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决赛圈火光四射:2024年汽车十大事件点评!

为了总结过去,启发未来,“轰Party”编辑部特地为大家整理了2024年来汽车行业的十大事件,并给出了我们不一样的点评。

1.新能源产销破1000万辆

11月中旬,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首次在年内突破1000万辆,这也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达1000万辆的国家。本年度内(1-11月),我国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 和35.6%。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市场新能源单月渗透率自7月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突破50%。根据乘联会预测,12月新能源车型零售预计可达140万辆,渗透率约51.9%,这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将连续6个月超50%。在1-11月新能源的累计销量中,插混(含增程)车型销量达451.9万辆,同比增长85.2%,纯电动车销量673.8万,同比增长15.0%。

轰Party点评:虽然今年全年新能源的渗透率目前还没有突破50%,但依照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月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越50%的趋势来看,明年全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正式超越燃油车,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意味着如果销量主力为燃油车的合资车企不加快电动化转型的节奏,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它们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将会愈发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1-11月的新能源销量中,插混(含增程)车型85.2%的增速,远高于纯电车型15%的增速,这在某种程度上跟电池发展技术遇到瓶颈及充电配套设施目前不够完善有关。此外这还意味着,从短期来看插混增程车型仍将成为国内市场主流。只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跟随理想步入增程赛道,日后该赛道会变得越来越拥挤,也许对于车企来说,下一步提振销量的最大“技术护城河”,可能就是智能驾驶技术了。

2.最大力度的国家补贴

2024年4月底,商务部等7部委发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者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但危险程度仅次于今年2月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显示,这次补贴似乎对汽车的销量并未太大作用。随后国家做出了调整,推出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汽车置换补贴。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8月16日,第二轮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细则正式出台。补贴标准由原来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二者都增长了一倍及以上。


轰Party点评:不得不说,这次最大力度的汽车“以旧换新”置换补贴,的确对国内汽车的销量起到了很大的提振作用。根据乘联会统计,在推出更大力度补贴后的9月,我国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4.5%,环比增速10.6%。10月和11月,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1.3%和16.6%。乘联会预计12月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速仍将高达14.8%,环比增速也将达11.4%。此外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2月19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近270万辆,汽车置换更新超310万辆。换句话说,汽车行业的“双新”政策为2024车市带动汽车报废、置换更新580万辆。

然而,在推动汽车销量上涨的同时,业界也传出了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政策拉动可能会透支明年的部分需求,有经销商希望政府部门2025年前把政策明确下来,否则随着该补贴的截止,春节旺季后,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我们认为,根据商务部此前透露的正在抓紧研制明年相关政策之消息,在今年的补贴政策截止后,明年大概率会有新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措施,只不过具体补贴力度,目前不好判断。

3.本田、日产拟合并

近日,本田、日产合并事宜有了新进展。据外媒报道,在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的合并谈判中,两家公司的业务将会合并为一家新控股公司,日产持股的三菱汽车将在2025年1月底前后决定是否加入。考虑到双方股票的平均价格和资产等,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合并比例谈判或从5比1开始。换言之,如果合并后新公司股份为100%,本田将占总股份的 "77% 至 78%",日产将占总股份的 "15% 至 16%",三菱将占 "6% 至 7%"。

根据两家公司2023年的销量,若合并成功,该控股公司将成为仅次于丰田、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这也将会是自2021年FCA和PSA并成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 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一笔交易。

轰Party点评:本田、日产的合并,某种程度上其实主要是为了拯救已陷入财务危机中的日产,只不过日本政府担心日产的控制权旁落到企图收购日产部分股份的台湾富士康手中,才主动撮合本田、日产合并。

我们认为,日产、本田的合并未必会对其后续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毕竟二者共同的难题是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而在这个方面,日产此前虽然有所积累,但跟本田几乎都是半斤八两,相互之间并不能赋能。合并的最大好处可能就是在研发、销售端产生协同,节省成本。但合并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如何整合的问题,若本田控股的趋势来看,日产在业务方面未必能长期屈居人下,若没处理好整合的问题,合并只会弊大于利。

4.欧洲豪华国内遇冷

今年下半年,保时捷中国宣布,全面启动裁员计划,涉及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两大群体。随后又有消息称,保时捷中国计划2026年底之前对经销商网络进行全面优化,最终目标是将门店数量从目前的154家缩减到100家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其将关闭约54家门店。

除了保时捷,德系豪华BBA的处境同样艰难。12月初,北京华阳奥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奥通”)在展厅显眼位置张贴了一纸公告,宣布即日起停售一汽奥迪品牌的产品,改卖国产豪华问界,但承诺继续提供奥迪车辆的保养和维修服务。几乎与此同时,郑州最大的一汽奥迪经销商郑州中升汇迪也宣布了同样的消息,随后二者被一汽奥迪取消了经销授权。

轰Party点评: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用来形容欧洲豪华所遭遇的渠道困境,可谓再合适不过了。这两家经销门店为何不卖奥迪,改卖问界?根本原因就是问界的销量更高,也有更多的返点,所以经销商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在利益面前,忠诚度又算什么呢?

销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1.7万辆,同比增长364.23%。其中,问界品牌贡献了赛力斯总销量的90%以上。财报方面,赛力斯Q3营收达415.82亿元,同比增长636.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13亿元,同比增长354%。

处于生存边缘的经销商,面对爆卖的问界又怎能不心动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50.8%,而盈利比例仅为35.4%。这一境况表明,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迫使经销商不得不移情别恋。戏剧性的是,面对这样的处境,保时捷中国仍坚持高端定位,强调不会通过降价刺激销量。这倒无可厚非,因为保时捷的真正困境不在价格,而在于能否推出有竞争力的电动产品。明年欧洲豪华该怎么走,是一大看点。

5.合资车企开启2.0时代

今年,恰好是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了延长合营合同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双方表示将以技术赋能合资企业,也宣布合资公司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

上汽与大众本次续约与上次续约最大的一点不同是,双方后续将会把中国市场作为研发大本营,共同推出多款可辐射向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美国市场的电动化产品。这一决定可谓意味深长,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化被动为主动”,成为真正的“决策者”。

轰Party点评:上汽大众方面近日向我们透露,2025年,其重点会放在上汽与奥迪新成立的品牌AUDI上,明年第四季度,其将推出一款挂有AUDI标的全新车型,其余新车则为该款车型;到了2026年,上汽大众整个品牌将彻底发力,预计每个月都会推出一款新车型,且大多为目前更受欢迎的混动车型,斯柯达将不会推出新车,旧有车型会与上汽大众同店销售。

比上汽大众后续会推出众多全新车型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上汽与大众集团提前续约一事。这份合同有多重要呢?我们不妨反着来看下,假如上汽大众的续约不及预期,那么,处境更加艰难的日系、美系合资车企之选择,可能就会更悲观。更具体而言,大众的续约未必能坚定通用的信心,但大众如果不续约,那通用是否续约似乎很容易回答。

有人可能会说,不续约还好些,合资都退出了,自主品牌一家独大多好?问题在于,如果合资退出,中国汽车市场将彻底与全球市场脱钩,比如从技术路线、标准化、合规等各个方面,都会分道扬镳,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车企在国内死卷,却无法成功出海,最终的结局就是卷死自己。所以,说上汽大众的提前续约开启了合资的2.0时代,其实一点都不夸大。

6.比亚迪锁定全球销冠

在2024年的汽车市场中,比亚迪表现极为亮眼,全年销量高达427万辆,远超出全年360万辆的销售目标,提前锁定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比亚迪在年初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2月19日推出了秦PLUS荣耀版,DM-i版本起售价7.98万元,被视为打响龙年车市价格战“第一枪”,随后引发众多车企纷纷跟进降价,使得车市竞争愈发激烈。据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市场上降价销售的车型数量已达到195款。这一数字不仅超越了2023年全年150款的降价车型规模,更大幅突破了2022年全年95款的降价总规模。然而,曾经连续18年稳坐国内汽车销冠宝座的上汽集团销量下滑明显,6月、7月连续被比亚迪反超,国内最大车企称号被“终结”。

轰Party点评:比亚迪的这一成就固然彰显了其在技术研发、产品布局以及市场策略上的过人之处。与此同时,比亚迪发起的价格战虽在短期内刺激销量、抢占市场,让消费者受益于低价购车,却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可持续性的担忧。

数据显示,1-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4%,不仅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也低于2023年5%的利润率水平,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还维持在6.2%。过度依赖价格竞争可能压缩产业链利润,影响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甚至催生恶性竞争态势。

上汽集团则因未能及时顺应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趋势,过度依赖合资品牌盈利,致使自主品牌及新能源领域发展滞后,在关键技术研发与市场布局上步伐缓慢,最终痛失稳坐18年的国内销冠宝座;但不可否认上汽集团深厚的产业根基犹存,当下正全力调整战略、加速创新转型,其经验教训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警钟。

7.自主品牌份额超合资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表现卓越,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并超越5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1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为1590万辆,同比增长 22.5%,市场占有率为65.1%,较上年同期上升了9.3个百分点。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比更是首次超过70%的大关,当月销量达到193.1万辆,环比增长12.9%,同比增长30%。
外界对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的卓越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2024年伊始,《经济学人》以杂志封面报道中国汽车业,凸显了中国电动车对全球汽车格局的冲击。有媒体评价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崛起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标志着自主品牌在技术革新、市场策略以及消费升级中的全面胜利,意味着中国品牌从“追随者”变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引领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自主高端纯电轿车实现了对特斯拉的赶超。

轰Party点评:自主品牌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格局,促使合资品牌必须进行策略调整,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未来,自主品牌要持续创新保持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形象,加快国际化步伐拓展全球市场,以应对挑战并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毕竟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加速,消费者对汽车品质、智能等要求日益提高,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稳固地位并实现更大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感也显著增强。有市场调查显示,超过65%的消费者表示愿意选择自主品牌作为购车首选。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如Z世代,对自主品牌有着更强的认同感和信赖度,因为自主品牌的设计理念、智能科技和环保理念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8.新势力危机潮

今年,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高合、哪吒、极越等新势力车企陷入了经营困境。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申请破产预重整,其债务问题严峻,甚至出现停产停工的情况;哪吒汽车尽管曾有一定的市场热度,但三年来连续巨额亏损超183亿元,今年更是面临工厂停摆、供应商催债以及大规模裁员等难题,销量也不尽人意;极越汽车则因百度停止资金投入,在12月宣布进入“创业2.0”阶段,而后团队也走向解散。

外界对于高合、哪吒、极越等新势力陷入经营危机一事,有着诸多看法。大家普遍认为,这些新势力车企陷入危机,是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下滑等大环境因素下的必然结果。“202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即淘汰赛的第一年。”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

轰Party点评:新势力接连陷入危机,对行业而言是一次必然的“新陈代谢“,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在短期内会造成市场的不稳定以及供应链的波动,但也有助于资源向更有优势的企业集中,推动汽车行业的整体升级。预计明年很可能会有更多新能源汽车企业陷入危机,这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压缩利润、技术发展压力、补贴退坡以及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产销16年称霸

中国汽车产业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预计继2023年国内车市产销首次突破3000万辆后,2024年全年汽车产销规模将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将连续16年稳坐全球汽车产销第一的宝座。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出口量预计达到600万辆,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汽车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过,中国电动车在出海过程中遭遇了阻碍,欧盟通过了反补贴关税议案,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这给中国电动车企业拓展欧盟市场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路透社等外媒认为,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6年全球第一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纽约时报》等也指出,成为最大汽车出口国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为中国产品质量提供了认证。

轰Party点评:中国汽车产销连续16年全球第一且出口量再创新高,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是开放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的成果,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高性价比的选择,也为全球绿色转型和能源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欧盟通过反补贴关税议案,这是一种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车企在欧的公平竞争权益和欧洲消费者的利益,还会阻碍欧洲自身的绿色转型进程和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提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促使中国汽车企业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以更强大的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10.小米SU7上市汽车营销变革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正式发布,售价21.59万元起,定位电动中大型车,基于摩德纳平台架构打造,在动力、续航、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都表现很出色。小米SU7自发布以来热度持续,订单量可观,11月销量达23156辆,位列当月中大型车销量榜第一位,全年交付量超13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另外,雷军在小米SU7的推广中,展现了独特的互联网营销思维,为车企营销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各车企老板们参与IP营销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包括魏建军、李斌、余承东等在内的老板们都开始通过直播、发短视频等方式与消费者互动。

轰Party点评:小米的加入无疑给车市注入了新的血液,雷军的深度参与更是成为了一大亮点。雷军凭借在科技领域积累的声誉和庞大粉丝群,为小米SU7带来了极高关注度与话题性,并且还带动了更多的车企老板亲自参与营销。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营销方式,使品牌形象人格化,拉近了与消费者距离,借助社交媒体实现高效精准推广,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不过,此营销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过度依赖个人IP容易使品牌形象与个人过度捆绑,个人负面事件可能冲击品牌。像奇瑞iCAR汽车总经理章红玉曾在直播中称 “卷功能卷配置,其实没用”,引发消费者不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发表一些引发争议的言论,如强调产业垂直成本低、称若政府需要可对汽车行业审计且第一个审计长城等,被网友讽刺。

所以说,想在新能源汽车的舞台上一直唱主角,最关键的还是得抓好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这样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在汽车江湖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小米SU7 秦PLUS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179关注 | 2339作品
+ 关注
关于汽车的一切,我们都愿意讨论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