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伙过还是另创新,看共享汽车如何破局

近日,美团分时租车APP已暂停新用户注册。从美团分时租车上线到按上休止符,时间刚刚过去一年。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分时租赁平台都遇到了难题。9月份,途歌多地被曝运营艰难,10月份,湖南首个分时租赁品牌人去楼空……


曾与共享汽车打过交道的人们,眼看着不断涌来的负面消息和逐渐单薄的共享车,不免陷入一阵阵疑惑。昨天还是形式大好,今天就秋风萧瑟,那明天又将如何呢?

搭上新能源就能直通车了吗?

外型呆萌的共享汽车,当你在中国大马路上不时看到时,它已迎来迅速发展。奔驰、宝马相继在中国市场推出共享汽车,上汽、北汽也曾经在滴滴、快嘀进入大众视野之时试水过分时租赁项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仅在2017年,共享汽车领域就获得了超过764亿元的融资。

发展势头曾如此迅猛,和如今危机下的落差,足以引起市场模式、消费理念到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追溯。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有证无车的人接近2亿,大城市限牌限行政策与小城市中短途出行的需求,共同培育了分时租赁的市场沃土;从消费观念来看,一系列共享产品比如共享单车、充电宝、雨伞的不断涌入,让共享概念逐渐形成行为驱动;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来自新能源车普及使用及补贴政策。

去年8月,交通部、住建部两部委就明确指出,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并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政策保障犹如一针强心剂,推动了分时租赁的发展势头。共享汽车产量由2014年的7.8万辆暴增至2017年的79.4万辆。

而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也需要分时租赁的模式支持。新能源车续航里程有限,对车辆销售产生一定限制,而分时租赁就成了新能源车使用的出口。两者可谓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今市面上90%的共享汽车都是新能源车,摆明了两者的高契合度。如此看来,分时租赁应该搭上新能源车的利好,迎来迅猛发展时期了。

反省“自身”有解决之道吗?

然而,正如上文所提,该模式中途折损的消息却频频传来,无一不在冲击着分时租赁的市场信心。行业参与者众多,目前却鲜有企业实现盈利。这一事实着实让人惊叹,背后原因却显而易见。

分时租赁的重资产模式本质,决定了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盈利模式呢,当前主要在车辆租金收入上。根据测算,1小时/20公里的行程,新能源车低于33元将亏损,而不少平台的收费其实仍然低于33。价格战与获客不足双重影响下,最基础的租赁收入尚且无法抵消高昂的运营成本。

盈利难的同时,分时租赁还面临着众多的强劲对手。

既有滴滴出行为首的拼车、专车和顺风车业务已成规模,还有传统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的市场抢拼。

再加上用户粘性并不够,比如无车用户仅仅是新手练车和多雨天冷不便骑自行车驱动,有车的自驾用户则是城市限号出行的驱动,其本身市场规模本身就有限。

在产品体验上,更存在着找车难、停车难、退押金难等巨大痛点,车内不够舒适和卫生的环境也是实力槽点.

这样一来,高运营成本、强势力竞争与高获客成本成为该模式最大的难题。分时租赁真是不具备盈利点的商业模式吗?

其实也不尽然。尽管分时租赁的市场当前难以盈利,但仍然有盈利的可能性存在。芜湖模式就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政策扶持,也少不了创新自救

易开出行于2013年在芜湖开启分时租赁业务。由于当地政府把分时租赁作为一个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来推动,2015年易开便创立了国内第一个高铁站和共享汽车的结合模式。

不仅借助政策东风,易开也做足了内功。

要应对共享汽车普遍的充电难,就实行车桩位一体化,在车辆投放之前,停车位和充电桩先就位;

而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大数据业务的新盈利点,也便利了汽车保养与维修,使得用户体验更加舒适;

要真正击中用户需求,就深入到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用车概率低,没必要买车。要控制运营成本,就降低车辆成本、维护成本,促使管理人员高效工作。

芜湖模式赋予分时租赁新的空间和可能,体现了自身的创新自救与政策的支持倾斜,实现了自身盈利。但这一模式深耕于当地,依托政策支持和本土市场有所创新,只能借鉴却难以复制。放置到全国范围,分时租赁的牌该如何打,还需时间去等待更成熟的市场、酝酿更完善的模式,诠释更多的可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分时租赁为出行方式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试想一个雨夜,急需用车的你开起一辆共享汽车,也许它不如私家车舒适,也没有滴滴省心,但它仍然是你在路边叫不到车时的莫大慰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921关注 | 26作品
+ 关注
为汽车金融机构提供技术风控服务
Ta的内容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