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奥迪有毒,更要命的是......

前言:


写这篇文章时,我很忐忑,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会骂我被充值。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要写出来,哪怕你骂我也好,诅咒我也好,我希望能在你心中种下一颗理性的种子,说不定那天你它长大了,能帮你避开一个坑。文章已经尽量精简,但还是有点长,全完看完大概要9分钟。


如果你比较心急,建议从“So,奥迪清白吗?”部分开始往下看。


不久前,一篇《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刷屏了。



最近因为某些原因经常要跑去肿瘤医院,这个标题马上让我想起了医院里那一张张坚强而又悲凉的脸,于是我点开了。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篇文章,那也不用去搜了,原文已经被投诉删除,而且估计很多人也看不下去,因为太多字了!四千多字加上二十多张各种文字的截图,认真看完怎么也得半小时!


所以我将原文的大纲提取了一下,这里我用了四种颜色的字体,原因在后面会说:


有六个奥迪车主实名举报奥迪车内材料致癌。

举报材料:6人的医院证明。

奥迪曾经在17年推出过处理车内异味的服务。

举报的截图。

奥迪异味维权的各种截图。

17年央视315关于奥迪异味的报导。

南方周末记者状告奥迪使用强致癌物沥青作为隔音材料。

其中一个得病车主方某的治疗惨状。

央视关于其他品牌使用沥青阻尼片的后续报道。

苯致病的医学证明材料。

车主方某的病历材料。

苯致病的医学证明材料。(重复强调)

老百姓维权难的控诉。

白血病普及材料。

南方周末记者状告奥迪的信息。


老实说,作为一个父亲,还看完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的!对,只要是有什么导致小朋友患白血病,不管是什么都先愤怒就对了!奥迪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成年人愤怒之后最重要的是去理智分析和思考辨别!


理科生的思考


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马上就注意到一个数据:6个人。


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数据,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癌症的发病率并不低,所以考虑到奥迪每年5、60万辆的销量,很有可能只是有一些不走运的人刚好出现在奥迪车主的群体中。


这种事情不能瞎说,但幸好用初中数学就能做个简单证明。我大概思路是:先算出中国一年间不幸被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的人数比例,再乘以同年间奥迪新车主的数量,就可以得出一个奥迪车主得癌症的平均几率。


必须要用红色粗体大字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相关性的概率,就像冰激凌的销量跟溺水人数成正相关一样,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现在开始我不靠谱的计算,如果你嫌麻烦可以跳过直接看结果。


根据《人民日报》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8年中国新增恶性肿瘤病例约380万例,以此除以中国2018年总人口13.9亿,得出在2018年间所有中国人中新发恶性肿瘤的几率是:0.27%



保守点说,也就是2018年中每一千个人就会有2个罹患癌症。


是的,其实癌症的发病率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


但这是以全中国人口为基础的计算,我们要再严谨一点。


在国家癌症中心的2018年报告中,有基于多种统计口径的详细发病率统计,我很不严谨地忽略掉性别和地域差异,只看年龄,以15-59岁(基本覆盖奥迪车主年龄)的人群的发病百分比乘以总人口的发病百分比,的出来的结果是:约等于0.1%



但再往后算就很麻烦了,要考虑2018年奥迪新增车主在总人口中的分布权重了。这个数据我是没办法获得的,所以我又很不严谨地假设,奥迪车主都是非常健康的精英,他们的发病率是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即是约0.01%。


奥迪在2018年的全年销量是59万台,所以在概率上来说,这一年的奥迪新车主中罹患癌症的人数应该有590000*0.0001=59个!


所有在统计上来说,这6位分别在13/14/15年三年间买车的奥迪车主,真的没办法证明奥迪车可以增加患癌的几率,即使加上评论区那几十个自称中招的车主,也依然远低于合理水平......


文科男的思考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让我感到很奇怪。还记得前面我总结出来的文章纲要吗?里面有4种颜色的字体,其实对应的就是4部分内容:


有6个奥迪车主(及家属)患病,

奥迪被央视曝光使用沥青材料,

南方周末记者状告奥迪,

苯与白血病相关的医学文献摘录,


奇怪的是,作者的表述方式是把4部分内容打散了再重组在一起,感觉就是要把读者给绕晕过去。


从文章的目的出发,这位不幸的作者应该是要证明奥迪车是导致他们得病的原因,那他应该用议论文的写法来写,所以我可以用议论文的三要素来分析他的文章,那就是论点论证和论据。好,开始分析。


论点:奥迪车致癌。

论据:车主的奥迪车中使用了致癌物质。

论证:致癌物质致癌,所以车主得病与车辆有关。


这不很简单嘛!干嘛文章要东拉西扯地写呢!


但是,认真看的话,文章中只是罗列了大量车主的病历,但并没有这些车辆的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哪怕是非官方的检测报告都没有。央视的报导是针对另一个品牌车辆的,顶多只能算是支撑论据,主要论据是完全缺失的。


而缺乏论据可是议论文的低级错误啊......


So,奥迪清白吗?


我非常同情这些车主的遭遇,而且不管这文章的论据是否充分,在3.15前发布出来并获得广泛转发,已经可以帮助文章作者获得奥迪的私了费用。对于作者来说这事情算是解决了,但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奥迪车到底会不会致癌?还能不能买?


不不不,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致癌。除了很多人都知道的甲醛以外,《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一文中还提到了苯(这点很可疑,后面我会详解释),这两类物质都是一级致癌物。但除此以外,其实车内还有很多其他强弱不等的致癌物,根据国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车内常见的有害物质有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共8种,再加上不常见的,业内就将这些物质统统归类为VoCs(挥发性有机化学物)。


我曾经在朋友的一台价格过百万的进口车上用仪器测过,他的VoCs指标是明显高于车外的。


这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VoCs的,汽车内饰的涂料、粘合剂、皮革,还有衣服、鞋子、手机、香烟等等,都会有VoCs。




所以严格来说,别说是奥迪,所有品牌的所有车型,都没有一辆是100%没有致癌风险的。


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可以离开这些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东西,只能在生活质量和安全之间做出一点点妥协。


再说了,一级致癌物里面还有:腌制肉类、咸鱼、香烟(包括二手烟)、酒精、太阳辐射,你能完全避开它们吗?很多人明知吸烟能大概率导致肺癌不还是一天一包地抽?



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说某品牌的车有没有问题,而更应该想想怎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控制好风险。


那怎么办?


很简单,记住一个事实,汽车的内饰会缓慢释放潜在致癌物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遍,内饰中会缓慢释放潜在致癌物质。


《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一文中提到法院不承认车主提交的证据,其实原因就在这里。车厢的空间很小,而有害气体的释放很慢,所以只要一开门就会影响车内的空气构成。专业机构在做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时,是要保证车内的温度和湿度在一定范围,再把仪器放在车内一段时间去采集样本。而民间的做法是拿一个便携设备在车内“滴”一下,就说甲醛超标了,这种“证据”当然是不能被采纳的。


换一个思路,车内空间那么小,我们用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把车内有潜在风险的气体给换掉啦。



停放了一晚上的车内会积聚大量有害气体,所以上车第一件事是打开窗,在行驶一段距离后在关上窗,车内的空气就跟外界一样了。


长时间驾车时,如果不能开窗,就偶尔打开外循环换换气。别吝啬空调过滤网,买最贵的也就一百块,费不了多少钱。


简单来说,通风就好了。


第二遍,内饰中会缓慢释放潜在致癌物质。


甲醛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了,我想说说苯。


其实在初中化学课上老师就介绍过苯类物质,又叫芳香烃。顾名思义,这类物质有强烈的香味,而且因为它价格便宜,所以经常被用在廉价的香水里。


对,那些廉价汽车香水,其实是一级致癌物......




而文中提到的奥迪车用沥青阻尼片,而沥青会挥发苯并芘,这就有点偷换概念了。沥青有煤沥青和石油沥青两种,煤沥青确实会在高温下释放出苯并芘,石油沥青基本没有。但煤沥青塑性差,温度稳定性差,冬季脆,夏季软化,老化快,所以不适合用在车上,即使在马路的沥青上,煤沥青也只能小比例地使用。


啊对了,比起车内的沥青片,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担心马路面的沥青吗?当然不用了,因为马路面通风嘛!


第三遍,内饰中会缓慢释放潜在致癌物质。


有人会在车内放置活性炭包来吸附有害气体。


但活性炭其实就像一块海绵,当你把海绵放进水里,它会吸满水,然后拿出来,它就会一直在滴水。



活性炭包也一样,它吸满了有害气体以后,如果车内的湿度或温度上升,它就会把之前吸的都重新释放出来。


所以打车时如果我看到车内有铺了一层尘的活性炭包,我就会默默地打开车窗......


记得,活性炭包要经常拿到车外通风的地方,让它把有害气体给释放出来。


大道至简,重要的事情说完三次后,我只想你记住两个字:通风。



最后,我想说一个事实。虽然我对奥迪这个品牌也没啥好感,但在我十几年开过的几百辆新车中,奥迪的新车是没有太明显的空气质量问题的。相比之下,一些自主品牌的车型,只要开上半天我就会眼睛疼喉咙疼,不用仪器检测都知道是甲醛超标。因此与其不明就里地声讨奥迪,不如多想想自己,多点开窗通风。


真心祝大家都平平安安,希望肿瘤医院冷冷清清。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9万关注 | 3937作品
+ 关注
时间就该浪费在心爱的车上。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