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重庆公交坠江悲剧: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技术革命?

【导语: 重庆万州公交坠江悲剧让人无比沉痛。稍微搜索一下,此类事件绝非偶然为之,而是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撇开网上说的各种心理疗法避免所谓的冲动或者路怒之类的症状,作为一个汽车从业者,不妨思考一下,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技术革命?汽车行业的驾驶辅助系统或者无人驾驶系统能否在安全和普及上起到上些作用,用汽车人自己的担当来减少或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令人心痛的重庆公交坠江悲剧该给我们敲响警钟了。作为一个汽车从业者,不妨思考一下,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技术革命?汽车行业的驾驶辅助系统或者无人驾驶系统能否在安全和普及上起到些作用,用汽车人自己的担当来减少或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公交车一般处于中低速运行,20-30km/h左右的时速是绝大多数公交车日常行驶速度的常态,而这种低速状态其实是比较适合目前驾驶辅助系统的部署实施的。在驾驶辅助系统中,有两个相关的子系统,分别是车道保持和车道偏离预警。从原理上来说,都是通过对于车道线以及驾驶员驾驶意图的识别,当一旦发现车辆有偏离车道线的可能性时,通过各种方法对于驾驶员提前进行告警。如果我们可以对这两套系统更进一步,一旦识别到车辆出现明显偏离车道线的情况时,可以主动修正方向盘抑或主动刹车,或许重庆万州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从长远来看,如果未来我们的公交车都装载了辅助驾驶或无人驾驶系统,也许悲剧的概率就会降低。

如果我们可以强行保持重庆那台公交车的行驶轨迹,也许车祸就可以得到避免。

驾驶辅助或者说无人驾驶系统的引入,对于提高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人驾驶会带来未来人们出行方式的重大转变,但是无人驾驶技术突破难度之大也不是传统汽车技术可以相互比拟的。无人驾驶牵扯到大量的基础零部件研发,对于周边环境的图像处理、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政府以及普通人对于无人驾驶的认可态度,都会影响到无人驾驶技术未来的发展。目前集中精力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突破的主要都是乘用车企业,研发商用车包括卡车或者客车类的无人驾驶技术难度相对而言更大,除去欧美的炫酷无比的特斯拉或则沃尔沃无人驾驶卡车等,暂时没有听说过国内相关的客车企业在此方面有一些什么比较大的动作。不过这是一个未来有着广阔前景的市场,如上文所说,即使暂时无法在无人驾驶整体实现突破,不过如果可以在几个关键子系统的驾驶辅助技术上加以突破,那对整个社会也是有莫大好处的。

从驾驶辅助或者无人驾驶系统研发的模式来说,当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汽车企业自主开发。

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无人驾驶作为汽车“四化”趋势之一,对于未来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此项技术上也是着力很深。但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很多主机厂长期以来都只是承担一个系统集成者的角色,而对于无人驾驶此类牵涉到大量底层系统及架构的开发,很多主机厂往往也是无能为力。因此最近掀起的很大一股热潮就是各大汽车巨头纷纷布局硅谷,一则便于网络最为优秀的人才特别是软件工程师,第二就是及时发现并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初创公司。但这样的做法犹如大海捞针,不仅耗资不菲,短期内也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即使目前哪家汽车厂公布自己的无人驾驶或者驾驶辅助技术实现突破了,笔者确信,相关的核心零部件一定还是掌握在外方手中。

二是汽车企业抱团开发。

这个模式如今最热的莫非大众与福特计划组建的合资无人驾驶公司,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对于某些共用的基础技术,可以做到成本共摊。但是如此操作,问题也不少。比如说当双方在某一技术上实现质的突破时,而此后福特大众都从合资公司将自己的核心骨干抽调回母公司,相信实现一些躲避原先专利技术壁垒的方法很有可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这个在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合同进行约束,同时双方还要有未来长期结盟的打算,否则这样的合资,前途未卜。

三是一个核心企业牵头。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无人驾驶或者说驾驶辅助技术投入太大,特别是要真正做到量产要耗费不少资金。因此在国内外都有互联网公司凭借自己更强的融资及盈利能力带来的资金实力,而开发相关的无人驾驶平台,并希冀在未来通过开放该平台接口给整车企业,来获取后端的服务机会。这个正如同如今手机上的Android系统。目前谷歌、百度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平台公司对车不了解,即使他们拥有最为领先的软件开发的技术,但所谓隔行如隔山。此外,一个共用技术平台,对于手机来说可能行得通,但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是否可行,还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如果某一顶尖豪华品牌和一个三四线的自主品牌公用一个无人驾驶架构,相信消费者应该也不会买单的。

禾颜阅车点评:

我们如今有了无人驾驶的demo车,也有了在很多在乘用车上已经开始使用的驾驶辅助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无人驾驶离你我越来越近。但是不要说无人驾驶,即使单项的驾驶辅助功能也面临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实用性等各方面困扰。不过难度再大,为了避免重庆万州公交悲剧的重演,笔者想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使用某些激励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尽早将相关的技术投入实际应用,造福整个社会。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20关注 | 3117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专注深度解读汽车品牌、战略、市场、产品及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脉络。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