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汽车差距缩小? 起势的国产车还需耐心

中国国产汽车正缩小与全球汽车品牌的质量差距?

看起来如此标题党的一句话,来源于美国JD Power近期发布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正逐步缩小质量差距,到2020年它们在质量上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在华的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这家业内外“知名”的美国汽车业咨询公司在2000年开始于国内进行质量调查,当时每百辆国产车存在的问题达到834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台车出现超过8个问题,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而这个数字到2017年时锐减到112个,仅比在华销售的合资主流车型多13个,差距正在逐步虽小。去年美国《福布斯》网站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话题,文中称:如今那些“物有所值”的美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不佳,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受到外媒关注甚至是鼓励并不意外。而不管外媒机构是否有意吹捧,国内本土车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那些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也许是时候该放下偏见了。诚然,我们并不能否认合资乃至进口车在车型材料以及装配工艺等方面仍然占据一定优势,但“外国的月亮一定圆吗?”

前阵子,日本神户制钢爆出篡改数据的丑闻,这也是继三菱篡改汽车燃效数据、高田篡改安全气囊测试数据后又日本又一家被曝出“以次充好”丑闻的企业。受其影响,除了丰田、马自达、斯巴鲁、铃木、日产等日系车卷入其中之外,通用、福特、戴姆勒等多家知名车企也受到波及,一时之间让不少人担心起相关车型的质量问题。“日本制造”一向以高标准的质量表现享誉世界,接二连三的作假事件也让人们开始怀疑起这块“金字招牌”。

而不管是神钢造假还是此前大众的排放门事件,少数企业为了最大化获取利益,有时会铤而走险采取非常规手段,这并不只是在某一个地区出现,也并不只是个别现象。而至于很多人口中时常提到的“为什么很多外国车型一到国内来就减配”,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常常是因为车企需要根据当地的国情和消费需求来考量自己的盈利情况,这个市场里的消费者越看重什么,车企就会满足什么。所以,不同地区的同一款车,在进入国内市场之后往往会在配置上作出一些调整,比如去掉国外的部分配置,而对国内消费者最看重的地方进行提升。成本和价格放在那里,有时也只能在一些配置或原材料上做一些取舍。

其实不管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故意生产劣质产品来降低自己的竞争力,如果让消费者觉得品质不够或是质量欠佳,很大程度上即是受制于成本和一些“先天因素”。大家往往会重点关注车型本身诸如设计质感、行驶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而对于生产汽车的车企而言,真正拉开它们之间差距的则是听上去非常宽泛的“生产体系”。

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80年代便已达成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第一,而我国则是在建国之后工业化才起步发展,这近百年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赶上。虽然目前我国就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来说已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它确实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的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但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也就是说,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上,我们还是需要依赖一定的国外企业才能达成目标。从生产汽车的过程来看,一些外国品牌汽车由于诞生和发展时间较早,从设计到制造生产往往都已经有很成熟的体系和标准,并积累了多年的实用经验来验证最初设计的效果。一些国际车型通过合资品牌进入国内之后,虽然会有变化,但基本也会遵循外方既定的标准来进行改动。而国产品牌显然没有如此优厚的先天条件,更没有和它们一样可观的资金支持,在缺乏自己完全独立且成熟体系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或是“学习”其它品牌,自然也就无法如合资车一样频繁推出有口皆碑的车型。

其实在零部件生产上,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如今国产车在一些单独的硬件上很多都不输合资车,大多采用的也都是同样的供应商。而真正拉开差距的,还是在各种协作和管理上。我们有着成熟的体系,却没有外资企业那样制定严苛和执行严格的标准,即便在相同的供应商环节上,也会因为他们对不同品牌的不同态度而产生差异:由于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在销量上存在差异,同一材质的零件,供应商为了确保盈利给国产品牌的价格可能会高于外资品牌。由于缺乏成熟的体系标准,也缺少比合资车进口车更严苛的测试和验证环节,导致最终的产品会在三大件调校、装配工艺等方面与合资车拉开差距。

虽然目前国内以吉利、上汽等为首的自主品牌已经在产品和影响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这些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国产汽车而言,也远未到可以骄傲自满的时刻。变幻莫测的市场以及口味一天一变的消费者很难给自主品牌耐心,面对价格已经探底的合资和进口品牌,国产车的生存之道似乎只剩下拼配置和拼价格。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下,赚钱已经很难,又有多少车企愿意砸钱去建立和外资品牌一样的标准化体系呢,国产车真正跨越式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好在这些自主车企如今正在起到积极的作用。继今年5月吉利杭州湾研发中心启用后,吉利业已在全球形成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和英国考文垂四个研发中心,以及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四大造型中心的强大研发体系,包括近3000名外籍专家在内的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每年都将收入5%用于研发的长安,也已在在重庆、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美国硅谷建立起全球研发格局;一直没有外资介入的长城,也在去年初在日本设立了其海外第一个技术中心。这些自主品牌或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或通过多年的沉淀,自身研发中心的体系、能力也得到了更加规范的建设,自主研发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车更进一步的希望。

就好比同样一道菜,自己在家动手的结果可能难比五星级大厨的作品,但我们可以有相同的食材、一样的厨具和菜谱,何需担心做不出同样的美味?只是需要多点时间练习,以及多些耐心罢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1.1万关注 | 3357作品
+ 关注
这里有专业细致的新车测评、好看刺激的捉对厮杀、赏心悦目更实用的车型导购以及美轮美奂的游记大片!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