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优势不再,网约车市场隐现新格局

【导语 : 从曾经的高歌猛进到后来事故频发,滴滴出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后被迫进行业务调整,近期估值也被频频下调。顺风车业务的下架给了竞争对手可趁之机,不仅美团高德等巨头纷纷进入网约车市场,打破了滴滴的垄断优势,传统车企也在想方设法分一杯羹。我国网约车市场新格局正悄然酝酿。】

滴滴出行从2012年成立以来,在新型出行概念的加持下一路高歌猛进,一度十分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截至2017年底,滴滴出行已经经过了F轮融资,拿到的融资金额总额接近200亿美元。据艾媒咨询与天风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最近数据可知,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6.9%,其中,滴滴出行以13.83%的市场渗透率名列第一,远远高于第二名第三名的神州、易到不到2%的渗透率。直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可以看到国内网约车市场仍由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已基本稳固。

谁曾料到2018下半年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逆转。滴滴出行从5月开始可谓风波不断。平台不断出现纰漏,事故频发,滴滴也随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8年5月份,21岁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时遇害;2018年8月,温州乐清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杀人案件;同年10月,滴滴司机将乘客送到墓地,好在当事人林女士凭借机智,并无危险。从相关事故不难看出,滴滴在营销策划、用户隐私、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尽管滴滴后续进行了安全、客服等升级和维护,但若干起安全事故的连接影响还是直接导致了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被下架。

赖以生存的网约车事业受到打击,外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加之政策风险带来的市场想象空间压缩,都导致了曾经的巨头滴滴如今估值被频频下调。美国《华尔街日报》甚至援引知情人士指出,滴滴出行的部分股票被私下交易。此外,从交易价格显示,滴滴近期的估值大约在500亿美元到520亿美元之间,与其在2017年底的56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原本已提上日程的IPO计划搁浅。

随着滴滴霸主地位的动摇给了竞争对手可趁之机,其他网约车平台纷纷暗中发力。拿美团来说,它打造的是吃喝玩乐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场景,做打车业务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对于已经对滴滴丧失信任的乘客,还是对频频抱怨滴滴抽成过高的车主,美团打车的出现无疑是恰逢其时,从滴滴带走了一大波的流量。

而高德则是选择另辟蹊径,避开网约车市场激烈的竞争,开通“一键全网叫车”的服务:将滴滴,美团,曹操专车等出行服务融合在一个大平台上,使用户可以全网比价叫车。这不仅打造了全新的网约车生态系统,更是进一步打破了滴滴的垄断优势。

此外,吉利、北汽等传统车企也在想方设法跻身网约车市场,意图分一杯羹。至此,我国网约车市场新格局正悄然酝酿。

然而想加入这场混战的仍然大有人在。10月24日,德国斯图加特,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据了解,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投放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高端车型。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但许多人对高端网约车的价格和生存空间抱有疑问。

其实就目前来看,国内网约车高端市场供给侧相对空白,而旺盛的商务车使用需求仍未被满足。一方面现有市场上有高端车出行需求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另一方面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量潜在高端出行需求也正处于萌发阶段。豪华网约车的市场前景还是相当可期的。何况实际上两家集团在出行领域已经有充分的经验准备。

早在2015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在中国本土市场推出了“曹操专车”在全国28个城市投放超过2.9万台纯电动汽车,拥有超过1700万注册用户,APP应用端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每日实际成交单量超36万单。而戴姆勒早早宣布要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其旗下的即行car2go、智行moovel和mytaxi等智能手机应用的用户总数已达2600万。可见吉利与戴姆勒此番动作并非是无准备之仗。

不过,传统车企想要做好共享出行,尤其想在中国做好共享出行并非易事。从当年的滴滴Uber大战,到现下美团的突然杀入,都让人看清,中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单纯在于战略布局和用户理解,还要有庞大的财力加持和足够的魄力支撑。就算像滴滴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仍然会面临着运营、盈利、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重重挑战,稍微松懈就可能被推下神坛落入谷底。

禾颜阅车点评

虽然国内高端网约车供给侧相对空白,而旺盛的商务车使用需求仍未被满足,市场看起来十分可期。但外部经济的下行和客观存在的政策限制都会对运营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单纯在于战略布局和用户理解。还要有庞大的财力加持和足够的魄力支撑。就算像滴滴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仍然会面临着运营、盈利、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重重挑战,稍微松懈就可能被推下神坛落入谷底。即使是大型汽车制造巨头合作发力,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才有可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20关注 | 3131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专注深度解读汽车品牌、战略、市场、产品及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脉络。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4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