。后来,王传福组建了能好与平顺性项目组,攻在亏电状态下的性能问题。工程师进行了电机架构的重点优化,后来的车型设计和动力性能上都有了全面的进阶。


随着秦DM和唐DM等的上市,比亚迪的产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不过,当时比亚迪还有一个课题待解。


颜值,是很多人买车的第一道门槛。比亚迪也要专属的设计风格。为此,王传福把奥迪设计师沃尔夫冈·艾格拉来,艾格很快融入了比亚迪200多人的年轻设计团队。


在开启王朝系列后,王传福定了一个原则,要用中国元素设计。艾格借用 “中国龙” 的形象元素,设计出 Dragon Face 的龙颜美学,使用这个设计语言的宋 Max、新一代唐和秦 Pro,在市场上很快脱颖而出,构筑了比亚迪的“设计风格”。王传福对销售团队说,“以前车卖不好,你们说是不好看,以后没有理由了吧。”



解决了颜值的问题,比亚迪的重心聚焦了技术上。2020年3月29日,刀片电池发布,表达出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发布会现场还播放了针刺实验。


比亚迪一直的坚持,不是简单地从技术出发,而是从好不好用出发。7月12日,搭载刀片电池的汉车型上市,比亚迪的工程师思维和对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融合在了一起。


2020年6月,DM-i和DM-p双模混动技术双平台战略发布,比亚迪开启了插混多平台之路。比亚迪的“技术鱼池”越来越充盈。


与此同时,针对垂直整合的零部件体系,比亚迪推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变革,催生出了“有竞争的垂直整合”,将内外部产品进行品质和成本的对比,进行优胜劣汰。此外,比亚迪还引入一流的外部供应商,增强竞争氛围。


比亚迪的核心零部件体系,以5家有限公司的形式全部独立,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和弗迪模具。这意味着比亚迪的供应链体系,更开放和高效。


在技术产品之外,新能源市场的培育是一个大课题,比亚迪想当领军企业,必须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的老经销商记得,每年的经销商大会,王传福都要讲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并提出直连用户的策略,不仅开设直营店,还将触角伸到线上。


2020年,在比亚迪进行口罩生产的百团大战时,比亚迪“翻身仗”的关键时刻相继到来。



刀剑出窍之下,是工程师之魂


2021年,比亚迪DM-i插混技术正式发布,在专用功率性刀片电池、EHS系统和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的合力之下,DM系统迎来爆发。


王传福说,“我们要让这一技术进入传统燃油车占据主导的市场,在红海中杀出一个蓝海”于是,由王传福牵头的“DM-i昆仑战役”打响,目标是做到A级SUV市场的冠军,A级轿车市场的冠军。昆仑战役告捷。


不夸张地说,DM-i双模技术让比亚迪走上了制胜时代。2024年5月8日,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上,王传福说,第四代DM技术让比亚迪打赢了这场翻身仗,短短三年,插混销量增长了30倍。从2020年的4.8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143万辆。


后来,比亚迪发布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从底盘、动力、智能、车身四个维度,释放了智能电动化的潜力。王传福称之为“从上半场电动化转向下半场智能化的关键布局。”



比亚迪一直强调,“安全是电动汽车最大的豪华”,为了精准控制车身姿态,“易四方”技术应运而生,搭载在百万豪华品牌仰望车型之上。


仰望有易四方,王传福说,“腾势也要有专属的护城河”。所以,以动力架构、控制架构、整车智能架构三方相互支撑,构筑了易三方技术,打响了整车运动性能的第一枪,在腾势Z9GT上搭载。


比亚迪积多年研发之功,圆满了王传福希望填补国内车身控制技术空白的执念,云辇系统诞生。基于云辇系统,车辆会变得非常智能。2024年比亚迪又推出智电融合的全新璇玑架构。


一鱼池的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比亚迪的产品有了强有力的支持。腾势D9将高端MPV的王者别克GL8拉下神坛。仰望U8以百万元的定价,累计销量突破8000辆。


将技术优势和消费需求结合,比亚迪迎来了全面爆发。2023年销量实现302万辆。今年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这是中国汽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单月销量数据。


至此,比亚迪走到了第三十年。王传福认为,工程师是最好的雕刻师。



2017年,撒贝宁问他如何确定自己的角色,他回答,“我首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他说,比亚迪的研发是靠十几万人的脑子在运动,是整个研发大军在养鱼。


“比亚迪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余的几十万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这种以人为基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基础。”


目前比亚迪设有 11 大研究院,11 万名工程师。今年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 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 80%。王传福特别提出,“把人才厚度做高”。


王传福很清楚,人才是掌握技术的关键,发展电动车的关键是掌握技术。只要研发人员的项目申请,不管需要多少投入,只要有研究价值,王传福眼睛都不眨就签字。


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


源于对人才和技术的全力投入,比亚迪形成了“面对问题时,用研发去破解”的气质,才有了30年不变“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底气。


工程师之魂,技术鱼池,是比亚迪创造奇迹的钥匙。



写在最后:


在《工程师之魂》这本书里,有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比亚迪的30年。


“30年,比亚迪都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证明再难的东西都能学会,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比别人走了更远的路,比亚迪接下来的目标是要在全球市场去证明中国汽车。2024年7月8日,比亚迪泰国工厂竣工,第800万辆新能源车型下线,王传福喊出了“中国品牌,有多难就有多敢”的口号,振奋人心。


如今的比亚迪,正在全球市场打一场技术创新、系统化产业能力输出、深度本土化的“持久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6万关注 | 3701作品
+ 关注
汽车解码者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