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听起来很美好 王老吉也来试一试吧

在凡事必扯户联概念的时代,车上没有个互联网大屏幕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讲了,于是〝互联网造车〞成了近来车展最被拿来热炒的话题。



还记得去年的北京车展,我的老朋友对几个受关注车型给了个总结:〝不知所云,纯属扯蛋〞,我笑了笑,但基于我一贯的论调:〝没有疯狂,哪来极致?〞因此我还是给这些想法大胆的互连网公司深深的祝福。


造车,跟造手机,造电视机,造浏览器或搜寻引擎一样简单吗?



现在能造手机的公司在深圳有大把,你给厂家开出规格,甚至拿出A、B、C牌三部手机,他很快能打出几个样品,然后开出BOM表,并且告诉你1万部多少钱,100万部又是多少钱,BOM表上告诉你CPU有海思、联发科或是高通等选择,屏幕、记忆体跟机壳又有A、B或C等选择,系统绝对不成问题,开放的Android系统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各种客制与美化。


制造这些3C硬件唯一的门槛是资金,因为量产所有产品都有MOQ的最低要求,这关系到你的成本,以及能订什么样的价格,如果你要打品牌,那么你还必须把营销成本加进去,所以包括电视机、音响等,都是一个概念。软件开发的概念类似,只要你提出需求,有一堆程序员可以帮你写程式,做网页与开发APP,只要你有想法,就有人可以帮你实现。


那么,制造汽车跟制造3C产品是一个概念吗?整合了供应商就能造出一辆安全可靠的汽车吗?



只是,满街上熙来攘往的汽车并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商品,它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与路上其他车辆、行人的安全,一辆失去控制的汽车可能会是一个杀伤力强大的武器,这是传统制造汽车厂商,不敢贸然让电脑完全接手控制汽车上所有硬件的原因,尤其是驾驶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方向盘与油门刹车踏板。


从本质上,一个成熟的汽车硬件生命周期短则五年,长则数十年,在没有完全确定车辆安全可靠前,任意的更新都意味著可能的安全性风险。而互联网或是3C产品,根据摩尔定律,其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一年,每年一次系统更新及硬件升级已经成为常态,而每次的更新都意味著要经历一段高风险期,然后再推出一次X.X.1的再更新版。


请问,汽车可以容许每次更新的高风险不稳定期吗?



所以,互联网公司能造车吗?答案你我心知肚明,这些所谓超前概念在短期内基本上量产上路的可能性为零,这绝对不是仅仅造一辆会跑,甚至是会自动驾驶的车那么简单。


那么,如果这些花花绿绿的互联网电动车没有实现量产的可能,那么他们大张旗鼓擘画未来的美好可能的目的是什么呢?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愿意看他们家影片,用他们家的电视,最好还送他们家的手机、体重计与空气净化机,但我是不太愿意坐进他们出品的汽车里的。



我并不是对所有互联网造车的企业持彻底否认的态度,相反,我认为他们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未来可能成为汽车发展的潮流。但我希望的是他们能够拿出传统汽车厂家开发汽车时那种严谨、认真、消费者第一的态度,认清什么才是汽车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是把汽车作为一种吸引眼球、吸纳资金甚至炒作的工具。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827关注 | 50作品
+ 关注
陈政义,外号大头义,《汽车杂志》执行总编,汽车媒体资历20年,超跑与经典车资深玩家,独特的视野,带你看见不一样的汽车世界。
Ta的内容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