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 G3 上市:谁才是需要“被唤醒”的人?

12 月 12 日晚上市的小鹏 G3,正在试图 " 挑逗 " 人们对 " 智能 " 的需求。

小鹏 G3 定位年轻人的第一台 " 智能汽车 ",整场发布会从 " 安全 " 开始,以 " 智能 " 为高潮。在 2 个小时的时间里,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用了 40 分钟讲述 " 安全性 ",用 50 分钟阐述和演示 " 智能化 "。

但是翻看各大平台 " 吃瓜群众 " 对小鹏 G3 的反馈,除了低至 13.58-16.58 万(补贴后)的价格没有引发争议外,这款车依旧分流出两大观点鲜明甚至互不相容的阵营:智能先行者,和代步需求者?

智能先行者尖叫于小鹏 G3 的全场景自动泊车、车顶相机、车载 K 歌、游戏、AI 智能语音等等一系列智能化配置。代步需求者只关心续航、充电、安全性等工程问题。

且从目前的整体反馈看," 代步需求者 " 占大部分," 智能先行者 " 更多是少数敢尝鲜的科技财经领域先锋人士。比如现场第一批交付的 24 位车主:阿里巴巴俞永福、经纬中国万浩基、分众晶视电影传媒王群等。

目前摆在小鹏汽车面前的问题是,在汽车仍主要以 " 代步工具 " 存在时," 智能 " 是否果真那么重要?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心心念念要造真正的 " 智能汽车 ",到底是在造梦,还是做梦?

智能之前,安全为先

但在讨论 " 智能 " 之前,相信所有人都想先了解小鹏 G3 是否 " 安全 ",毕竟这是一辆关乎生命安全的汽车。

此前,我曾问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终于和造车新势力负责生产制造的核心人物聊了些干货》

12 月初,我又到了小鹏和海马的郑州海马智能第三工厂,看小鹏 G3 如何从 0 到 1:《小鹏工厂一日游:当我们在质疑造车新企业时,我们在质疑什么?》

对小鹏 G3 的生产质量和工艺水平,不能盲目打出顶级的 90 分,但看起来是合格的。

12 月 12 日晚,何小鹏公开了更多 " 安全性 " 数据和考量方法。

按照小鹏汽车的划分,安全可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电池安全、智能安全和健康安全。

前面 3 个好理解,小鹏 G3 也同样按照传统主机厂生产制造的 " 安全 " 流程进行把控,其中比较意外的是,很多人质疑的 " 海马 " 工艺,却让小鹏 G3 在 C-NCAP 2018 最新国标的摸底测试中,得分最高。

按照小鹏汽车的划分,安全可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电池安全、智能安全和健康安全。

前面 3 个好理解,小鹏 G3 也同样按照传统主机厂生产制造的 " 安全 " 流程进行把控,其中比较意外的是,很多人质疑的 " 海马 " 工艺,却让小鹏 G3 在 C-NCAP 2018 最新国标的摸底测试中,得分最高。

一番了解一番体验,关于制造上的 " 安全性 ",造车多年的海马汽车无论如何能给出一些信心。只是工艺上,确实和精益求精的丰田有差距。

但另一方面,目前所有关于 " 安全性 " 问题的讨论,都略显单薄,我们需要等待小鹏 G3 交付给用户,被用了 3 个月、1 年、3 年后,才能看这个新企业的造车是否真正靠谱。目前的我们只能说,通过了解,从心里上对小鹏 G3 增多了一些信心。

之后,我们关注其主打的 " 智能化 "。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 " 智能汽车 "?

智能网联化,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大课题。行业领军者如大众、丰田 " 不得已 " 在研究中国消费者后,在新一代产品上搭载拥有智能互联系统的中控大屏,上汽通用在去年正式发布车联网 2025 战略,并准备在 2019 年来一场大变革:在所有新车型上搭载 OnStar 车载信息服务系统。

另一边,以智能配置进行差异化打法并已经积累了一批口碑用户的中国品牌,凭借 " 可以吃鸡和唱 K 的可旋转中控大屏 "(比亚迪)、在 10 万级车上实现 L2 级自动驾驶功能(吉利)等亮点 " 史无前例 " 地进行圈粉行动。

" 智能 " 正在成为大家买车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不可否认,大部分人依旧认为," 智能配置 " 仅仅是买车时的 " 加分项 "," 智能 " 在当下的汽车消费语境里,并不在 C 位之列。

12 月 12 日,几百家汽车和科技、财经媒体,以及几百名小鹏粉丝在广州亚运中心,看何小鹏现场亲自演示自动泊车和车顶相机拍照,之后不少汽车媒体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之前的我们不需要 " 智能 "?

回顾这些年我们踩过的坑,会发现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以前的 " 智能 " 配置不好用。

车载导航是最鲜明的例子。2 年前,即使很多新车都搭载了车载导航系统,但大家基本不会用,因为车载导航数据远远没有手机导航更新快。

ACC 自适应巡航也曾被认为是摆设,因为 " 加塞 " 是中国复杂路况标配,而被加塞后,很多车的 ACC 自适应巡航基本失效。

自动泊车经常被吐槽,时不时出现的自动泊车事故让人根本 " 不敢用 "。

这些 " 不好用 " 累积成消费市场对智能化配置 " 不实用 " 的口碑和印象,从而让 " 智能 " 日渐沦为汽车上的 " 噱头 "。

互联网人、新造车者何小鹏在 12 月 12 日晚的上市发布会上,用将近 1 小时的篇幅,表达出 " 改变 " 这种状况的欲望。

小鹏汽车和很多造车企业不同,内部架构专门搭建互联网中心和自动驾驶中心。

小鹏汽车希望造出一款 " 好用 " 的 " 智能 " 汽车,这个 " 智能 " 是指,车辆有一个 AI 智能语音助手,各种模块可以通过 OTA 不断升级不断学习,从而让车成为车主的智能出行伙伴,从一个 " 工具 " 属性的车,变成一个移动出行智能终端。

当然,这样的 " 话术 " 我们听过太多次,理想是丰满的还是骨感的,需要看小鹏 G3 能不能解决最关键的 " 好用 " 的问题。

小鹏 G3 好不好用?

好用的第一个标准是实不实用。

目前小鹏 G3 上搭载的智能化配置很多,此前 ZAKER 汽车也曾对小鹏汽车的智能配置做了解读:《用四分之一特斯拉的价格,能买辆高配平民版特斯拉?》(插入链接)

当时价格并未公布,已经是 20 万价位车型里最智能的一款。如今价格公布,更会在 15 万价位车型里傲视群雄。

实不实用因人而异,比如全场景自动泊车,相比很多同样搭载了自动泊车系统的车型,多了斜列式、自由式泊车场景设置。这配置可能是女司机福音,却让男司机无感。

车顶相机可能也不一定切中所有人需求,也可能是很多人购买小鹏 G3 的最重要原因。

L2 级的 ACC 自适应巡航相比很多其他品牌车型,多了弯道巡航功能。可能是经常跑高速的司机福音,对于城市日常驾驶者或许作用不大。

但其实看配置表,诸如车道居中、自动限速、驾驶员分神预警等都非常实用。且非常注重产品体验的何小鹏,也非常注重让产品团队在开发智能应用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本土化定制。小鹏 G3 的配置表里仍可以说有不少彩蛋。

" 好用 " 的第二标准是,犯错率高不高。

从上市前媒体的实际体验,以及何小鹏在上市现场的亲自演示看,很多智能化配置还没有犯过错。

现场,何小鹏亲自开着一台白色的小鹏 G3,到了需要泊进的车位前出来,让车辆自己自动泊进停车位。

何小鹏透露,目前小鹏汽车的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成功率为 70%,远高于特斯拉的 19%。

车顶相机,也在测试现场成功实现手势控制拍照,和摄像头跟随被拍者移动的功能。

何小鹏甚至和夏珩在上市现场演示了用车载大屏打游戏、唱 K、智能调节座椅等功能。

当然,一两次的测试成功完全不足以说明小鹏 G3 的这些智能化配置 " 好用 ",后续交付给上千上万用户后,我们才能看到小鹏 G3 到底 " 好不好 "。

不过从这些方面看,小鹏 G3 一直在试图通过 TA 的 " 智能 ",带给我们更多科技化或人性化的体验,并希望通过后续大约 3 个月一次的 OTA 升级,让这款车变得更聪明,在车主的生活里承担 " 智能助手 " 的角色。

所以这个 " 智能助手 " 角色能吸引你买单吗?

" 智能 " 的必要性?

1 年多前曾问传统车企高层,中国品牌纷纷发力智能配置,为什么合资车企迟迟不发力。对方有些不以为然 " 一辆车最重要的还是好不好开,而不是‘堆砌’配置。" 也曾和丰田汽车的内部员工聊,为什么丰田的车型配置都特别简单。对方说了一句," 要那么多没用的配置干什么?"

1 年后,坐在小鹏 G3 的发布会现场,听着各种粉丝此起彼伏的掌声,以及互联网人何小鹏对 " 智能汽车 " 的设想和描绘,我开始思考:" 智能 " 在一辆车上的 " 需求等级 " 到底应该在什么位置?

" 一个行业的颠覆者,往往是另一个行业的人。" 一位资深的科技媒体曾这样回应我对 " 为什么要买一辆由一个没有几十年造车经验的新企业造出来的车 " 的质疑。

12 月 13 日,我问一位看了很多造车新企业各种资料的传统车企内部员工,你对小鹏 G3 的造车工艺还有质疑吗?对方想了想,说 " 没有 "。

在没有造车工艺的质疑后,我们是否要为 " 智能 " 买单?

蔚来 CEO 李斌曾经说,很多传统车企造出来的车非常不人性化,为什么你们还受得了?所以蔚来 ES8 上有可爱的 Nomi,有 " 女王座椅 ",有各种人性化小细节。

所以在小鹏 G3 出现之前,是否我们很多人对 " 智能 " 的需求没有被唤醒?是否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生活更便利的科技时代?

发布会现场,一批忠粉在观众席上疯狂鼓掌,一批科技媒体在看到何小鹏造出一款 " 能开的智能大手机 " 后纷纷表示被圈粉,这是被汽车媒体划分为 " 科技圈 " 的人们对生活的 " 激进乐观态度 ",他们和传统消费者完全不同:敢于尝鲜。

所以到底小鹏汽车在为我们造 " 智能 " 汽车梦,还是他们在做 " 造车 " 白日梦?到底是过于保守的我们对 " 智能 " 的需求没有被唤醒,还是我们需要唤醒沉浸在 " 造车白日梦 " 中的小鹏人?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558关注 | 122作品
+ 关注
关注汽车行业,传递价值资讯,共同谋求成长! 我们的内容专注于汽车行业,可读性高,在已经进驻的平台上单篇文章有数万的点击。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5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