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供车,到底值不值得买?

文/磊磊

特供,在中国,是一个含义复杂的词。

某些特供,让人趋之若鹜。而另一些特供,则被人口诛笔伐。汽车市场的特供,大多数时候属于后者。

但事实上,中国特供车,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概念。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特需”。​

​中国特供车,既是一类产品的专有名称,也是反映中国汽车市场状况的一面棱镜。它见证了中国车市在世界版图中的地位变迁:从“新兴市场”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被各大门派围攻的“光明顶”。

​今天,我们就从演化的角度,好好审视一下中国特供车。

​第一阶段:修炼屁股

这是发生在2000年前后的故事,也是和屁股有关的往事。

​犹记当时,几乎所有国际大厂都以只争朝夕的急切,迫不及待地涌入中国这一新兴市场。

从两厢版富康、夏利市场失利的教训中,这些国际大厂小心翼翼而又自作聪明地发现了中国市场对“屁股”的热爱。原来最新设计的原样引入(两厢版富康),在这个市场竟是不讨喜的。原来中国人认为的轿车,就得像古时轿子一样,有着四平八稳、前后呼应的中庸。​

​悟到这点的它们,如同看了一晚上武林秘籍的韦小宝,在自己的产品上匆匆忙忙安上一个“极其突兀”的臀部,便迫不及待、火急火燎地推向市场。三厢飞度和三厢标致307是此类“鬼臀车”的代表。

毫无疑问,三厢飞度是一辆“丑车”。但在它上市的当年,却也是一款引发加价的“本田网红”(没错,这车当初真加过价)。

这当然是有合理性的。品牌层面,飞度国产上市的2003年,是本田比当下更红火的王朝盛世。6代雅阁的现金加价与爆棚口碑,甚至还要略胜现在的那款超跑。产品层面,硬凑上去的屁股,虽然让那款国产飞度显得有些臃肿,但相比街头随处可见的普桑、捷达,它的整体颜值还是在平均水准之上的;而充裕的空间和温馨舒适的内饰氛围,有力地虏获了不少消费者的芳心。

在那个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文化的蛮荒时代,没有人在意加长屁股对车身比例、车身结构强度、车辆操控性等的影响。

说到底,加长屁股,无非是对中国式审美的某种迎合。屁股这个细节,有没有,比丑不丑/对不对,重要得多。​

第二阶段:加长时代

在汽车还是一件奢侈品、还承载着重要社交价值的时代,跨国车厂们准确领悟了这个事实:更大的车身尺寸和腿部空间,意味着更好的实用性,以及,更有面子。

而想要实现尽可能大的车身尺寸,最简单、最方便的手段莫过于加长。

​于是,从政府机关大量采购的奥迪,到主打运动的宝马和主打豪华的奔驰,最后连标榜优雅和运动的捷豹,都被裹挟进了这一浪潮之中。2017年底,连雷克萨斯这个“唐吉歌德”也终于推出了RX L这款加长车型(尽管它并非中国特供)。

加长时代的始作俑者是奥迪。1999年,国产奥迪A6在长春下线,这是豪华品牌行政级轿车的国产首秀,也是国产车型首次加长轴距(相比德国原版有了10厘米的轴距加长)。

​这短短的10厘米加长,却使这款车的外在观感(更大气、但未必更协调)和内部空间(更宽敞),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其后的时光里,奥迪A6L始终代表着国内行政级轿车的标准,并长年霸占口碑与销量榜榜首。

​最初的中国式加长,与“屁股修炼术”一样,颇有几分简单粗暴的味道。不过随着中国市场在全球版图的地位飙升,加长车型(长轴版车型)在某些一线大厂内部,取得了同步研发的地位。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的,终于变成了世界的。

第三阶段:新瓶旧酒

所谓“新瓶装旧酒”,是指基于既有平台所做的专供型整车开发。

2008年前后,跨国车企们开始按照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采用一些既有平台,去开发一些具备极强市场针对性的车型。​

这样的车型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拥有成熟度和低成本优势,从而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消费者更容易感知的层面,比如更大气的外观、更多的镀铬装饰条、针对性很强的本土化底盘调校、相对丰富的配置,等等。并且,拥有出色的性价比。​

​上汽大众老款朗逸,是这种套路的佼佼者。这是一款被网络舆论激烈批判的车型,却也是产品经理的一本示范教材,教科书般地诠释了需求分析、产品定位、成本控制的精准与重要。

PQ34平台确实为它省下了不少开发成本,但这些成本中也有相当部分被用在了与消费者观感息息相关的地方。​

​内饰没有酷炫的设计和高档的用料,但规整的布局、细节处的做工经得住一般程度的挑剔。乘坐空间方面,虽然有座垫较短、靠背平直等影响实际舒适性的小聪明,但堪比B级车的空间感,却足以让消费者一见倾心。行驶质感的调校则是对中国市场彻头彻尾的满足,没有犀利的操控,但经过减速带时厚实的砰砰声很容易被中国驾驶者与乘客喜欢。

在恰当的时候诞生,并以恰当的方式满足市场中相当大一群用户,这就是朗逸成功的根源。你可以说它鸡贼,但从另一个侧面,这的确很有智慧。

第四阶段:本土开发

在90后已普遍奔三的2010年代,在任何一款车都会被充斥网络的自媒体扒皮得体无完肤的今天,中国特供面临着新的挑战。

它们既需要通过市场需求的精准发掘与满足,去构成第一时间的欢喜;也必须借助同步国际一线的车型技术,去实现长久立足的支撑。

​中国特需在本土化的同时越来越国际化,这决定了中国特供必须跟上这个节奏。于是,本土开发出现了。具体做法,是在实现技术同步的前提下,给予本土研发中心更大的自主权,让它们能够从中国人的视角,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打造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产品。​

别克GL6就是这样一款产品。这是一款足够中国特供、同时也足够优秀的车,一款基于上汽通用泛亚技术研发中心K平台(同现款别克英朗)打造的6座紧凑级MPV。

基于泛亚中心这一特质,使得GL6相比途安L、丰田逸致等原型导入车型,在开发层面有了更高的自由度,从而可以按照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去打造一台家用MPV。​

​首先,6座布局无疑是GL6定位的“才思敏捷”。这种布局既能在满足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需求的前提下,对频繁年检进行有效规避(6座车型可享受新车6年免检,7座车型依然需要两年一检);也能更好地将6张沙发安置得恰到好处。​

配置层面,全球同步车型往往会对车型配置进行有意识的区隔,将一些杀手级配置仅在高配或顶配车型上使用;而中国特供车往往拥有更灵敏的市场嗅觉和较高的开发自由度,可以拿市场最想要的配置恰如其分地取悦消费者。GL6全系标配全景天窗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本质上说,本土开发这种中国特供,同样是对中国特需的应对。需求升级了,应对方式也随之升级了。眼下,在大众、奔驰、宝马、通用等各大国际车企,中国研发中心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甚至影响到全球车型的开发。​

最终,中国特供或许会以无处不在的形式消失。甚至,你在一款德国特供车上,也会找到中国特供的影子。

最后,中国特供车到底值不值得买?关键不是这款车是否中国特供,而是,这款车是不是好车,是不是适合你的需求。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1.1万关注 | 1.2万作品
+ 关注
一个有营养的汽车自媒体,消费|科技|文化|生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4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