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企半年考:江湖地位持续衰退,假如再没了SUV?


如果我们以一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长度来看待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变化,可能只会觉得日系车企变动并不明显——总是本田和日产争夺日系第一、丰田紧随其后,后面的企业虽无上冲的空间,但也是颇为滋润。

 

可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十年的尺度来观察,日系车企当前身处的局面其实颇为被动:日系合资车企逐渐丢掉了“争雄”的资本,从中国车企中的第二线,慢慢退缩到合资车企的第二阵营,在价格上甚至只能和一线自主品牌拼刺刀……到了今年6月,我们又看到市场隐约发出了巨变的信号,让我们很怀疑这一轮变化是否会让部分日系合资车企进一步衰退。


十年之变,日系份额大幅后退

 

实际上,在2007年的时候,广州本田、一汽丰田和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名列第五、六、七名;到了2008年三家日系合资车企都已经站上了30万辆规模,其中一汽丰田以36.56万辆名列车企第四,和头三名的差距至多不过13万辆,差额大概为30%。

 

在2005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日系车一直是外资品牌份额最大的派系,其中在2008年结束时日系车份额高达30.79%。十年之后,2018年的半年考,日系份额已经退至第三位,17.76%的占比低于德系车的21%,这还是在大众在中国市场仅有两款SUV产品的前提下。

 

具体销量上,合资日系车企中东风日产为53.1万辆、一汽丰田34.8万辆、广汽本田33.5万辆,位居车企排行榜中的第六、第九和第十二名。更直观的落差其实是与第一阵营的差值: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仅上半年就完成了百万辆规模,而日系车企中最强势的东风日产全年目标也不过117万辆,其余三家日系合资车企的年销量目标仅为70万辆级别。换句话说,经过十年的发展,日系合资车企和第一阵营欧美合资企业的销量差距已经拉大到一倍、甚至三倍。


 

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或许超过了日系车企决策者的预期,这掩盖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在中高级车型上的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又是在SUV上的连创新高;一方是大众、通用的强压,另一方则是韩系法系拱手让出自己的地盘;一面是自主品牌的向上冲撞,另一面则是福特这样突然倒塌……销量的冲锋与市场的焦灼缠绕在一起,似乎让日系车企决策者的精力越来越分散,唯一想去解决的只剩下了销量目标。

 

6月份,长期高速增长的SUV市场开始衰退,整体市场的零售量开始出现显著下滑。

 

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6.4%,其中跌幅超40%的车企多达16家。驾仕派预计,7月份传统淡季以及各地的连续暴雨,再加上8月的高温假,这一淡季趋势至少会延续到9月份。此外,大量的日系合资车企把赌注放在SUV上面,可是6月份整个SUV市场销量下滑3.1%、上半年累计增长也回落到9.7%。

 

 

除开三大日系品牌外,包括马自达、三菱,以及英菲尼迪、讴歌等日系豪华品牌无一不以SUV为主导。考虑到大众品牌和通用方面接下来新一轮的SUV产品投放,日系合资车企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必须以“如临大敌”的心态面对。另一个摆在明面上的问题是,日系合资车企投放新款SUV的速度已经逐渐被自主品牌超过。例如广汽三菱的奕歌和长安马自达的CX-8在漫长的预热期中已经把消费者的耐心消磨殆已。

 

大部分日系合资车企在SUV销量上升期赚到了利润,却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防御线。一旦到了明年,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们可能不会留给日系合资车企更多的空间调整了。


本田和日产的焦灼战


当本田以为自己坐稳国内日系品牌销量第一的位置时,CR-V机油门事件让本田销量重挫,日产和本田再度陷入焦灼状态——以零售量计,上半年东风日产一家的销量仅比两个本田合资车企少了7、8万辆左右,平摊到每个月也就万余辆,相当于增加一款主流车型就可持平。

 

 

本田中国给出的数据显示,6月广汽本田终端销量为61301辆,同比增长9.8%;而东风本田终端销量仅为46684辆,跌幅20.9%。上半年看起来,广本终端销量为337628辆,和同期持平;东本则是下跌了13.4%,销量为271472辆。可以说,在东风本田销量大幅衰退之际,能够支撑起本田在中国销量的,依然是老成持重的广汽本田这边。

 

 

如果结合批售数来看,广本在上半年批售了33.54万辆,增长了12.1%;东本32.13万辆,下跌了9.2%。这意味着广本并没有给经销商什么太大的压力,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在雅阁换代的重要节点,广本需要让经销商轻装上阵。而东本方面就非常尴尬了,批售比终端销量整整多出5万辆,而这几乎等于一个月的周转库存现在都放在经销商那里。

 

 

而这5万辆大部分是全新CR-V,按照当前终端销量才7000辆的水平,这批车消化都要两个月了。更可怕的,3月份强行批发给经销商的CR-V现在已经超期三个月了,据说5月份之前生产的CR-V的优惠幅度比新生产的多一万元,但是消费者依然不愿意购买。现在还有一个麻烦事是,东本正在把近30万辆思域全部召回,销量影响暂且不谈,光是召回成本应该在三五亿。

 

 

东风本田的衰退,让今年算是产品小年的东风日产遇上了好时候。原本在CR-V重压之下的奇骏借着“机油门”成功脱身,单月销量甚至超过了途观L和昂科威。这一突然情况给东风日产多添了半年的调整空间,其意义在于东风日产有更多的营销资源可以给到下半年最艰难的时刻——比如中期改款的逍客会面临大众探歌的冲击。

 

可是如果我们说东风日产就此一定能超过本田,拿回整个日系品牌销量冠军也不尽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于,两个本田合资企业的经销商数量是远远多于东风日产单家的,而经销商是企业销量的“蓄水池”。当然,东风日产要追上整个本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哪里去找一款月销万辆的新增车型?

 

 

从今年劲客的销量看来,似乎合资小型SUV在10万元区隔很难成功;而原本竞争力不错的骐达和蓝鸟也始终没有能在10万元市场突破,影响了总量的增长。好在,东风日产对经典轩逸动力总成进行了升级,通过做大轩逸车系的销量来弥补销量缺口——这也才有了这几个月轩逸月销量突破4万辆大关的好成绩。

 

 

当然,东风日产的这一情况并非个案。除了大众在紧凑型家轿市场很巧妙地布局了中国特供和全球车型外,包括通用、本田、丰田、日产、现代等企业似乎都只能顾此失彼。问题的原因大多出在合资车企在每个细分市场其实没有充裕的价格带来布置两款或者更多的产品。

 

对于东风日产和本田来说,如何在紧凑级家轿区隔布局更多的产品,是它们谁能领跑日系品牌的关键所在。


丰田和马自达没什么不同

 

在十年前,广汽丰田的销量快报中引以为傲的一组数字是:凯美瑞2.4L车型销量可以占到凯美瑞所有型号总销量的77.4%,同时在中高级车2.3L〜2.5L排量区间占有率达到了20.35%。而到了第七代凯美瑞的末期,2.5L车型能够占到凯美瑞总量的10%已经算是很好了。

 

基于这一个现状,丰田在中国市场投放第八代凯美瑞的时候着重提升了2.5L车型的占比——今年上半年第八代凯美瑞的2.0L和2.5L算是五五开,各有3.5万辆的批售量。加上2.5L混合动力车型的话,大排量车型恢复到了六成,在当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这一数据的达成也是有代价的。相比于第十代雅阁接近的售价,广丰因为排量消费税的关系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并且终端市场上已经给出了一定优惠,经销商的好日子仅仅过了半年不到。更重要的是,在中高级车的销量争夺赛上,过于强调运动个性化的凯美瑞似乎也不愿和第十代雅阁扯上关系,月均1.2万辆的成绩早早退出了竞争。

 

 

如果说广汽丰田得益于凯美瑞的上市,上半年同比增长16.3%,那么上半年的一汽丰田只能算是苦苦坚持:一汽丰田2018年上半年销量定格在35.6万辆,同比增幅不足0.4%(零售数据为增长1%),而如果按照产量数据来看更是下跌了1.6%,仅仅是6月份同比下跌就达到10%。

 

 

一汽丰田的问题在明显不过,除了卡罗拉之外,几乎没有产品可以经得住打。改名荣放的RAV4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CR-V空出的销量也没看到荣放有提升;威驰和威驰FS合起来等于去年威驰的销量;皇冠勉力支撑,但也没什么意义了。对比十年前的一汽丰田来说,真的可以说是跑输大市。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我们如果仔细看丰田和马自达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会发现,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核心产品线都是一个轿车+一款SUV的组合,丰田不过胜在销售网点和品牌更响。对于市场容量已经3000万辆的企业来说,这种孱弱的产品规划无法把买家圈定在自己的产品线之中。

 

随着丰田新一轮的产品导入,丰田也越来越像马自达,走的也是小众、年轻、高技术路线。看看凯美瑞的走向,非常接近阿特兹;奕泽和CH-R则算是复制了CX-3的风格;当年的双擎和创驰蓝天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小众策略放在中国市场总归是很尴尬的,最多能做到有佳句、却很难成佳章。可反而丰田越走越远,长期来看丰田被边缘化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三线车企已经到了存亡之际

 

现在看来,三线日系车企中最好的是马自达,然而马自达不过也是走在钢索上。

 

 

虽然马自达中国发布的新闻稿高调宣传今年上半年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可是同比增长也不过7.6%。其中,一汽马自达上半年销量仅增长0.4%,累计销量59070辆,长安马自达为86772辆,保持13.1%的双位数增长。这些数据不过是强弩之末,6月份马自达合计销量不足两万辆,同比下滑16.7%,在后续没有新车的情况下被各方冲击是一定的。想必今年年底,马自达一定会懊悔为什么早两年没有坚持导入马自达2换代,又没有及时把CX-3放在国产规划中。

 

 

马自达的问题也是所有三线日系车企同样的问题:产品在哪里?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喜新厌旧不仅仅反映在自主品牌上,对合资品牌亦然——没有充裕的产品覆盖,是无法在现在这个市场竞争态势下保持增长的。

 

 

广汽三菱同样如此。欧蓝德增长52.1%的业绩是靠“以价换量”来的,在原本起步价就打到15万价格区间的基础上,大部分车型已经优惠了2万元以上,相当于自主品牌的价格。更细致的数据是,去年欧蓝德还能够以2.4L走量,到了今年2.4L车型下滑了35%,而落地价仅为17、8万元的2.0L车型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了65%。

 

 

虽然我们说销量为王,活下去最重要,可是这种卖法不过是饮鸩止渴。后续广汽三菱的重头戏弈歌怎么定价,当前网传的13.68-17.98万价格带就显得很尴尬了。且不说产品的问题,只说遇到了探歌这样的对手,弈歌不低一万元的售价也很难有起色了。可以说,随着下半年SUV市场的退热,广汽三菱一不小心就会把产品砸在手里。

 

 

至于长安铃木,我们等待的也就是看看最后的挥手告别了。

 



文|JackieLXX LooperLP

图|网络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销量解读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3万关注 | 1.8万作品
+ 关注
汽车媒体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0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