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盟牵手“关税几乎全免” 会留给中国吉利什么难题?

管中窥豹,从领跑的企业们,看未来的可能性。

当地时间,7月17日,全球范围内最重磅的新闻,欧盟与日本于7月17日在东京签署了一份自贸协定,将于明年生效。

2013年至今,日本和欧盟终于放下5年来的争执,缔结一份“全面”的贸易协定。而且,此次的合作比旁人所想要更深入,并非单纯的自贸协定,而是EPA-经济合作协定。

于是,我们看到,双方降低商品和服务贸易壁垒,抗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与日本将取消彼此之间范围广泛的关税及监管障碍,日本汽车出口、欧洲农业出口均将从中获益。

日欧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占全球GDP三分之一的贸易区正在形成,很多人将其视为合纵连横之举动,对抗贸易保护主义。

已经有媒体们写下了自己的观点,日欧EPA协定,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为经济秩序解体做出自己的努力;亦或是,秩序重组,更多自贸区出现。

未来总是不可期、不可预判的,正如历史不容假设一样。不过,如果我们挑几个案例,挑这几大经济体之中的领跑企业,就能让我们看到这场全球焦点新闻背后带来的影响。

日欧车企的巨头丰田/大众:

有一个前提-实际上,日本和欧盟,都严重依赖于美国的贸易;另外,日本同欧盟之间地理位置并不接壤,物流成本较高,目前只能依赖海运。

站在丰田的角度看:

丰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实际上很稳固,尽管对美国市场有着很强的依赖,实际上,份额相对分散,最重要的份额在日本本土之内,占据约45%;中国市场的份额并不大,占据丰田全球销量约19%;在北美市场,2016年总份额占据丰田的33%,如今即便有所增长也是在40%之下。

而丰田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丰田集团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为4.7%,日产和本田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和0.9%。

日系车,在这场EPA协议之后,确实能够增加自己在欧洲的份额。但,增幅预计并不会十分明显,因为本身欧洲的汽车工业已经非常成熟,同时欧洲市场和北美、中国市场都不相同,各个成员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本国工业或邻国工业辐射。

站在大众的角度看:

实际上,欧洲拥有着大量全球成功的车企们,我们只挑出大众集团来说,只是方便更好理解。欧洲市场里,有着刚刚晋升全球销量冠军的日产-雷诺联盟,有着收购欧宝之后销量不断增长的PSA,也有着汽车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除此之外能数出来的成名车企还有,斯柯达、宝马、捷豹路虎、劳斯莱斯,等等等等。

这一次的EPA协定,欧洲对于自身的认知很充分,虽然欧洲的汽车工业很成熟,但相比日系车企,新能源方面、混动和电动领域,日本企业界几乎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取得了领先。

举个简单的例子,氢燃料电池车,奥迪有H-tron的储备,但至今,欧洲车企们还未将其推向市场还是尝试阶段。反观丰田,Mirai已经在欧洲、日本、北美市场里,投入实际销售环节。

在这个全球汽车向新能源市场转型的风口上,对于大众、丰田、雷诺、PSA、本田、日产这些车企而言,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盲目的去做市场占有率、做销量。

EPA协定之后,日本车企、欧洲车企之间,相信会有更多技术上的合作。从两者自身的优势来看,欧盟在传统汽车的零部件领域和市场开发上,略微领先于日本,而日本车企在能源利用方面和产业链方面领先欧洲。

强强联手,这种程度上的对话,最终往往是两者的固有基盘都不会受损,而是在博弈之中,吸取到对方的领先经验。

美国车企巨头-通用:

当年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三大,是响当当的名片。如今,你也看到了,只剩下通用一家独大,2008年经济危机,尽管通用破产重组,却发展的愈发顺利。中国市场里别克这个在老家没什么存在感的孩子,做稳了老大。

雪佛兰、凯迪拉克则是中美市场都在发展,车型越来越多,销量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高。至于克莱斯勒,有点惨,已经被FCA和市场都认定了边缘化。

显然,日本欧盟的EPA协定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属于对美国贸易保护的抗争,但实际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内影响也是不小。

早先,统计机构的数据给出,美国本土的汽车价格会上涨9-26%之间,而汽车的价格上涨还不是最大的影响点。最终,车辆较高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销售额下降和美国就业岗位流失,以及增加汽车服务和维修成本,可能导致消费者推迟关键的汽车维修。

而这只是表象,贸易保护如果中长期存在,美国的汽车工业会很大程度上受损。如果对比时下的全球汽车工业来看,通用的未来优势很弱,目前只是在增程式混合动力领域有所建树。如果说美国车企的未来能交给谁承托,可能是特斯拉,但特斯拉现在面临的麻烦有多少,你不会不知道。

未来不清晰,优势不明显,这是美国车企们需要面对的。

中国车企巨头-吉利:

对,就是吉利,可以算得上目前中国汽车在全世界的一张名片。通过买买买,吉利现在手中已经有了路特斯的股份、宝腾的股份、戴姆勒的股份以及沃尔沃的股份。

这是成绩,也是忧虑。

根据媒体们的报道信息,继沃尔沃收购案之后,吉利又在17年正式收购了宝腾汽车,股份占据49.9%,随后还收购了莲花路易斯51%的股份。后又出巨资收购美国的飞行公司,成了最大的股东。这些企业的收购则是吉利将市场规划扩展到了海外,同时为吉利生产制造兴能源新车奠定了一定的技术。

在18年开年第二个月,吉利在海外豪投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集团的9.69%的股份,瞬间成了第一大股东,而此次收购涉及到了巨大的资金,这让不少知名财经人,不得不算下吉利到底背负了多少负债。

而如今的尽管没有准确数字,根据媒体们的推算已经负债1678亿,总的来看吉利负债并非空穴来风。

联系到日本与欧盟之间的EPA协议,并没有那么简单。一系列贸易协议签署,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大量的谈判与磋商。

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与德国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而日本-欧盟联手,对比之下,位置有些尴尬。

也就是说,以吉利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车企们,将在走出去方面面临更大的问题。包括吉利、广汽传祺、长城汽车、奇瑞等,都是比较执着于出海的人。

奇瑞主打的更多是欠发达国家市场,而长城、广汽、吉利,想做的是和成熟车企们掰手腕。如今,广汽传祺已经在美国增资设立研发中心等等,根据现有信息分析,它应该会以在美国本土建厂来实现突破。

长城汽车目前的出海还是计划阶段,至于吉利汽车,除了俄罗斯市场之外,理性分析的话,它还是只能靠着沃尔沃、领克作为突破口。

但,接下来,包括沃尔沃和领克要面对的问题是,本身它们在欧洲的占有率就很低,如果再考虑到,领克由中国工厂生产供货、沃尔沃由公众工厂生产供货,这些不好弥补的短板,对抗0关税之后的欧洲、日本车企,处境会更加艰难。

还是老话题,贸易保护、全球化之下,整个经济环境都可能会重新构架,比如多边贸易的调整、单边贸易的调整。

如今的局势,更多国家选择的是主动求变,保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中国车企们的机会,稍显渺茫。而之后,随着贸易模式的重新稳固,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的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压力可能是越来越大。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1.4万作品
+ 关注
懂车的人帮你选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6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