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2024年是即将载入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产品的加持下,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这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这一年,30岁的比亚迪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光时刻,月销量突破50万辆,并且在30周年的生日庆典上,品牌旗下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
这就是为什么聊起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时,不得不提比亚迪的原因。
作为新能源车的倡导者,比亚迪自2003年迈入汽车行业就立志要打造新能源汽车,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现如今的傲人成果,倘若按照月销50万辆的速度进行计算,比亚迪要完成下一个1000万辆,用时不会超过2年。
从1到100很容易,难的是从0到1。比亚迪就是那个坚持从0到1的开创者,这不仅仅需要其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更需要滴水穿石般的坚持,这样死磕到底的精神,是对比亚迪所倡导的工程师文化的最好解读。
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的话讲,比亚迪“敢”的底气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经过30年的历练,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早已深入骨髓,而这样的文化也将推动着比亚迪继续挑战更高的高峰。
所有伟大都源自一个勇敢的开端
1993年,王传福从北京来到深圳,成为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满活力的深圳让王传福有了创业的想法。1994年11月18日,比亚迪正式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成立,当时的名字叫做深圳市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并且仅有 20 名员工。
就此,跳出“铁饭碗”工作的王传福开启了创业之旅。
得益于王传福的深刻认知,比亚迪在电池产业发展的顺风顺水。1996年,比亚迪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 到了2003年,王传福已经把比亚迪做成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
敢于跳出“铁饭碗”是王传福成为电池大王的基石,而在电池产业问鼎全球的背景下,王传福又将目光瞄准了汽车行业。2003年,比亚迪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收购,正式迈进了汽车产业。
彼时,中国刚刚加入WTO,全球各大车企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后只能依靠进口,安全进口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就是路上的外国车特别多,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落后几十年,如果跟着外国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因此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唯一的出路。”谈及布局新能源车的初衷,王传福这样表示。
但王传福的决定却遭到了投资人的集体反对,当时很多基金经理甚至放出话:“如果执意进入汽车业,我们将抛售比亚迪的股票。”2003年1月23日,在收购秦川汽车的当天,比亚迪股票暴跌21%。随后的短短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面对各界质疑,王传福对此进行了回应,同时表示,“我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
为了将汽车干好,比亚迪一口气买了十多辆市面上主流的汽车,供工程师拆解学习,就这样比亚迪在2005年正式推出了燃油版F3,在2006年研发成功了首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车。
在那个燃油车盛行的时代,F3e更像是一个不合时代的产品,但比亚迪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进行不断的迭代升级,比亚迪的新能源产品线也在逐步扩充,秦、唐、宋等插混、纯电车型接连而来。
虽说车型序列日渐丰富,但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反倒是不少自主品牌凭借SUV的热潮混得风生水起。
乘用车市场受阻,比亚迪又开始了在商用车领域的探索,2009年9月比亚迪正式收购了美的三湘客车开始向商用车领域进军。2010年首台电动大巴K9于长沙基地下线;2011年K9电动大巴通过国家公告并在长沙、深圳运营;2012年比亚迪天津的大巴工厂开始建立;凭借自己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比亚迪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巴体系,并通过电动大巴打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大门。
2010年,比亚迪开始进军美国市场进行新能源车、太阳能产品和储能设备的销售,2014年9月,比亚迪获得长滩运输署60台纯电动大巴订单,这是比亚迪在美国市场的第一笔大单。此后,比亚迪新能源大巴逐步进入了日本、英国、巴西、荷兰、澳大利亚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在海外市场的基本布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行业背景下,比亚迪的坚持也开始在乘用车市场开花结果,在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等诸多新技术加持下,历经10年沉寂的比亚迪逐步开启了品牌发展的高光时刻。
2021年比亚迪全年销量73万辆,2022年增长至186.35万辆,2023年首次突破300万辆,达到了302.44万辆,2024年比亚迪销量预计将突破400万辆。快速成长的比亚迪早已成为行业的标杆,而这样的成绩背后,凝结着一个又一个勇敢的决定和一次又一次咬牙的坚持。
探索智能电动车时代的无限可能
从本源上看,比亚迪能够形成工程师文化,是王传福对技术执着的结果。王传福坚信,研发投入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即便是在最困难的2019年,比亚迪也没有停止在研发投入,2019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只有 16 亿,扣除费用后仅有 2 个多亿,研发支出却有 80 多个亿。
在比亚迪成立的30年间,比亚迪一直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不断向前,截至目前,比亚迪已投入研发费用超1600亿元,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人,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易四方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结果。例如,2020年,比亚迪推出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以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等优势赢得广泛认可,刀片电池还能够轻松通过针刺实验,不仅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而在混动技术上,比亚迪DM技术已进化到第五代,并搭载到比亚迪秦L DM-i和 海豹06 DM-i等诸多车型之上。2023年4月,比亚迪正式发布了云辇技术,发布会现场横向移动以及车辆起跳等经典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得益于独特的车身控制,让车辆开拓更多场景成为了可能,在云辇技术的加持下,哪怕掉了一个轮子,车辆依然可以保持平稳行驶。
从三电系统到车身控制系统,比亚迪开始探索电动车时代的更多玩法,而这样的探索都是基于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的工程师文化的基础上打造的。但比亚迪的征途远未结束,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汽车智能化也逐步成为行业全新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也开始大力向智能化转型。
11月18日,比亚迪30周年庆典上,比亚迪正式对外宣布拟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在全球同行业技术端、市场端的话语权。“人工智能+汽车”早已成为比亚迪重点发展方向。
“我不希望比亚迪被公众记住是赚到多少钱,我希望它留给公众的印象是一家中国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它的绿色发展梦想是帮助地球降低1摄氏度。”王传福这样表示。既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又有死磕坚持的决心,还有海量的研发投入,比亚迪正在用实际行动,让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无限想象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